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像摄影
4.1.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以拍摄人物脸部特征的肖像类摄影为主,此类摄影在拍摄时,经作者对人物仔细观察,充分应用光效,以最佳的角度,捕捉人物脸部瞬间的变化和神态,使其凝固在画面之中。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经历,甚至对未来的企盼,表达被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人物脸部的肌肉、骨骼结构特征及构成的线条、形态,决定不同人物的面相和性格,而皮肤的质感、颜色,表层的状态,均能反映出人生的经历,如 P71------35图《无声的呐喊》。
画面中芲老的脸部,布满着沟壑般的皱纹,犹如被大自然侵蚀、风化所形成裂缝的石壁,显得坚韧而无助,粗糙、黝黑的皮肤质感,变形、夸张的五官形态,均可解读出其大量的人生信息。
《无声的呐喊》
P71------35
被摄人物的这些脸部特征均由色彩和层次组合而成,因此,在人像摄影作品的处理、调节中只有正确再现脸部各阶调区域的层次,才能使最终输出的图像保持人物脸部结构和形态的主要特征,充分展示出作品的艺术性和所要表达的主题。
4.1.1.分析人物脸部层次复制的重点
人像摄影的照射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拍摄时的主要照射光源有:正面光、侧面光、背面光、顶光等等,这些光源的位置与角度,决定人物脸部层次所处的亮度范围。在该亮度范围内,进行改变亮度和加大曲线斜率的调节,调节时,还必须要确定脸部主要层次所处于的阶调区域,如《无声的呐喊》拍摄的主光源在人物头顶偏后的位置,人物睑部的主要层次均处于暗中调、中暗调区域,在提高或降低亮度加大该阶调区域曲线斜率,增强层次时,应充分分析与相邻层次的关系和影响,部分层次被压缩,是否影响人物脸部整体结构的正确再现。调节的原则应是既要加强脸部主要层次,又要保证再现人物脸部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的层次不被压缩或损失。
4.1.1.1.正面光拍摄的人像
自然的主光源在人物脸图像。正也并非在平面绝对位置,照或左或右物脸部平角度,一度。正面物脸部亮部分层次像阶调范中亮调区范围内的大,视觉变化较光或人造光由正面照射部所拍摄的面光的光源与人物脸部垂直的居中射光源偏向两侧,与人面所形成的般均小于90光拍摄的人度较高,大处于整个图围的亮调和域,该亮度明度差值不感受层次的小。
《传媒才女》 李瀚涛摄
P72------36
《传媒才女》P72------36为正面光拍摄的人物肖像,人物脸部的肤色亮丽,质感柔和、细腻,而由骨骼、肌肉组合而成的脸部轮廓和肌理变化微妙并不显明。
此类图像在信息转换直至最终输出时,易使亮度间的明度差值更加减小,层次被压缩,层次变化更不易被觉察,骨骼、肌肉再现的脸部结构特征,因缺乏层次而消失,使人物的脸部结构变成没有层次变化的“球形”状。这种现象在应用正面光拍摄的人物图像中,尤其在婚纱摄影和商业摄影中比较常见。因此,要使正面光拍摄的人像摄影作品在输出到纸质载体上的复制图像,能较好地再现脸部结构特征的细微变化,就必须作加强图像脸部层次的调节。
调节时,应首先正确判断表现脸部主要结构特征的层次所处于的亮度范围,即在亮调区域、还是在中亮调区域,然后应用“曲线调整”功能改变曲线斜率,以增强该亮度区域的层次。对于人物脸部亮度较高的图像,如脸部层次主要分布在亮调区域,一般均以降低亮度加大曲线斜率的调节,增强亮度区域层次,而脸部亮度相对偏低,主要层次分布在中亮调区域的图像,应在中亮调区域作提高亮度加大曲线斜率增强层次的调节,使处于中亮调区域的主要层次得到良好的再现。
4.1.1.2.逆光拍摄的人像
主光源在人物脸部侧面、背面或顶部等位置所拍摄的逆光图像,人物脸部大面积的层次亮度较低,处于中暗调或暗中调区域,脸部受光部位与逆光部位的亮度反差较大。骨骼、肌肉所组成的脸部结构富有变化、轮廊显明、立体感强,但肤色偏暗,饱和度较低,易使最终输出在纸质载体上图像的脸部逆光部位的肤色产生肮脏的感觉。
逆光类人像脸部层次的分布,大至有三种情况。
