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静物、建筑摄影

4.3.静物、建筑摄影

4.3.1.被摄物体的材料特征

静物摄影拍摄的是静止物体的图像,一般均在室内布光拍摄,除纯艺术的作品外,大部分拍摄的图像一般都用于产品宣传,是传递商品视觉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比之文字信息传递更为直接。因此,用于广告宣传的静物摄影,基本要求是拍摄物体所形成图像的真实性,其真实性由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外部形状包括物体的颜色,二是物体的材料质感。被摄物体图像的质感是一种不需要对物体直接触摸,就能感受到物体材质特性的视觉体验,在图像信息传递的流程中,使最终输出图像更好地再现被摄物体材料的质感尤为重要。

材料的物理性特征和化学结构,决定人们视觉器官对被摄物体的视觉感受,因此,静物摄影图像的调节应是以被摄物体材料的特征、结构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合适的调节,才能正确地再现图像物体的质感。静物摄影被摄物体的材料多种多样,其中金属、玻璃,棉、丝、毛,翡翠、玉石等这几种材料常见于静物摄影之中,而这几类材料拍摄的数字图像,在复制到纸质载体时,要正确再现物体质感的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3.1.1.金属、玻璃

静物摄影中由金属材料制作的物体较多,金属材料分子的特殊排列,结构的紧密以及材料的比重形成厚重、坚硬、光亮等金属材料所特有的质感,静物摄影中这些金属材料制作的物体,其质感的良好再现,给人以结实、沉重、坚固的视觉感受。在图像复制中再现金属材料质感的的最基本要求,是图像中的物体要有较高的密度和反差,不然不足以表现金属的厚重、坚硬和光亮。金属材料中又有金、银、铜、铁以及不锈钢等等各种不同的材料,这些不同材料的厚重、坚硬、光亮等程度有所区别,视觉的感受亦不一样,各种金属材料的不同质感必须由图像的色和调表现,因此,金属物体图像的调节,在提高物体密度、反差,正确再现颜色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其主体层次的良好再现。

钢、铁等黑色金属,主体层次在暗调区域,应作加强该区域层次的调节,调节时,必须保证不降低暗调区域的密度,才能更好地表现出钢、铁物体坚硬的质感。而金、银、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作的物体其主体层次在中调或亮调区域,在图像调节时应提高中调或亮调的密度并加强该区域的层次,以物体中、亮调区域的立体感和反差展现金、银、不锈钢这些材料坚硬、光亮的质感。

金属材料光亮的质感是由图像某一阶调中,亮度较高部位的密度反差或极高光所再现。不锈钢制造的物体其色亮度高,一般是由图像亮调区域的层次变化和无网点的极高光形成的高反差,再现出不锈钢锃亮的质感。而金、银、铜物体的光亮,相比不锈钢的锃亮,要显得柔和,不那么耀眼,表现光亮质感的主体阶调区域的密度反差相对较小,如需要加大密度反差,更好地表现物体光亮质感时,可适当进行提高物体高光处的亮度调节,但与不锈钢图像的极高光不同,调节时不能使输出图像物体的高光处变成没有色密度的空白。

玻璃是一种以石英为主的无机矿物质在高温熔融后冷结晶形成的透明的非金属材料,透明是玻璃材料的主要特征。静物摄影所拍摄的玻璃物体,一般均是玻璃材料制造的日用的玻璃器具和混入各种着色剂制作的俗称琉璃的工艺品,P91------46为玻璃器皿的摄影作品。

物体的质感是由光的变化所表现,玻璃器皿的透明质感同样需由光的变化表现,而玻璃的全透明特性决定玻璃物体本身不可能有光的变化,甚至背光部位与受光部位的亮度也没有什么区别。光的变化是由背景物体、色调或容器内物体的不同亮度的色光被透射而形成,玻璃器皿的形状、角度所引起的透射色光的折射以及玻璃材料的透明度这些因素,都会使透过玻璃物体的色光与背景物体实际反射的色光不同,P91------46玻璃器皿的摄影图像,充分显示了这一光的变化现象。在图像信息传递和输出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层次调节,加强这些色光变化相应阶调区域的层次,使最终在纸质载体上再现的图像,能保持光的这种不同的微妙变化,使最终输出的图像能更充分地显示出玻璃物体的透明质感。

玻璃材料的另一特性是硬而脆,即易碎,玻璃硬脆的质感主要由其平滑的表面在光的照射,背景的衬托下产生强烈的反光所表现,同样是透明的用化工原料合成的塑料没有高密度平滑的表面,产生不了强烈的反光,就完全没有硬脆的质感。强烈的反光在图像中形成高光区域,即图像中最亮的部位。大部分玻璃器皿的摄影图像反光区域会映现出周围物体的影像,玻璃硬脆的质感主要由这些亮度很高的影像所表现。

