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光信息的转换和传递

1.3.光信息的转换和传递

1.3.1.照相制版的光信息传递和转换

照相制版工艺流程和技术,制版中的照相就是将摄影、绘画等实物原稿由镜头聚焦形成的二维平面光信息,经传递和转换并在各种感光材料上再现的过程。传统的照相制版就是应用照相技术,即翻拍、拷贝、显定影等技术,进行光信息的传递和转换,完成印版制作的工艺,整个过程始终是二维平面光信息的传递和转换。

P5------3《蔡永祥》宣传画,此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印刷品,采用的是照相制版工艺,以此为例,叙述照相制版工艺的光信息转换、传递流程。当时复制这张宣传画需经过照相、拷贝、修版、晒版、打样、拼版等工种的十几道工序:1.照相分色,原作(当时都是由原作进行分色处理)图像通过照相镜头和蓝、绿、红三种色相的滤色片(注解4. 滤色片:对可见光作选择吸收和透过的透明介质),被分解成相应的补色影象分别投影在感光软片上,经曝光、显影、定影后形成黄、品红、青、黑四色阴图像。

《蔡永祥》

P5------3

2.一级蒙版(注解5. 蒙版:照相制版中,用以修正画面色彩、阶调,或遮盖某些局部的模版,用感光胶片或不透明的切割膜制成。)制作,一级蒙版为过渡蒙版,其主要作用是避免在应用蒙版校色时,图像的层次被压缩(蒙平),由某一色的阴分色片与感光软片叠合拷贝制作而成。

3.二级蒙版,其作用是纠正因光源,滤色片、等物理性能的局限所造成的分色误差,将一级蒙版与其相反色的阴分色片蒙合拷贝后形成。

4.修版,以手工修正的方法纠正蒙版仍未纠正的色误差,以及因感光材料持性、玻璃网屏(注解6.玻璃网屏:把连级续调图像分解成可印刷复制的象素,即网点或网穴的加网工具。)宽容度(注解7. 宽容度:可再现网点的密度范围,即最大与最小密度值之差。)限止所产生的层次误差。

5.制作湿片(注解8. 湿片:翻拍阴、阳图像的以透明玻璃为载体的感光材料),在清洁后的玻璃板上涂布接合剂、再在硝酸银溶液中浸染数分钟后,即制成玻璃感光板。

6.翻拍加网阳图,将经人工修正的阴分色片和二级蒙版蒙合,通过镜头和玻璃屏曝光在玻璃感光版材上,形成由不同百分比面积网点组合的阳影像。

7.阳影像的显影、定影,在玻璃感光版材上感光的为图文部分,显、定影就是去除未感光的空白部分硝酸银,形成图像,并经过增加图像的厚度,清除版面的灰翳,提高图像的黑度,涂布膜面保护液等工序,完成图像的转移。

8.阳图修正,用特制的毛笔使用铅粉涂擦使网奌面积扩大,以作增加基本色色量和加强中间调区域层次的修正。

9.晒版,将修正后的网奌阳图像转移到印版(聚乙烯醇平凹版)上的工艺,版基材料为锌金属,该工艺甚为复杂,有以下工序:前腐蚀一涂布感光剂一曝光一显影一腐蚀一冲洗一上基漆一涂墨一脱膜一上胶。

10.打样,检查模拟印刷的样张是否正确再现了原作的色彩和层次。

《蔡永祥》宣传画以艺术层面分析其原作应属于写实主义流派,画面中的色彩基本都是人、景、物的真实本色,图像应尽可能地准确复制出原作中的所有颜色,因此,在复制中必须制作二级蒙版,纠正因滤色片性能的局限造成的分色误差,才能保证原作中的色彩得到真实的再现。根据主题和场景的需要作者又在画作中加入抽象的元素,即写实又非完全写实,为了表现火车疾驰而来的惊心动魄和蔡永祥飞身而上的速度,对场景里火车头的某些部位和蔡永祥的腿部均作了虚化处理,火车头和人物有虚有实,虚实相间,画面场景中的动感和速度得到充份的展示,整个画面又被大面积弥漫的蒸气所包裹,使虚化部分更显合理和自然,没有丝丶毫牵强附会的感觉。为了刻画火车头钢铁的质感和厐然大物的冲撞力度,作者在描绘火车头时用色浓重,虽为水粉颜料作画,有油画般的厚实质感和丰富的层次。

根据以上分析表明最终的复制图像,在达到高密度的同时,必须良好地再现亮调和暗调层次,在整个制版流程中,亮调、暗调蒙版制作工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幅宣传画的印版必须完全按照以上各个工序的流程进行制作,最后还要经拼版加上文字,工序繁多、工艺复杂,要完成整个印版制作需要一周以上时间。当年各个工种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尤其是照相、修版工人师师傅连续加班二十多小时,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十几个工序的制版工作

此幅宣传画在照相制版过程中,虽应用亮调、暗调蒙版,对图像的亮调、暗调分别进行加强层次的处理,但因当时照相感光材料和玻璃网屏宽容度的特性,限制了图像形成网点的密度范围,即分色图像中有一部分密度区域不能形成网点,无法同时较好地复制蒸气的亮调层次和火车头的暗调区域层次。该幅宣传画的主题是宣传蔡永祥为拯救人民生命财产的大无畏精神,火车头与主题的关联度要远超于蒸气与主题的关联度,因此,在复制中只能放弃亮调区域的部分层次,保证暗调部分的层次良好再现。从最终的印刷品中也可以看出蒸汽的部分亮调区域的层次没有得到很好的再现,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应用照相技术制版在光信息的转换、传递过程中,部分光信息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复制的画面不可能完全达到理想的程度。