1.人物脸部极大部分面积处于逆光之中,照射在脸部亮度极高的轮廓光面积很小,而几乎无亮度变化,仅起加大整个脸部的亮度反差作用,如图 P74-------37摄影作品。此类图像脸部逆光部位的主体层次均分布在整个阶调范围的暗中调区域,虽亮度偏低但层次变化仍十分丰富,图像暗中调区域的层次,是复制时,进行层次调节的重点。
这类图像可应用“曲线调整”功能,作提高亮度,加大暗中调区域曲线斜率的调节,在增强暗中调层次,较理想再现人物脸部结构特征的同时,使逆光部位的肤色变得明亮,但此调节方法会使相邻的部分中调层次,即中暗调层次被压缩。
对于中暗调层次在人物脸部虽占面积比例不大,但仍能影响人物脸部整体结构、特征正确再现的逆光类图像,不适宜应用此调节。该类逆光图像正确的调节方法应是,提高图像亮度,加大暗中调和中暗调区域曲线斜率,该区域的层次均得到加强,压缩的仅是轮廓光部位的亮调及中亮调层次,对人物脸部主要结构特征的再现影响不大。
P74-------37
2.人物脸部逆光部位与受光部位的面积相差不大,无主次之分,均为层次复制的重点。P75-----38《大学生肖像》,画面色调素静,丰富的层次变化使人物脸部骨骼、肌肉结构的轮廓显明、立体感强,受光部位与逆光部位的亮度反差,又使整个脸部显得生动,更能突出人物脸部结构的主要特征。展现出人物坚毅的性格和沉稳睿智的气质。
《大学生》 李瀚涛摄 P75------38
这类逆光图像受光部位与逆光部位的层次都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良好再现。受光部位层次一般处于中亮调区域,逆光部位的层次处于中暗调或暗中调区域,因拍摄时逆光部位布置辅助光源,室外拍摄一般都在逆光部位处放置反光板,以提高逆光部位的亮度并使其具有一定的透明感,所以逆光部位的层次基本都处于中暗调区域。该类图像层次复制的重点主要在中亮调和中暗调,也就是整个中间调区域,调节时应用“曲线调整”功能,降低亮度加大中调曲线斜率,即可加强整个脸部的层次。
此类逆光图像如拍摄时,逆光部位的辅助光源布置不当或室外拍摄无反光装置,导致脸部逆光部位偏暗,即亮度过低,逆光部位的层次处于暗中调甚至暗调区域时,不能应用“曲线调整”功能加大曲线斜率增强层次的方法,因为在提高亮度加大暗中调和暗调区域曲线斜率增强层次时,必然使部分处于中间调的逆光部位层次被压缩。该类逆光图像正确的调节应是,应用“颜色替换”调节功能,选取逆光部位的颜色并作提高亮度的调节,此调节方法既可使逆光部的亮度提高、层次加强而又影响脸部受光部位层次的良好再现,保证最终的复制图像能正确再现人物脸部结构的主要特征。
3.逆光部位面积较大,约占脸部总面积70%左右,甚至更大,脸部受光部位面积虽小,但亮度间的级差值较大,层次丰富。受光部位的脸部骨骼、肌肉结构细致、富有变化,肤色的质感、肌理清晰,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情惑的重要部位。逆光部位亮度很低,亮度间的级差值较小,逆光部位与受光部位形成较大的亮度反差,使人物整个脸部的光感更强烈,画面更具艺术魅力,如 P76-------39摄影作品。图像人物脸部受光区域面积虽然不大,但鲜明的轮廓,细密的皱纹,足可解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人生经历。
P76-------39
这类图像虽为逆光摄影但脸部层次再现的重点不是逆光部位,而是面积较小的受光部位,该部位层次主要分布在中亮调和亮调区域。调节时可应用“曲线调整”功能,降低亮度,加大中亮调和亮调区域曲线斜率,以增强中亮调和亮调层次,使最终输出的图像能理想的再现人物脸部骨骼、肌肉结构的基本特征。这种调节会使逆光部位的亮度降低,处于逆光部位的中暗调或暗中调层次被压缩,但这并不影响人物脸部主要结构特征的正确再现,反而因大面积逆光部位的暗、层次的平,更能反衬出受光部位人物脸部骨骼、肌肉结构的细节变化,使观赏者的视线更集中于作品所要展现的部位。
4.1.1.3.人物脸部的暗调层次
