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2001年7月,我从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毕业,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做起了教书匠的工作。时间过得真是好快啊,20年间往事犹如幕幕影视画面掠过,金信笔耕、随园解惑、朗诗书海夜航、秦淮河摇橹、石头城散步、夫子庙品茗、牛首山赏春景、栖霞寺观红枫,清晰的好像昨天。我经常说,我把青春的黄金时代献给了南京师范大学,把壮年的白金时代献给了南京师范大学。而且,还希望献了青春献子孙。回首往事,百感交集。元勇在南师大执教、在金陵城驻足整整20年,方方正正地书写了精彩、闲适的学术人生。晨读与书海夜航是我的日常,读书、写书、教书滋润着我每时每刻美好的生活。今日《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音乐史料辑录与研究(上、下)》的出版,又是一束艳丽的鲜花,一段学术人生往事的追忆。

关注明清音乐研究、明清音乐史学研究、明清音乐史料研究、明清野史笔记音乐史料研究等问题,是我从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毕业之后所做的学术研究方向,也是当时来南京的动因与初衷。希望在明清文史文献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的金陵城中,做一个潜心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学者文人,尤其是致力于明清音乐史学研究的文人。

自2001年夏天到2006年秋天,5年间,我的生活基本沉浸于对中国历代野史笔记的阅读中。晨读和书海夜航大部分的内容,是从历代野史笔记中辑录出描写音乐的文字史料。每当阅读到与音乐相关的文字时就画出来,然后由妻子史利“秘书”录入电脑。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我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访学一年,经常流连于东京神田旧书店,从那里寻来《留青日札》《在园杂志》《笔记小说大观》等野史笔记,在日本栖居寓所继续读读画画,而文字录入工作则留待妻子来日本后完成。因此,可以说这项工程她的功劳很大。从2001到2011年间,我根据手中的资料发表的重要论文有《中国音乐研究的重要史料——明清笔记》(《音乐艺术》2004年第2期),《中国音乐研究的重要史料——清代笔记》(《音乐艺术》2006年第4期),《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音乐史料》(《音乐探索》2011年第4期)。

自2011年以后,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招收的研究生逐渐增多。于是,我结束了南京艺术学院“斜开唱法”的声乐教学工作,专注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011年至今的10年来,我从中国音乐史学基础做起,完成了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该书英文版也于近年顺利出版,扩大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海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从思考中国音乐史学基本原理做起,集中硕博团队攻关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获得教育部“中国音乐史学基本原理构建”课题,构建了中国音乐史学原理本硕课程体系;从基础的辑录工作做起,布局了“中国音乐史料备览”系统工程,“中国音乐史料备览(1)正史史料”(本项目成果《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录与研究(1)》,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申报》音乐史料辑录与研究”“中国红色音乐期刊音乐史料辑录与研究”等等阶段性成果。

笔记小说音乐史料辑录与研究工作,也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第一次有计划的部署,开始于2012级的四位女研究生,她们紧密围绕硕士论文选题,进行了野史笔记音乐史料辑录工作。刘春意完成了《笔记史料中明清俗曲存在情况研究》,高凌完成了《笔记史料中明清时期江苏器乐存在情况研究》,洪金榕完成了《笔记史料中明清南京昆曲存在情况研究》,张笑昃完成了《笔记史料中明清宫廷音乐存在情况研究》等毕业论文。2013、2014、2015级的研究生也做了辑录与课题研究。把这项工程全面布局,全面展开辑录布置工作则始于2017级全体研究生。许可作为组长,带领申靓雯、陆菲、贺斯瑞、习译之、王瑜、吴晓萌、杨萌萌等,3年里不间断地进行辑录工作,成就了今天这本我国音乐史学界尚未有的、新音乐史料的出版。习译之和赵一帆、王宇昕等同学完成了最后的索引编目和校对工作,功不可没。

野史笔记音乐史料的出版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出版他们的其他研究成果,把他们美好的青春记忆载入书页。袁枚故园四季更替的美丽风景,曾经留下金纤纤领解、严蕊珠博雅、席佩兰推尊的斯文佳话。新时代随园师范教育歌声、琴声、读书声交融的人文氛围,浸润了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子成长的脚步,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徐元勇 2021年端午于金陵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