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图像艺术性复制的评价
6.2.图像艺术性复制的评价
6.2.1.作品的艺术性
复制图像既是传递视感信息的产品又是艺术品的复制,在信息传播中体现出原作的艺术性,是图像复制的主要宗旨。复制图像所要再现的艺术性是视觉和心灵感受的体现,这种视觉、心灵的感受,不是精确的图像测量数据所能反映的,只有对原作的艺术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主观判断。
现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目测评定复制图像质量,也仅局限于图像的整体反差、阶调层次、色彩、清晰度等技术层面,没有对作品艺术性再现的具体评判要求,艺术性评价的缺位,仅以测量数据和目测评定的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是不合理的也是偏面的。完善的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在图像各项质量数据符合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原作艺术性再现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摄影、绘画类作品的艺术性体现,主要在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技巧和艺术风格,作品主题所表述的思想内涵,画面的形式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复制图像艺术性的评价,必须以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否得到正确再现的客观状况为依据,单纯按测量得到的各项数据分析未必能正确判断图像对原作艺术性复制的状况,各项测量数据和目测评定内容均合格的图像,再现原作艺术性的状况可能完全不合格。
6.2.2.复制图像实例分析
1.大幅油画《生命的诠释》P142------68,是视觉艺术家蒋文渊先生的倾心力作,画作描绘天目山峻峭的群峰之间,生长千年现已无生命迹象的参天大树,俗称“大树王”。构图取材于“大树王”的局部,在云雾缭绕中冲破云层,有高入云霄,高度不可限量的无穷暇想,树干纵横交错而不零乱,虚实相间富有变化,结构布局相当严谨并极其美感,背景由云中的雾气烘托,枝干似隐似现与行云互动,使无生命的大树产生动感,呈现生机。整个画面的色调,作者大胆采用的是饱和度极低的在色度空间中已基本接近中性灰轴的兰色,而这种色调在画中并无丝毫灰暗、沉闷的感觉,而是与生命消逝的粛穆和苍凉相呼应,渲染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作品不是刻意追求那些由大自然和岁月的摧残留下的斑剥、残缺的痕迹,以及树干的纹理变化,细部结构等枝叶末节,却是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即用大面积的色块去展现大树化石般的坚硬质感,如钢铁般的宁折不弯,使画面更显大气而无匠气。作者把毫无生命的大树演绎得如此雄伟,气势恢宏,如此不折不挠,精气、神韵跃然画面,使人产生的并非仅是感官刺激的视觉冲击,而是一种精神的呼唤,极强的心灵震撼。诠释了生命虽死犹存的真谛,无论多么辉煌,生命终将消失,就是千年,在历史的时空里也是转眼即逝,只有精神是永恒的,创伟业者的精神万世永存,这既是大树的王者风范,也是作者以艺术形式所传递的绘画语言。
P142-----68
根据以上对作品艺术性的分析,画家描绘大树的表现手法,注重的是力度而非细节,复制图像中的大树包括枝干必须要有足够的墨量,如所测量的四色实地密度值,为标准的下限值或略高于下限值,虽符合图像质量评价体系中实地密度值的标准,但色调仍显淡簿不够厚实。因此,评价该复制图像的艺术性再现状况,不是以四色密度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为依据,而是须观察、感受,画面最深处的墨量能否支撑起大树的坚硬质感和屹立不倒的力度,不然难以表现大树屹立千年的雄伟气势,大树的雄伟气势不能很好的展现,更无法体现出作品所表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
该画作图像复制的艺术性还体现在颜色的正确再现方面,画家为深化主题,应用深暗的兰色,使画面的整个色调呈现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在拍摄成数字图像和信息转换、输出时,这种在暗调区域的兰色,其色饱和度极易与原作颜色产生偏差,即略偏兰或近似消色。按照质量评价体系目测评定颜色再现的要求,复制图像再现的色调如偏兰或接近消色,仍符合自然、协调的颜色复制质量要求,但色相偏兰,即饱和度提高的兰色,使表现大树生命消逝,雄姿犹存的庄严、肃穆氛围荡然无存,而整个色调近似消色,画面又显得沉闷、单调,影响画家意在营造表达主题氛围的同时追求形式美的用色效果。
