贫苦生活磨炼品质
何宝珍,1902年出生在湖南道州城内(今道县道江镇)沈公祠旁一个贫农家庭。她的祖父本姓汪,名久之,原是今南京市六合区大塘湾村人,因太平天国战争沦为流民,辗转来到湖南道州城北的贵头村,被一对贫苦无儿的老年夫妇收为养子,改姓何,名永贵。几年后,何永贵的养父母相继去世,他为生活计,迁至道州城里居住,以酿酒和做弓箭为生,并娶何采贞为妻,生了3个儿子:大儿子何瑞兰,字介清,是一位终生潦倒的补廪秀才,以教蒙童维持生活;二儿子何瑞蓉,又名小狗,性情忠厚善良,就是何宝珍的父亲;三儿子何瑞藩,字介寿。
何宝珍的母亲丁贞娥,娘家位于道州县城北门外丁家村,其父丁如贡早逝,家境同样贫苦。
由于没有自己的田地,何瑞蓉夫妇只能靠在城里经营水果、蔬菜、山货等小本生意,以及摆摆钱笼子兑换铜板和银圆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丁贞娥勤劳贤惠、性情温顺,除操持家务外,还经常帮丈夫看摊子、打理生意。两人婚后不久,便生下长女何宝珍。
何宝珍乳名林英,下面还有弟弟和妹妹。弟弟何自濂,又名乾林(前林、勤林),小何宝珍5岁;妹妹何春英,小何宝珍11岁。一家五口,居住在小巷两间破屋之中,生活窘迫,遇上荒年歉月时,经常断餐断顿、忍饥挨饿。迫不得已,何春英在两三岁时就被送给街上缝衣匠李精一为养女,改名李国英。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懂事又勤快的何宝珍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年幼的她每天还会背着背篓到河边剥杉树皮当柴烧。
贫苦的生活磨炼出何宝珍坚韧的品格和敢于反抗的精神。何宝珍8岁时,何瑞蓉与丁贞娥就开始筹备为其裹脚,毕竟有一双“美丽的”三寸金莲是当时的女子能否嫁个好人家的条件之一。然而,小小的何宝珍却不认为裹小脚是件好事,最直接的害处就是影响平日里的劳动。她曾劝说母亲:“我是穷苦人家的女儿,长大了要靠双脚劳动吃饭的,把脚缠得小小的,走路不稳,今后做不得事,就会活活饿死。我坚决不缠!”在说服未果的情况下,她只好绝食。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何瑞蓉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感慨于当时女子生活的不易,最终妥协,帮何宝珍解开了裹脚布。
1914年,道县(道州于1913年改名为道县)开设新式学堂,“创办了县立女子小学校1所(位于今县人民政府左侧),入学女生免收书籍课本费”。县立女子小学校内设甲、乙两班,开设有国文、算数、历史、地理、唱歌、体育等通设课程,还有缝纫等女子专设课程。办学消息传来,何宝珍很兴奋,每天从城外剥杉树皮回来,她都会拐到学校边去瞧瞧。何宝珍知道家里没有余钱给她念书,而且还有家务要做,又有弟弟要照顾,但是渴望上学读书识字走一条不同于自己父母人生道路的念头,在幼小的何宝珍心中滋长。经过不断恳求,何瑞蓉夫妇终于同意她入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