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颜色调节
3.5.颜色调节
数码相机在形成图像的同时,经白平衡调节和光、电、数信息的转换,已基本完成对因入射光源达不到标准白光,滤色膜层在光谱各波长区域的反射率、吸收率不理想,以及光电传感器对 R、G、B 三色光敏感度不一致等因素所产生的颜色误差的校正。另一方面,由所创建的描述 R、G、B 颜色空间特征的数字文件,在转换成根据具体设备及油墨、纸张等条件与其相对应的 C、M、Y、K 网点密度的同时,对因材料局限、工艺特点造成的颜色传递误差也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偿。因此,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数字图像的颜色进行调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校正因设备、材料以及技术工艺等客观条件而产生的物理性误差,而是,一。校正绘画类数字图像与其原作的颜色误差,二是提高或降低整个系列或某种颜色的饱和度,使摄影类数字图像的颜色,既符合人们视觉的心理感受,又能更好地再现作品的艺术性。
3.5.1.图像处理软件的颜色调节功能
根据颜色调节的主要目的分析,无论是纠正数字图像与原绘画作品的色差,还是迎合人们对色彩的心理预期,均是在不改变颜色色相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对颜色的饱和度进行调整。颜色饱和度即纯净程度由颜色的带灰率表示,带灰率是构成颜色的三原色光(原色料)中的最小原色光(色料)与最大原色光(色料)的比值乘以100%之数值。表明颜色饱和度调节的实质,就是调整颜色组合中相反色或基本色的量,以此改变颜色的饱和度。
3.5.1.1.“自然饱和度”和“色相饱和度”调节
在图像处理软件的颜色调节中,“自然饱和度”和“色相饱和度”调节功能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自动降低或提高相反色量或者是基色量,显示颜色的饱和度的变化,在颜色饱和度的调节中一般应选择这两项调节,目前图像处理软件一般均以“全图”项取代“自然饱和度”。
“自然饱和度”(“全图”)在 R、G、B 或 C、M、Y、图像处理模式的调节,此调节是对以色度坐标表示的平面图,即色度图中所有系列颜色的饱和度,作相应等比例的提高或降低,保证调节后图像画面色彩再现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这一项饱和度调节的幅度较小,以数值“0”为饱和度变化的起始值,调节时,只有所设定的正或负数值较大时,画面颜色的饱和度才有较明显的变化,而图像中,亮度较低并接近中性灰轴的颜色,其饱和度的变化就更小。“自然饱和度”(“全图”)这项的调节适用于画面色调明亮,颜色较鲜艳,对饱和度仅需作微量调整类的数字图像。色相饱和度”项的调节对各系列颜色饱和度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自然饱和度”(“全图”)调节时,对明度值和饱和度偏低的颜色几乎不起作用,而“色相饱和度”项的调节却作用明显,此项调节适用于需要对画面颜色饱和度作较大幅度调整,或画面以暗调、暗中调、中暗调为主而颜色饱和度较低类图像的处理。“色相饱和度”调节框图内设置有:红、黄、绿、青、蓝、洋红(品红)等各色相系列的选择,同样“0”为调节的起始值。“色相饱和度”调节与“自然饱和度”(“全图”)调节的主要区别,是“色相饱和度”调节,可点击选定某一色相颜色单独进行饱和度的调节,当色相选定后,使用“饱和度”项滑块进行提高或降低颜色饱和度的调节时,颜色饱和度的调整仅作用于所选定的色相系列,除对相邻色相系列的颜色饱和度略有影响外,其它各色相系列颜色的饱和度没有变化。该两项颜色饱和度调节中的“色相”选项,其功能是改变甚至变换画面中的各种颜色,如红色变换成绿色,蓝色变换成黄色等等,此调节一般应用于平面设计,在图像的颜色饱和度调节中不宜使用。
饱和度与亮度相关,在饱和度调节时,应考虑是否需要亮度的调节,框图内的“亮度”调节项,选择“自然饱和度”(“全图”)项,即可对图像整个画面的亮度作提高或降低的调整,选择“色相饱和度”项,即可对选定的某一系列色相的颜色进行亮度调整,此调节应在色相确定后进行。亮度调节适用于,整体画面或某些色相颜色的亮度偏暗或偏亮,又需要对整体色调或某些色相颜色的饱和度进行调整的图像。