因此,对此复制图像颜色再现的质量评价,应详细分析画家用色的指导思想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所现色调是否能贴切地表达画作的主题内容,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价。在无法以绘画原作为颜色复制的参照物时,仅以质量评价体系中目测评定颜色再现的质量要求,对复制图像再现原作艺术性的状况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评判。
2.《故乡的梦》P145------69,著名油画家叶其璋先生所作,画家描绘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情景,斑驳古老的民居旁的小河,河面冉冉升起的水气和天空弥漫着的雾气,融合成一层簿簿的轻纱,笼罩着江南清晨的小镇,画面呈现的是一片梦幻般的宁静。在家门口河坎边洗涤的妇女,使静寂中扬溢着生气,搅动的河水掀起的涟漪,此起彼伏的水波形成旋涡式的图案,是那么的美丽,更平添几分灵气和动态,画面中的静和动结合得十分完美。画作的基色是清澈的似绿似蓝的湖蓝色,纯净中微微透明,显得异常清新、柔和,与画面的安宁、清静和谐统一。
整个画面应用的是低反差、柔和的色调,对观赏者视觉器官的刺激犹如轻柔的抚摸,而非产生强烈的兴奋感。观赏此画使人感觉到的只有心的跳动而无呼吸的声音,似已远离熙来攘往的尘世,你会抛开一切世俗的羁绊,心灵充斥的不再是喧嚣,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无欲。作者以此倾诉着对故乡的依恋之情,那种挥之不去的梦幻般的宁静。
该画的主题是“静”,低反差、柔和的色调是展现此主题的艺术手法,因此,评价此画作复制图像艺术性再现的状况,就是判断复制图像的最亮密度是否过低,即亮度过亮,最暗处密度是否过高,图像的整体反差、色调能否与原作低反差的柔和效果相一致。
目前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对图像最亮和最暗密度的质量要求,只有最小网点百分比面积值和四色实地密度值数据标准,这几项数据只是判断图像亮调层次的质量,以及整体反差是否达到高反差的要求,对图像的整体反差是否与原作的低反差形成的柔和色调相符,无法作出正确的评判。当测量的最小网点百分比面积数值和四色实地密度数值,完全符合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时,而复制图像往往会出现亮调密度过低而暗调区域的密度过高,整体反差大于原作的情况。图像反差的加大,对视觉器官的刺激就会变得强烈,失去轻柔的抚摸感,梦幻般宁静的心理感受将不复存在,复制图像根本体现不出作品主题“静”的意境。以上分析表明对此复制图像的最亮密度和最暗密度,是否保持原作低反差、柔和色调的判断,完全是一种经视觉器官引发的心理感受。在没有原作为参照物的情况下,图像质量评价体系中相关的测量数据不可能对此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在对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以所引发的心理感受进行判断,才能对复制图像再现原作艺术性的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
《故乡的梦》 叶其璋
P145------69
3.P147----70图,是著名中国人物画家吴山明先生所作诗意画《赤橙黄绿青兰紫》的局部画面。当代人们追求的是奢华的物质生活,绘画以浓艳多彩的颜色相呼应,也可说是法随时代,可吴山明先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淡、清墨的应用,就是赤橙黄绿青兰紫也显得分外清淡、雅致,以清淡之水,灵动之墨,在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繁华之中,为当代绘画带来一股清雅之风。吴山明不但擅用淡、清墨,用水作画,水中含墨,墨韵如淡烟似流水,飘逸、轻盈,流动自如,更是追求光的应用,充分发挥光的通透效应,所绘画作,画面亮度极高,人物、场景均如臻于强光的照耀之下,使淡、清墨韵产生水晶般晶莹、透澈,灵气逼人的视觉效果。
其绘作《赤橙黄绿青兰紫》充分展示了这一高超的艺术手法,画面以淡、清墨塑造藏族青年敦厚、纯朴的形象,虽为墨呈色却无脏感,至洁如冰清,显得分外清澈,人物水瞐般的心灵,在透明、纯净的淡、清墨韵中呼之欲出。艺术手法与主题的表达是如此完美地无缝对接,观赏此画感到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