在复制彩色阶调图像的第三阶段,即应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调节的今天,虽然复制此类绘画的处理、调节只要几分钟时间,到制成印版仅需二、三十分钟。但根据目前印刷机械特点及油墨、纸张的性能等印刷适性,制约了印刷墨层的厚度,限制了光信息传递的范围。如绘画类的作品中,布面油画的最高反射密度约在1.8---1.9以上,数字摄影图像的光信息范围更大,而目前四色叠合的最高印刷密度要达到1.7亦也较难。另一方面,计算机加网直接制版,虽能通过激光奌逐点曝光在印版上形成网点,不受网屏、感光软片等宽容度的制约,可以制作出图像整个光信息范围内所有层次并转换成百分比面积为2至98网点的印版。但是印刷的压印方式,使印版上的着墨网点在油墨转移至载体时,面积的扩大仍无无法避免,导致图像暗调和中调区域光信息间的差值减小,即层次被压缩,视觉感受层次变化不清楚,甚至感受不到层次变化。因此,无论是照相技术还是目前的软件处理调节,图像光信息转换、传递直至在纸质载体上再现时,光信息范围减小,部分光信息的差值被压缩仍是无法解决的客观现实。

1.3.2.一维光信息的传递、转换

电子扫描分色技术,实物原稿由镜头聚焦形成清晰的平面二维光信息,在机械的纵向旋转和横向平面移动中经微型光孔,将形成的平面二维光信息析解成一维光信息,亦称象素,光孔的直径决定输入图像析解的精度,一维的光信息又同时被分光镜、滤色镜分解成 R、G、B 三色光信息。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反射或透射所有的色光,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同样也无法达到绝对的白光,因此,所有被分解的一维的单一的原色光信息也都包含着 R、G、B 三色光信息,无论多么纯净的原色也毫不例外。R、G、B 三色光信息经光电转换器材转换成相应强弱的并经放大的电信息,经彩色计算机处理后的电信号还要通过电光转换,并由电光调制器件控制光信号随电信号的强弱变化而变化。

当前数码相机在拍摄景物的同时,已由以点阵排列的电荷耦合器件(CCD),将图像的平面二维光信息析解、转换成一维象素的电信息,经模数变换、运算后形成数字图像信息,以特定的文件格式储存在内置的存储器中。光信息析解后的全数字式的光信息转换、传递流程,使整个图像的复制路径更简捷:数码相机(数字信息)-------计算机图像处理调节软件(分色处理、编辑设计、排版检验)---------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形成网奌制成印版)--------印刷机(完成图像输出)。

经处理后的图像光信息,输出形成图像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纸貭物,二是显示屏。由显示屏作为载体显示图像,即处理后的数字信息转换成相应 R、G、B 光信息,以色光加色混合原理在显示屏上显示图像,相对比较简单。以纸质物作为载体再现图像,其呈色物为 C、M、Y、K 四色油墨或其他性能的色料,以色料减色原理在纸质物体上再现图像。由 R、G、B 三原色光信息转换成 C、M、Y、K 四色的反射光信息的过程较为复杂,首先要把处理调节后的数字信息,通过光栅处理器或相应的软件(RIP),经网点计算机运算或所编制程序的指令,转换成点阵信息,控制构成网点的各条激光束在不同位置的开或关,由每条激光束在载体的不同位置上逐点记录激光点。激光点是图像中最小的光信息单位,不同位置所记录的激光点组合,形成相应百分比面积的网奌和需要的网点形状,最终完成由网点组成的彩色阶调图像输出。

P10------4为计算机加网流程框图,图中:

1. 激光头

2. 光束分离器

3. 10条激光线

4. 音响光学变调器

5. 反射镜

6. 反射镜

7. 光量调制器

8. 网线及记录光学系统

P10------4

P10------5

该图右下角 P10------5是平行扫描记录激光点所形成网点的示意图,随着激光束的移动使记录激光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在载体上形成不同百分面积和各种形状的网点。激光束越多记录网点的精度越高,质量越好,在转换、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越小。网奌为纸质载体上依附油墨或其它性能色料的最小成像单位,C、M、Y、K 四色网奌着色后叠合或并列,以静态吸收色光和反射色光空间混合的方式再现图像。因受器材设备、材料以及工艺特性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图像光信息的整个转换、传递进程中产生误差和变化不可避免,只有通过图像的处理、调节对光信息转换、传递中所产生的误差进行补偿,并通过颜色管理才能在各项工艺中保持光信息稳定的传递。这些基本的技术性处理、调节的目的,是使最初获得的光信息与最终在纸质载体上所反射的光信息尽可能一致。

一维象素光信息的转换、传递,使光信息的转换更精确,传递更稳定,而且可以保证光信息在转换、传递过程中的重复性。但是在图像处理、调节中,不可能对图像析解的每一个象素的光信息单独进行处理、调节,必定是平面的、线性的处理、调节,只要是整个平面范围内曲线形状的改变,势必同时改变相邻曲线原有的形状,在加大一部分光信息间的差值时,相邻一部分光信息的差值就减小,即层次被压缩,视觉所感受的层次变化就不清楚。

以上概述表明,摄影、绘画图像的光信息,最终输出在纸质载体上时,光信息范围的减小以及图像亮调、暗调和中调区域,光信息间的差值缩小,都需要进行选择性的调节,选择保留或加强重要的光信息,放弃或压缩次要的光信息。这种调节必须以艺术思维进行选择,以充分体现作品的艺术性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