因这些影像的亮度接近无色、无网的极高光区域,在图像信息传递、再现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没有层次变化的极高光。图像处理、调节时应降低亮度加强该区域的层次,使最终输出的图像保持反光区域影像的光的变化,正确再现出玻璃器皿透明而硬脆的质感。但在调节时必须控制亮度降低的量,同时可降低输入图像色阶范围的最大值,以提高反光区域最亮处的亮度,确保层次的加强不影响该反光区域强烈的光感效果。

P91------46

4.3.1.2.纯天然的棉、丝、毛各类纤维纺织成的材料

此类材料,其共同点就是柔软,但柔软所形成的具体质感又各有特点。丝绸织料轻薄,柔滑,制成的衣饰紧贴肌肤,随人体的形态曲线变化形成大块的皱褶,平滑的表面反射出幽雅、柔和的光泽,使视觉产生一种飘逸、顺滑的柔软质感。

拍摄的丝绸衣饰在图像再现时,由图像中大块面皱褶的暗部与受光面形成的反差,表现出丝调衣饰的轻盈,皱褶暗部与反射高光(接近极高光处的部位)的强反差又充分展现出丝绸衣饰的光泽。丝绸衣饰图像的调节,主要是保证皱褶暗部与受光面以及高光处的反差,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被压缩,使输出的图像始终保持这三个部位的高反差。如所摄图像整体反差较小,影响丝绸衣饰轻盈、光滑的质感良好再现时,应运用反差调节功能加大图像整体反差的调节。

高光是表现丝绸光滑质感的重要部位,高光部位亮度过低表现不出丝绸的光滑,而亮度过高又影响丝绸的柔顺,因此,调节时必须正确控制亮调最亮处的密度,最终输出的图像才能理想地再现丝绸衣饰所特有的质感。

在图像处理、复制中较难表现毛类衣饰质感的材料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主要由羊绒纤维纺织而成的绒料或羊毛纤维织成的毛料,另一类是带毛的动物皮层材料,即裘皮材料。

绒、毛料短而细密的绒毛覆盖着整个表层,浓密的绒毛又吸收了大量的入射光,无明显反射亮光,毛茸茸、色泽柔和的绒、毛料呈现的是一片温暖柔软的质感。羊毛纤维富有弹性,变形后的恢复率很高,绒、毛料衣饰不易起皱,大多数绒、毛料衣饰图像没有较大反差的层次变化和高光区域,整体反差较小,色调柔和。绒料质感的表现主要靠绒毛区域细微层次的变化,由于绒毛间的亮度差值较小,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细微层次易消失,因此,绒料衣饰图像处理、调节的重点是运用 USM 功能,加强绒毛之间的明暗反差,调节时须根据绒毛间反差的状况以及绒料柔软的特点,正确设定“阀值”、“半径”、“数量”等数值,既要使最终输出的图像保持绒毛区域层次的微妙变化,又要不影响绒毛柔软质感的良好再现。

P93------47

裘皮料的毛有狐、貂、羊、兔等等,与羊的绒毛料相比,显得长而粗但柔软,生长在动物皮层上的毛层也不浓密,毛与毛有一定距离的间隔,毛层蓬松是裘皮料的主要特点,裘皮衣饰所呈现的是蓬松柔软的质感,如 P93-----47图示。

拍摄的裘皮衣饰图像其蓬松柔软的质感,需由丰富的层次变化所表现。裘皮衣饰受光部位的层次大部分处于图像阶调的中亮调区域,裘皮料毛层松软,受光部位反射的是柔润的光泽,没有明显的高光,亮度较低与中亮调接近,层次亦富有变化,因此裘皮衣饰图像层次再现的重点主要在中亮调和部分中暗调区域。

图像调节时应提高密度加大曲线斜率,增强此两个阶调区域的层次,以更好地表现裘皮衣饰蓬松的质感。还需要注意的是暗调区域的密度,无论是裘皮料的深颜色或是浅色料的阴影部位,这些处于暗调区域的密度都不能提高,过高的密度不但使暗部区域的层次消失,影响蓬松感,而且反差的加大会破坏裘皮柔软的质感。

4.3.1.3.翡翠、白玉,翡翠

是以硬玉为主的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硬度高,结构致密,蕴含着迷人的翠绿颜色,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朦胧的美感,高贵而典雅。翡翠料质量的评价主要看“种”和色,“种”为内涵,色是表象,质量的评判是先“种”再色,“种”的优劣评价包括翡翠料的透明程度和结构的紧密度两项内容。

