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王介甫云:“‘俟我于城隅’,言静女之俟我以礼也。其美外发,其和中出,其节不可乱者,彤管也。‘贻我彤管’,言静女之贻我以乐也。”徐安道注音辩云:“彤,赤漆也。管,谓笙箫之属。”
按,《静女》诗:“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注云:“炜,赤貌。彤管以赤心正人。”笺云:“彤管,赤管也。”疏:“必以赤者,欲使女史以赤心正人,谓赤心事夫人,正妃妾之次序也。”郑注:“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汉·皇后纪》序云:“颁官分务,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记功书过。”《左氏传·定公九年》:“《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杜预云:“《诗·邶风》也,言《静女》三章之诗,虽说美女,义在彤管。彤管,赤笔,女史记事规诲之所执。”以此考之,不闻谓之乐也。
古乐府陆瑜有《仙人览六箸》篇:“九仙欢会宾,六箸且娱神。戏石闻余地,铭山忆旧秦。避敌情思巧,论兵势重新。问取南皮夕,还笑拂棋人。”初不晓何戏。
沈存中《笔谈》云:“马融《笛赋》云:‘裁以当挝使易持。’李善注:‘檛,马策也。裁笛以当马檛,故使易持。’此缪说也。笛安可以为马策!檛,管也,古人谓乐之管为檛。故潘岳《笙赋》云:‘修檛内辟,余箫外逶。裁以当檛者余器,多裁众檛以成音。’此笛但裁一檛,五音皆具,当檛之工,不假繁猥,所以便而易持也。”
据《说文》,挝、挝并音张瓜反,棰也。不闻以檛为乐管。潘岳《笙赋》乃用“挝”字,云:“修挝内辟。”注云:“修长挝大辟开也。”自与“檛”字不同。言羌人裁之以当马策,言易执持而复可吹也,牵强为说,殊无义理。
《望江南》者,朱崖李太尉镇关西日,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后进入教坊。
杜甫《后出塞》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及《昔游》篇云:“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其事可见。
《名山记》云:“松有两鬣、三鬣、五鬣者,言如马鬣形。”李贺有《五粒小松歌》云:“新香几粒洪崖饭。”“五粒”,未详。
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云:“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又云:“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何,月就云中堕。”刘禹锡《泰娘歌》“月堕云中”之句,盖本于此。
《香奁集》云:“后魏时,相州人作《李波小妹歌》,疑其未备,因补之:‘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未解有情梦梁苑,何曾自媚妒吴宫。谁教牵引知酒味,因令怅望成春慵。海棠花前秋千畔,背人撩鬓道匆匆。’”韩偓所补,似言闺房之意,大非其实。
《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王逸云:“英,华也。”《类篇》云:“英,草荣而无实者。”后汉冯衍赋云:“食玉芝之茂英。”言英华之英。洪兴祖补注《楚辞》云:“秋花无自落者,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之‘落’。”此言为是。今秋花亦有落者,但菊蕊不落耳。若云“黄菊飘零满地金”,即诗用《楚辞》之句。且《宋书·符瑞志》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据《神农本草》:“菊服之,轻身耐老。三月采叶。”《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采,名曰玉英。”是英谓之叶也。晋许询诗云:“青松凝素体,秋菊落芳英。”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人有景行,当效而行之,如山之高当仰之。今人书简有使“景仰”者,疏矣。魏文帝《书》云:“高山景行,深所慕仰。”为是。任彦昇《太宰碑》云:“瞻彼景山,肃然望慕。”虽引《诗》“陟彼景山”,然不出景行高山之意也。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持赠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嘉《重报妻书》曰:
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尤怅然。间得此镜,既明妍媸,及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致宝钗一双,妙香四种,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
淑又报嘉书曰:
既惠音令,兼赐诸物。厚意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彩之丽,钗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惠异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赐。非丰恩之厚,孰肯若斯!览镜执钗,情意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此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昔诗人有飞蓬之感,班婕妤有谁荣之叹。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帐幄,则芳香不发也。
《诗·常棣》,燕兄弟也,悯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毛注云:“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此诗,而歌以亲之。”《史记》、谯周皆以召公为周公之庶兄。《左氏传》:“王怒,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室。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云云。孔颖达云:“此诗自是成王之时周公所作,以亲兄弟。但召穆公见厉王之时,兄弟恩疏,重歌周公所作之诗,以亲之耳。”不言召公所作,当别有据。
大庆殿玉磬十六,新造也。其下趺以凤。初以狮子不出于三代,故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