3.5.1.2.“可选颜色”调节
颜色的带灰率决定其饱和度,减少颜色的相反色量可使其带灰率减小,而相反色量不变,基本色量增加同样可减小颜色的带灰率。该调节功能,就是以增减颜色的基本色或相反色量的数值,完成所选定色相系列颜色饱和度的调整,饱和度的调整幅度更大。“可选颜色”调节有红、黄、绿、青、蓝,洋红(品红)、白色、中性灰、黑色等九种色相的颜色供选择,选定后可对其颜色组合中的 C、M、Y、K 量分别作增减调节,以此提高或降低颜色的饱和度。此项调节适用于,需要较大幅度改变某些色相系列颜色饱和度或者需要纠正画面局部偏色的图像。
3.5.1.3.“色彩平衡”
调节可改变画面的整体色调,此调节功能主要用以纠正图像的整体色偏。框图有三项色调变化的调节:上项为图像色调向偏红或偏青调节,中间项为图像色调向偏绿或偏洋红(品红)调节,下项为图像色调向偏兰或偏黄调节,移动滑块或预设数据完成改变色调或纠正色偏的调节。该项调节的实质是分别增加或减少图像中各色相系列颜色中的 C、M、Y 三原色色量,如滑块向绿色方向移动数值加大,即图像各色相系列颜色中的青和黄色量增加,洋红(品红)减少,滑块向洋红(品红)方向移动负值增大,各色相系列颜色组合中的品红量增加,青、黄色量减少。
3.5.1.4.“替换颜色”调节
的主要功能是扩大“可选颜色”中颜色色相选取的范围,除“可选颜色”中的红、黄、绿、青、蓝、洋红(品红)、白、灰、黒等颜色外,可任意点取图像中的其它各种色相的颜色,如深绿色、茶色、紫色、橙色、粉红色等等,并可在显示方框中显示所点取颜色的色相,亦可通过“色相”栏,调整所选颜色的色相。当图像中选取的颜色确定后,移动“亮度”和“饱和度”栏目中滑块,即能对所选取颜色的亮度和饱和度作提高或降低的调节。
3.5.2.颜色调节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
3.5.2.1.色觉的心理感受应服从于作品主题
虽然各种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对色彩欣赏的心理有所差异,但明亮鲜艳的色彩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尤其是在色彩引领视觉艺术潮流的当代,所谓“光彩夺目”即是现代人色觉感受的真实反映。
《璀璨武林》 李瀚涛摄
P58------26
P58------27
P58----26是摄影作品“璀璨武林”的数码原图像,P58------27为颜色调节后的图像,画面中各种色相系列颜色的饱和度与原图像相比,均明显提高。两幅图像同时在各微信群选择,反馈的信息,大多数人都偏爱经颜色饱和度提高后的图像。“璀璨武林”所展现的是夜色中大屏幕绚烂的图案和周围璀璨的灯光,各种色相颜色饱和度的提高,使五光十色的光源更加显得斑斓缤纷、绚丽多彩,画面色彩不但满足人们色觉的心理感受,更主要是与作品所展现的武林商圈顶级大牌云集,繁华、奢侈的主题相呼应。
并非所有摄影作品色彩再现的心理感受与主题完全统一,须全面分析,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当两者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作者所表叙的思想内涵以及色彩运用的情感,颜色饱和度提高或降低的调节,应服从于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人们色觉的心理感受或个人对色彩的偏爱,以《局外人》P59------28图为例说明。由李瀚涛拍摄的“局外人”是一幅表现外来务工者情感的摄影作品,在宽广的临江岸边,画面中坐在建筑石块上的主角更显得渺小,但在那孤独的侧影后面是个庞大的群体。江对岸拨地而起的大厦、豪宅,无一不渗透着这个特殊阶层人们的汗水甚至鲜血,十年、二十年可能更长时间的辛勤付出,仍然一无所有,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与他们无关,只能沉浸在自己虚拟的空间里。整个画面呈现饱和度极低的灰平色调,抒发出对这个群体充满同情而又无奈的郁闷情怀。如用颜色调节功能去改变画面灰平的基色调,使颜色的饱和度提高,背景变成明亮的蓝天,近景中石块的颜色也更富有变化,整个画面的色彩或更惹人喜爱,如图 P60------29所示,但这种调节背离了作品任他平地起高楼与己无关的“局外人”主题,以摒弃主题的唯美思维指导调节是不可取的。