翡翠料“种”的透明度严格地分只有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三类,不可能有全透明的翡翠料。半透明的翡翠料俗称玻璃种和冰种,玻璃种的翡翠料透明度较高,但与玻璃的透明度比相差甚远,微透明的“种”料透明度更低,亦称“冰糯种”、“糯种”等。翡翠料的透明度虽只分半透明和微透明两类,但各种料的透明程度却千差万别,同一块种料各部位的透明度亦有差别,经雕琢后对象厚薄间透明度的差别更大。

在静物摄影中翡翠对象图像的调节,主要是正确再现各种翡翠料质感的透明度。透明度由翡翠物体图像的反射光,在主要阶调区域亮度间的级差以及整体反差的组合所表现,图 P94------48为透明度较高的翡翠挂件局部图。图像中的层次变化表现出翡翠挂件透明的质感,而层次区域最亮部位和最暗部位的反差又决定质感的透明程度,反差越大透明度越高,挂件层次区域的反射光同时也表现翡翠的光泽,行业内称为“水头”,“水头”的好坏与透明度相关。因此,翡翠物体图像的调节,必须综合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对比度”调节可加大层次区域的反差,提高翡翠对象的透明度,但层次区域反差的调节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调节量过大不但与翡翠对象真实的透明度不符,而且会使亮调区域的部分层次被消失。

P94------48

透明度较低的翡翠,含蓄的透明感,主要由亮调区域的层次所表现,尤其是“冰糯种”、“糯种”等种料其微透明的质感,更需加强亮调区域的层次,才能在纸质载体上得到正确的再现。翡翠材质的另一个特点是内部结构由无数细小的纤维状微晶矿物纵横交叉集结形成,除非是顶级种料结构极其细密,极大多数翡翠料肉眼都能观察到纤维状的结晶体,这一真实的质感状态,也必须由相应亮度区域的层次所再现。

中国四大玉料以和田玉最为著名,和田玉有白、靑、灰、黄、碧、墨等各种颜色,尤以白玉最受大众喜爱。

P95------49

图 P95------49为明代和田玉福祥佩饰,典型的明代垃丝工,雕工粗犷大气,福字中的羊造形意似生动,与清代精雕细刻的造型风格完全不同。明代和田玉材料的透明度略高于清代、当代的和田玉材料,更显油润。

和田玉主要由占比98%以上的透闪石构成,矿物颗粒极细,均匀交织成毛毡状,行业亦称棉絮或粥糊状,材质坚硬、致密细腻 ,微透接近不透明状。和田玉棉絮状的矿物结构使入射光产生各个方向的折射,不能充份的透射或反射,光泽不是外向放射而是向内收敛,因此,和田玉材质虽然坚硬,摩尔硬度在6.0-----6.5之间,但却形成一种油润、温糯,质如凝脂的视觉感受,这种质感为和田白玉所特有,其中白度如羊脂的白玉最为珍贵。与和田白玉近似的有俄罗斯玉、青海玉等,但俄罗斯玉白度虽高而材质干涩,无油润之质感,青海玉虽有一定的油性,但因透明度较高,显得飘浮缺乏凝沉的感觉。

和田白玉凝脂般的质感是由其内敛的光泽和微弱的透明度所表现,在摄影图像中主要由处于亮调区域的层次变化和该阶调区域的反差所再现,和田白玉亮度较高,油脂般的光泽又极其柔和,反差较小,层次变化微妙。

油润度很高的玉质,类似 P125------89福祥佩饰形成的数字图像,此类图像复制时,最终输出至纸质载体时,亮度区域的层次变化易被压缩,白度越接近羊脂级的白玉图像的层次赿难更好地再现,层次的消失会使图像中的和田玉缺乏油润的质感,与俄罗斯玉的干涩无异。此类图像应运用“曲线调整”功能加强亮调区域层次,调节的难度在于,既要在反差较小的亮度范围内加强层次,保证层次的正确再现,又要保持相应阶调区域原有的反差不变,反差的加大会使图像的透明度提高,再现的质感会如青海玉那样显得飘浮而无凝沉之感,温糯的质感也随之消失。

4.3.2.颜色属性对物体质感的影响

在图像的处理、调节中物体的质感主要由层次再现,但某些物体颜色属性的变化对质感的影响也确实存在。在物体的拍摄时因曝光、布光、色温等因素使物体颜色的亮度、饱和度提高或降低,在图像的传输过程中颜色的亮度、饱和度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物体的质感不能正确的再现。如黄金虽然质软但其视觉感受与黄铜一样坚硬,有“情比金坚”之说,而黄金与黄铜又均为黄色系列色相,物体颜色的色相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两者的质感在图像复制再现或显示屏显示时容易混淆。

P97------50

黄金与黄铜物体图像的质感主要由颜色的亮度、饱和度于以区别,黄金色饱和度、亮度高,黄铜色饱和度、亮度低。P97------50为黄金饰品摄影图像,图中的黄金饰品因曝光不足,黄色的亮度和饱和度均降低,所再现的质感虽然坚硬但显现的光泽微弱沉稳,黄色灰闷而无金灿之光,视觉感受与黄铜一般。