此画的图像无论是在显示屏显现还是复制在纸质载体上,都必须充分表现淡、清墨韵清澈、透明的艺术特征。正确再现图像的亮度和亮调层次,是保证充分再现淡、清墨韵清澈、透明视觉感的主要条件,图像亮调层次的质量,在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中有明确的要求,即目测评定层次清楚与否和亮调区域的最小网点百分比面积值是否符合标准。亮调最小网点百分比面积值过大或最小网点缺失,导致亮调区域层次被损失或压缩,层次被损失或压缩视觉感受就清楚,反之,层次再现的视觉感就清楚,以此可判断淡、清墨韵透明感再现的状况。而图像的亮度直接关系刭淡、淸墨韵清澈、纯净视觉感的再现,但对图像的亮度要求,质量评价体系只有统一的标准,亮调最小网点的百分比面积值、四色实地密度值,没有针对有某些艺术特点图像的具体标准。
依据目前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对图像亮度要求的相关标准,是无法正确评价淡、清墨韵是否良好再现清澈、纯净的视觉感。如当复制图像的整体亮度较低,密度高于原作时,图像中的淡、清墨韵产生的是肮脏感而非清澈、纯净的视觉感受,如图P147------71所再现的状况。该图像按照目前复制图像评价体系的要求,所测量的亮调最小网点百分比面积值、四色实地密度值均符合标准,复制图像亮度和亮度范围的质量合格,但原作表现手法的艺术性完全消失,图像艺术性的复制根本不合格。清楚表明评价此画作复制图像的质量,同样应以艺术思维为主导,由视觉主观感受原作表现手法的再现状况进行判断,仅依靠测量数据分析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诗意画《赤橙黄绿青兰紫》的局部
P147------70
P147------71
4.摄影作品《落日余晖》局部,并非映现夕阳沉落时瑰丽壮观的天空,而是以晚霞余晖披洒在跌宕不平的沙丘,波涛般起伏的草浪上,沙丘和草浪的受光部位,在红、橙色光的照耀下,原本毫无色相变化的绿色,呈现出黄绿和偏红的黄绿等多种色相的绿颜色,灰暗的土黄色散射出耀眼的金黄色,甚至变成橙红的颜色。无际的草原和沙丘宛如披上一件绚烂缤纷的彩衣,图 P148------72所示。
此幅作品捕捉、记录经橙、红色的霞光照射所呈现的色彩变化,以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展现,原本色调单一、平淡的大漠、草原,在旷野茫茫之中透现出毫无孤寂之感的迷人魄力。
摄影图像人、景、物的色彩再现,随着照射光源的光色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色彩再现标准,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对图像色彩再现的要求是真实、自然、协调。一般情况下复制时只要不破坏色彩呈现的原理和规律,图像再现的颜色,基本都能符合真实、自然、协调的要求。而此幅摄影作品画面色彩再现状况的评价,主要是对直接影响作品艺术性的各种颜色饱和度是否得到正确的再现作出判断,但是目前质量评价体系对颜色饱和度却没有明确的标准。
《落日余晖》 局部
P148----72
P149------73
数字图像在信息形成、转换直至最终输出时,颜色的饱和度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整体的提高或降低,对画面的色彩再现,不会产生不适的或不协调的视觉感受,根据图像质量评价体系对颜色再现真实、自然、协调的要求,也很难对图像中各种颜色的饱和度是否得到正确再现作出判断。
因此,对该作品复制图像颜色饱和度再现的质量评价,无法以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应是以分析作品的艺术性为基础,在艺术层面上进行主观评价,判断画面各种颜色饱和度的变化是否与作品表达的主题相符。颜色饱和度过低,画面色彩较为统一,变化不明显,展现不出大漠、草原在夕阳沉落时的光芒照耀下,所产生的五彩缤纷的丰富变化,图P149------73所示。
而整体颜色的饱和度过高,画面感觉虽然多彩,但所有的颜色都太过绚丽,与大西北粗犷、苍莽的氛围不符,如图 P150------74。
P150------74
从以上实例分析,清楚地论证了复制图像质量评价体系的各项标准和要求,仅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对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不可能对绘画、摄影复制图像是否充分体现出原作的艺术性作出正确的评判。
对复制图像艺术性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的评价,无论是纸质作为载体或是由显示屏显现,都只能是在对体现作品艺术性的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像亮度、整体反差、各阶调层次、颜色饱和度的视觉感受才能作出正确的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