肖像摄影图像的脸部暗调层次,仅局限于眼睛的瞳孔及嘴唇部位,所占脸部总面积的比例极小,但其在最终再现图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脸部五官动态变化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其中瞳孔的变化,并不仅是脸部的形态表现,而是一种神态的传递,是很难被人大脑控制的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肖像类摄影图像脸部瞳孔暗调层次的面积虽然很小,但必须加强,应运用“曲线调整”功能提高暗调区域层次曲线的斜率,增强其层次,不然最终输出在纸质载体上再现的瞳孔很易变成无层次变化,乌黒一团的小园点,使人物的眼睛显得呆滞而毫无神釆,更无心灵的展示,所复制的图像与摄影作品最多也只能是形似,而无神似可言。
在肖像类摄影中无论女人或男人,嘴唇均是表达人物性格魅力和情感甚至内心欲念的重要部位,嘴唇处极薄的皮肤难掩血管所呈现出的鲜红颜色,同时也形成柔软、滋润、微透等特殊的质感。同样该部位面积不大,由黄和品红为主色所组成的色调均处于阶调的暗调区域,黄、品红组合的红色调层次在色彩传递和转换、输出过程中很容易被消失,层次再现的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增强黄和品红两个主色在暗调区域的层次调节,只有丰富的层次变化才能更好的展现嘴唇圆润、饱满等充满生命活力的状态和其特殊的质感。
4.1.2.人物肤色的正确再现
“红润”、“红光满面”、“白里透红”等等,都是人们对人物脸部肤色的描述和肤色再现的理想效果,在人像摄影作品的人物肤色处理、调节中,往往以此基本印象为指导。数字图像在拍摄或信息转换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会使形成的人物肤色不尽人意。受光部位肤色偏灰,逆光部位的肤色偏暗,阴影部位的肤色甚至发黑、起脏,即以黄、品红色为主组合的红色,因青色过量导致肤色的饱和度偏低。更需要应用软件中各种提高颜色饱和度的功能,或者单独调节相应肤色处的青色层次曲线,提高其亮度,降低密度,减少该肤色区域的青色量,以满足人们对肤色的心理感受。
当前各种形形式式的图像处理软件,只要点击鼠标,移动一下滑块,输入一些数据,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改变颜色的饱和度和色相,使人物脸部的肤色更显红润,亦能使中、老年妇女的肤色变成美如桃艳般的少女肤色,也可使处于逆光的棕色肤色变成亮丽的红润肤色,这种随心所欲的肤色调节随处可见,但这仅仅是商业效应的需要,或是个人的偏爱,并非是艺术的追求。
在摄影作品数字图像中,对人物肤色的调节,不仅是单纯的迎合人们对肤色的心理感受,更主要的是,要使人物肤色再现的艺术性与摄影作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性格等内涵完美的结合。因此,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物肤色进行正确的处理、调节。1.肤色要体现人物的性别、年龄和经历,如少女和儿童因皮肤较簿而微透明,使皮下组织的血管中血液的红色,由里向外透现在肤色之中,这种细嫩透红的肤色,似乎能感受到皮肤下血液的流动,但这种细嫩透红的肤色,也只能是少女和儿童所特有。随着岁月的流逝皮层会变得粗糙、厚实,脸部的肤色无法透现这种自然的红晕,调节时,不能脱离作品所记录人物的真实性,而把年长者的肤色任意调节成少女或儿童般的肤色。
红润虽是再现人物肤色的基色调,但不同经历人物的肤色亦各有特点,也与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有密切关联,如人像摄影中所拍摄的西北汉子,因高原特殊的气候环境和生存条件所形成的古铜般的肤色,充分展现出人物豪放、粗犷的性格,就不可将此类人物的肤色调节成饱和度较高的红润颜色,甚至是脂粉气十足的亮丽颜色,把人物搞得秀丽而无豪迈气概。这种背离主题,恣意改变人物的肤色,既缺乏深度,更无艺术可言的调节,是不可取的,但在当前包括影视制作的数字图像处理、调节中可谓比比皆是。
而因某些数码设备所设置的颜色数据库在色彩信息转换时,相应颜色的饱和度提升幅度较大,使此类型人像摄影的数字图像所形成的人物肤色,也可能显得过于红润。就必须应用“替换颜色”调节功能,选取人物脸部处的颜色,作降低肤色饱和度的调节,即增加脸部肤色处的青色量,使脸部肤色的再现更符合被摄人物的经历和性格。