对这类图像需应用“亮度”和“饱和度”调节功能,先提高图像亮度,然后提高黄色的饱和度。最终输出的图像才能正确再现出黄金材料坚硬而金光灿灿的特殊质感,P97------51图,为经亮度和饱和度调节后的黄金饰品图像。

无论是复制图像或是显示屏显示的图像,正确再现物体的质感既是静物摄影作品艺术性的体现,又是被摄物体真实展示的要求,在亮度和饱和度的调节时,极不能忽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用于商业广告的静物摄影图像尤为重要。如翡翠有各种各样的绿色,有暗绿、阳绿、青绿、蓝绿,深绿、浅绿,有老坑的浓绿和新坑的翠绿等等,千百种的绿色均因亮度、饱和度的不同所形成,绿色亮度、饱和度的改变皆会与实物的本色不符。如提高饱和度的调节量过大会使绿色过分鲜艳,而拍摄或调节时的亮度降低,又使所显现的绿色变得灰暗。因此,在静物摄影中对某些必须真实再现物体颜色的图像,亮度和饱和度的调节应以实物为依据,确保最终输出图像物体颜色的基本属性与实物相符。

P97------51

4.3.3.建筑摄影图像的特点

摄影师以独特的视角与构思,使再现的,随处可见的建筑物更具美感,建筑摄影是一种营造形式美的视觉艺术。建筑物高大、宏伟,扎根于大地之中,建筑摄影不仅传递建筑物形态美的信息,更需要表现出建筑物的力度和强度,P98------52图为建筑摄影作品。

P98------52

无论何种类型、形状的现代建筑物图像,画面的构成都是由线连接的几何状的块面所组合。直、横、转折等线条的坚挺是再现建筑物力度的基本要求,在图像调节时应运用“锐化”功能加大线条临界边缘处的密度反差,使各种方向的线条始终保持竖挺的视觉效果,以增强建筑物的力度感。建筑物图像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度感,几何块面浓重的色调决定建筑物体强度的视觉感受,淡簿的色块所显现的只能是轻浮,无法表现出建筑物体的强度。

建筑摄影不可能像静物摄影那般精心布光,所应用的是自然光的变化,建筑物的背光或阴影部位很难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巨大的体量,远距离的拍摄所表现的也并非是建筑物的细节。因此,图像调节应运用“亮度”调节功能,以降低亮度提高图像中主要块面的密度,如需进行层次调节时,同样也应以降低亮度提高密度的调节,改变相应曲线的斜率加强该部分阶调区域的层次。建筑摄影图像再现的重点是块面的密度而不是层次,当密度和层次再现差生矛盾时,应首先保证色块密度的正确再现,只有浓重的色块才能使建筑物体显得宏伟壮观,展现坚实屹立于大地的视觉感受。

古建筑随时间的流逝,见证着旧符换新桃的朝代变迁,繁荣与衰败的轮回,人世间的一切悲情欢歌,沉淀着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神韵,P99------53图为古建筑摄影作品。但有很多古建筑摄影图像画面都较明亮,与深厚的历史承载不符,缺乏一种特殊的情感,更需要作降低亮度的调节,但与其它建筑物不同,古建筑图像的亮度调节,并不是仅对块面亮度的调节。古建筑的调节就是要降低整个图像的亮度,调节后较低的图像亮度,使画面形成一种拨动着人们怀旧心弦的昏暗氛围,表现出古建筑摄影作品深䆳的历史内涵,使作品的观赏者涌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幽思之情。

P99------53

精美绝伦的木雕、石刻、砖塑及漆画等装饰物和构件融合在建筑之中,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传承物体,更是民族文化、艺术集萃的载体,是世存的艺术瑰宝。

在古建筑摄影作品中,这些艺术珍品可能所占画面的面积比例不大,但绝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因此,古建筑图像的调节,在降低整体亮度的同时,应加强作品中这些艺术构件的层次,即运用“曲线调整”功能,加大构件相应阶调区域的曲线斜率。使最终再现的古建筑图像,更好地表现这些艺术品精致的细节、材料的质感以及岁月留下的痕迹。

P100------54

图 P100------54为古建筑群的石刻佛像局部图像,该摄影作品画面整体亮度较高,色密度较低,层次较差,显现不出石材坚硬、厚重的质感,被大自然所侵蚀形成的斑驳、裂痕也未能很好地再现。

P101------55图,为经降低中、亮调区域亮度,加大曲线斜率,增强层次调节后的图像。图像不仅较好地再现了石材的质感,并更好地展现出石刻佛像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朴。

P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