《局外人》 李瀚涛摄
P59------28
P60------29
3.5.2.2.色以调为先
彩色阶调图像由颜色和层次的组合再现自然景物,这种组合简称为色调,色调包含着各种色相的颜色和颜色的不同亮度两个概念,但色和调实际上是相互交集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即色中有调,调中有色。所谓“色中有调”是指图像中的景物以基本色的亮度变化再现层次,如 P61-------30图所示,图中蜡梅由黄色形成,黄色作为基本色,其颜色的亮度变化再现蜡梅的层次,展现花朵的质感、立体感和透明感。
P61------30
该类以基本色的亮度变化再现层次的图像,在饱和度调节时,均是以增加基本色量,达到提高颜色饱和度的目的。数字图像的此类调节,是在基本色各亮度级处作相应量的增加,一般不会对整体层次有所影响,但当基本色量的增加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各亮度等级间的透射率或密度值的差值就会减小,景物的层次被压缩。
“调中有色”图像,景物的层次是由相反色的亮度变化再现,基本色却没有亮度变化,即色中没有调,图 P62-------31所示。图中红色泳衣的基本色,品红和黄的色量均很大但没有亮度变化,泳衣的质感以及模特的形体凹凸、曲线均由红色的相反色青色衬托,有青色的亮度变化才有红色的调,青色的参与又使红色的饱和度降低,这是显示屏显示或纸质载体再现所无法解决的矛盾。
颜色饱和度调节的本质,就是降低颜色的带灰率,即提高颜色中的基本色量或基本色量不变,以降低相反提高颜色的饱和度,但在调节时,无论是增加基本色量或者减少相反色量,对颜色层次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颜色饱和度的调节不能片面地强调图像色彩的鲜艳,应坚持“色以调为先”的原则,合理控制饱和度的调节量,在增加或降低色量时,须首先保证层次的良好再现。过量的调节甚至使层次消失,即只有色而没有调,图像中的某些场景会变成没有生气的平面状图形。
P62------31图中的红色,如提高饱和度调节的量过大,层次消失,泳衣变得既无质感又无立体感,更无法再现女性的形体曲线,再现的仅仅只是一块没有层次变化的红色块。
P62------31
3.5.2.3.遵循色彩再现的规律
自然界一切景物色彩的再现,有其自身对色光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特性,以及照射光源、环境影响等客观规律。红色物体具有吸收绿色光和蓝色光而反射红色光的特性,黄色物体选择性的吸收了白光中的蓝色光,反射红色光和绿色光并在空间混合形成黄色光。虽然物体的结构决定物体再现的颜色,但先决条件是照射光源,必须有一定量能的该物体所需反射的色光,绿色物体在红光或蓝紫光照射下是不可能呈现绿颜色的,在绿色光量能较小的橙色光照射下绿色物体也只能再现偏红的黄绿色。
即将下山的夕阳是一天之中视觉距离最远的阳光,在长距离的传播过程中受大气层的分子和各种微粒的阻挡,波长最短的蓝、紫光大量被散射,此时阳光中的蓝、紫光已基本消失殆尽,只有波长最长的红光和少量的绿光,这两种色光混合呈现偏红的橙色光。因此,夕阳照射下的各种颜色物体虽然丰富多彩,但夕阳附近的天空只能呈现灰度较高的蓝色,被照射的绿色也不可能是饱和度很高的绿色。同理,晚霞下的沙滩,因火红阳光中已几乎没有蓝光,被照射的沙粒不可能反射由蓝光与绿光所混合的青色光,使沙粒颜色的饱和度大大的提高,此时的沙滩呈现一片熠熠闪光的橙黄色,沙粒的质感似乎也发生了变化,描述的浯言是金色的沙滩,而在其它时段阳光的照射下沙粒还是那个饱和度很低的、灰淡的橙色颗粒。
仅以上几例足以说明,自然界一切景物色彩的再现,有其自身结构对色光吸收、反射的特性决定,又有各种环境光色变化的因素存在。摄影作品所形成的图像是场景的真实记录,各种景色、物体包括人物的色彩均是自然、客观的再现,“色成天然”当时的彩色翻转片就俗称“天然色片”,因此,对摄影类图像的颜色调节,必须尊重颜色再现的客观规律和呈色原理,克服完全依据个人对色彩的偏爱,随心所欲的盲目调节。