2.肤色的再现要与人物所处场景的光、色效果相融合,除肖像摄影外,大部分人像摄影中的人物均处于特定的场景之中,场景中光的亮度和光的颜色影响着人物肤色的再现,这是色彩再现的客观规律所决定,因此,对摄影作品中人物肤色的调节,应使肤色的颜色融入于场景的亮度和光色之中。如被摄人物处于亮度较亮或较暗的环境里,脸部肤色的饱和度均较低,作提高饱和度的调节,虽可使人物脸部的肤色变得红润,但这种红润的肤色孤立于整个场景的亮度之外,显得很不协调,与整个画面的色彩再现也不统一,致使最终的复制品缺乏一定的艺术品味。
对于此类图像不应轻易得去改变肤色的饱和度,当然,因拍摄时由于各种技术原因,导致在正常亮度环境下拍摄的场景,整体亮度过亮或过暗时,数字图像所形成的人物肤色变得芲白或者灰暗,就需要作提高颜色饱和度的调节。这类图像人物肤色的调节,应首先调整图像的亮度,即降低或提高图像的整体亮度,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颜色饱和度调节功能,提高人物肤色的饱和度,使芲白、灰暗的肤色略显红润。
人物所处场景中的色光影响肤色的色相,不同颜色的光再现肤色的色相各不相同。在偏红或偏橙色的色光环境中,所显现的肤色是略带黄色的红润,但在偏兰或偏青色光的环境中所展现的,必定是,非红润的冷色调肤色,如果人物处于树叶环绕的绿色场景之中,当日光照射在树叶等绿色物体上时,绿色物体所反射在人物脸部某个部位的色光,甚至会使该部位的肤色呈现出微微泛绿的颜色。这些在特殊色光或环境光影响下所再现的肤色,不应该随意的去改变这些肤色的色相,假如把整个场景是橙色调的人物肤色,调节成白里泛红的肤色,或者是把冷色调场景中的人物肤色,调节成偏暖的红润肤色,所再现的肤色势必与整个场景的色调格格不入,显得很不协调,破坏了作品色调和谐、统一的艺术特点。
对于此类特殊色光场景中的图像,如根据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要求,必须要使人物脸部肤色显得粉嫩红润,在调节时应首先调整图像的整个色调,改变场景中色光的色相状态,然后再调节脸部肤色的饱和度,使肤色显得嫩红,并与画面整个场景的色调协调一致。
3.人物脸部肤色的细微变化,在人像摄影中尤其是肖像类图像,人物脸部不但层次变化十分丰富,而且肤色的颜色也富有变化。这种颜色的变化非常微妙,既有脸部皮肤组织结构的厚薄和皮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分布情况等特点所形成,又有环境光的反射所至,因此,人物脸部的肤色不可能是单一色相的颜色。
不同色相的脸部肤色,在少女和儿童的脸部表现尤为明显,如皮肤极簿而静脉毛细血管密集处的部位,会在肤色中透现出饱和度很低、亮度非常高的浅蓝色,即该部位泛现出极淡的兰灰颜色,与皮下层簿,动脉毛细血管密集处所透视的红晕色相完全不同。又如,人物脸部耳廓的耳垂也因皮层较簿,动脉毛细血管丰富,在逆光照射下,显现饱和度极高又近似透明般的红色,虽与脸部的红晕色同为红色色相,但颜色的特征各不相同。
摄影作品《中学生》P81- ------40图,少女脸部耳廓处似透明般的亮红,眉眼间及眼角处的肤色微微显现兰灰色,其它部位又是眀亮的肉色,整个脸部肤色的色相变化丰富,面颊处从里向外透现的红晕,又是化妆涂抹完全逹不到的自然效果。
反射至脸部某一部位的环境光也会使人物脸部的肤色形成并非红色系列色相的颜色,如在脸部明暗交界处再现的轮廓光或者反射到脸部逆光处的肤色,可能是冷灰色,也可能再现偏兰、偏绿等其它色相的颜色,色相的再现由环境光的色相而决定。
无论是脸部皮层组织结构特点和毛细血管分布的不同,或者是在环境光影响下再现的肤色,均会形成各种不同色相的颜色,使脸部肤色更富有变化,但这些不同的色相均非常近似,变化很细微,在图像信息的转换、传递、输出过程中很容易被消失。图像最终再现的脸部各个部位变成同一色相的肤色,人物脸部的肤色显得单调,缺乏富有艺术感的变化。
《中学生》 P81- ------40
因此,肖像类图像的脸部肤色调节,应运用曲线调整或各种颜色饱和度调节功能(选择何种功能视图像的具体情况而定),加大脸部各部位色相的差异,但此加大色相差异的调节,必须以保持原作人物脸部肤色色相的细微变化为目的。调节时不能偏面强调肤色色相的差异,忽略不同色相间变化细微的特点,过大地加大脸部肤色各部位之间色相的差异,会使最终输出图像的人物脸部肤色色相间的变化太大,使肤色的颜色显得零乱而丧失微妙变化的自然感,显得不真实、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