P64-----32拍摄的是火烧云场景,颜色调节后画面艳丽多彩,所有颜色饱和度都很高,视觉感受可用“眼花缭乱”之词形容。而此时阳光中的红光很强,绿光较弱而蓝光更弱,此阳光附近的天空是不可能再现饱和度很高的湛蓝颜色,而在缺乏绿光的强烈红光照射下,也不可能有“翠艳欲滴”的饱和度很高的绿色。违背色彩再现基本规律的调节势必造成整个图像色彩不自然、不协调,犹如毫无美感的浓妆艳抹,甚至使人产生不适之感。虽然当代人喜爱艳丽多彩的画面,但引领时代潮流的色彩应该是艳丽而不俗,多彩而不失高雅。
P64-------32
3.5.2.4.色偏纠正的依据
色偏的纠正,主要是对绘画作品经拍摄所形成的数字图像与原作品之间存在的颜色误差进行纠正。在应用照相技术复制时期,是以绘画原作进行分色处理,颜色的蒙版校正和手工修正也是以绘画原作为参照物,电子分色时期大部分绘画作品的复制,还是直接用原作进行扫描分色,各种处理、调节同样以绘画原作为参照物。而目前的状况是,绘画作品从显示屏显示到在纸质类载体上再现,整个流程中的处理、调节,均是以拍摄的数字图像为参照物,极大多数图像处理调节人员见不到原作,更无法以绘画原作为参照物进行处理、调节。由于拍摄光源,数码相机的滤色膜层、光电传感器件等物理性能以及在色彩信息的光、电、数转换中又相应提高了颜色的饱和度,在拍摄过程中又有曝光量的控制,白平衡的调节等变化,这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必然使数字图像的色彩与绘画原作的色彩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以数字图像作为参照物的处理、调节后,最终在纸质载体上再现的复制图像的色彩虽能与数字图像基本保持一致,但也必然偏离原作,色调的改变可能会破坏整个画面意境和氛围,也可能背离作品主题。
解决此一现状的有效办法,是在拍摄绘画原作时放置彩色反射色表,彩色色表与绘画原作一起形成数字图像,将反射色表的数字图像颜色与反射色表实物的颜色逐块进行比对并校正,在图像信息转换、传递至纸质载体再现的整个流程中均以彩色反射色表实物,作为纠正数字图像与绘画原作色差的参照物。数字图像经一系列处理、调节输出后,用彩色分光密度仪分别测量,输出在纸质载体上的彩色色表中的各个颜色块与彩色色表实物上的各个颜色块的色差值,色差值在5以下时,或者目测无明显差异,即绘画复制图像与绘画原作的色彩就基本一致。
彩色色表应包含彩色印刷色环图中的黄、品红、青三原色和其相对应的相反色蓝、绿、红以及这六色之间的红橙、黄橙、黄绿、青绿、青蓝、蓝紫、紫红各色,为更准确的纠正色偏,可在彩色色表中再增加茶色、暗绿、亮红、等或绘画原作中某些特殊色相的颜色。彩色反射色表可使用颜色管理和印刷机调试的专用标准物质,也可由印刷色块拼组,最理想的是由各种性能的颜料涂布制作,为保证分光密度仪检测色差数据的准确性,颜料制作的色表,颜色的涂布要均匀、平整。
3.5.2.5.颜色饱和度与亮度的关系
颜色的饱和度和其亮度相关联,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颁布的色度图坐标系统所确定的恒定色调和恒定彩度轨迹,处于中间明度值颜色的恒定色调其相应恒定彩度轨迹范围最大,颜色的饱和度最高。随着颜色明度值的降低或提高,所标绘再现的彩度轨迹范围也同时逐渐减小,当颜色明度值为1/时,恒定彩度的轨迹范围就很小,黄、绿颜色的恒定彩度轨迹范围更小,表明当颜色亮度很低时不可能有较高的饱和度,黄、绿色更为明显。颜色明度值9/时恒定色调的彩度轨迹,相对应的范围亦很小,蓝紫及红色的彩度轨迹范围更小,表明高亮度的颜色同样不可能有较高的饱和度,蓝紫、红色更是如此。
在颜色调节时应该充分考虑颜色的亮度与饱和度的上述关系,当颜色的亮度过高或过低时,在此亮度范围内是不可能呈现高饱和度的颜色,通过饱和度调节功能不但无法改变该亮度区域颜色的饱和度,反而会使其它亮度区域该色相系列颜色的饱和度过量提高,导致颜色层次损失。因此,在对亮度较低或较高而又需要提高该亮度区域颜色饱和度的图像进行调节时,应首先运用亮度调节功能改变颜色的亮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颜色饱和度的调节。当然也可选择“可选颜色”和“替换颜色”等调节功能以减少相反色量或增加基本色量的方法,提高亮度偏低或偏高区域内颜色的饱和度。强行提高颜色饱和度调节,虽然能使暗部或亮部区域再现的色彩变得鲜艳,但却破坏了颜色亮度和饱和度和谐统一的内在关系,尤其是暗调区域色彩丰富的图像,这种调节必然使再现的色彩孤立于特定的亮度范围之外,显得突兀而不协调,必须谨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