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极高光的调节
2.3.极高光的调节
极高光是图像整个阶调范围内最亮而无亮度变化的部位,虽无层次,但是亮调层次的延续和完善,起到亮调区域亮度反差(密度反差)的加强和压缩作用。无论是提高极高光的亮度更好地表现物体的明亮感,还是降低极高光的亮度表现物体的柔和感,都表明极高光是再现图像质感所不可忽视的部位。
彩色计算机(电子分色机)均设置高光提升(HBU)和高光限止(HLM)两个极高光调节(HCC)功能,数字彩色计算机设定1~100的数值,进行不同量的调节,并设有4个极高光调节的起始位置,可任意选择。应用图像处理调节软件,可选择色阶项改变色阶(色彩阶调)范围数值,以调节极高光处的亮度,输入的数字图像和输出图像所设定的最大值均为255,当降低输入图像色阶范围的最大值时,极高光区域的亮度提高,而降低输出图像色阶范围的最大值时,极高光区域的亮度降低。
2.3.1.提高极高光亮度
图像的极高光区域亮度偏低,输出时会形成网奌或网点百分比面积偏大,须进行提高亮度的调节,使输出的由网点组合的图像在极高光区域绝网,即没有网奌,或减小网点的百分比面积,提高图像中物体的光泽度和质感,也可使某些图像沉闷的画面变得明亮。提高极高光区域的亮度,还可增强接近极高光区域的亮调层次,并加大极高光与亮调间的亮度反差,使图像中主要层次处于亮调区域的物体质感效果更好。
以琥珀图像为例说明,琥珀与极大多数无机宝石不同,是树脂吸收大自然千万年的精气蕴育而成的有机宝石,质软而具有灵性,在光照射下珀体内已形成化石的树脂,仿佛仍有流淌的动感,随着光线位置的变换,色彩也出现不同的变化,是佛家七宝之一,摄影作品《琥珀》图 P30------16,由密蜡、琥珀收藏名家王刚拍摄,所摄的是一件金砂密小鱼吊坠,小鱼形态呆萌,呈现纯净的柠檬黄色,拍摄时的精心布光,使琥珀独特的柔和光泽以及含蓄的通透感得到充份的展现。
《琥珀》 王刚摄 P30------16
图中琥珀的极高光处的亮度与周围亮调区域的亮度非常接近,极高光似有似无,很易使复制图像中的极高光与周围的亮调混成一片,因此,必须提高极高光处的亮度,使复制图像中极高光处与周围亮调区域亮度的微妙变化得到较好的再现,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琥珀柔和的光泽,这一有机宝石所独有的质感。
极高光的提高能使亮调区域的亮度变化更丰富,亮调区域的层次得到更好的再现,但是,当提升极高光亮度的幅度过大时,会导至亮调区域的部份层次被损失,因此在调节时,应严格控制其调节的范围,以保证亮调区域层次的完整再现。
2.3.2.降低极高光亮度
降低极高光区域的亮度,即高光限止调节,该调节是使数字图像的极高光区域在纸质载体上再现时,形成没有面积变化的网点。
高光限止调节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某些底纹不平的绘画类作品,主要是国画类作品的底纹,达到均匀、平整的效果。此类绘画作品图像,如以退去底纹后铺设宣纸本色的平网处理方法,底纹的视觉感虽然不错,但与底纹亮度接近的水痕、墨迹的渗化就会显得不自然,尤其是枯笔痕迹会缺失,人为褪除底色的痕迹明显。二是当数字图像整体偏暗或在逆光拍摄时图像的主要层次偏暗,需要进行提高亮度的调节,调节后,图像的主体层次得到良好的再现,但亮调区域的部分层次将会消失,层次消失的面积较大时,图像会显得残缺不全。高光限止的调节可使复制图像在层次消失的区域形成网点,使图像画面的整体感和场景的连贯性不被破坏。
P32------17摄影作品《专注》胡从溪摄,是作者在旅游景点拍摄的正在专注地玩弄着手机的两个女孩,女孩脸部专注的神情是作品表现的主题。整个图像的亮度适中,但两个女孩的脸部处于逆光之中,因受光敏器件性能的限制,导至亮度很低,视觉感受很暗,无法观察到女孩脸部神态的变化。采用层次调节的方法亦可提高脸部的亮度,但脸部的某些层次势必会被压缩,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因此,只有应用提高整个图像亮度的方法,才能在复制图像上良好再现出,作者精心刻画的女孩脸部形态和全神贯注的神情。但因整个图像亮度提高的幅度较大,大面积的天空会因没有网点或网点百分比面积太小,画面的完整性被破坏,通过高光限止调节,可在整个图像亮度被提高的同时,保持图像画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如图 P32------18所示。
《专注》 胡从溪摄
P32------17
P32------18
在限止极光高,即降低极高光区域亮度的调节时,极高光附近的亮调层次会被压缩,该区域的层次变差。对于亮调为主的图像或需由亮调层次更好表现作品主题内容的图像,例如表现雪的质感的雪景,山峰隐现在云层浓雾中的雾景等艺术作品,这类摄影图像的调节,应严格控制极高光限止的量,调节时,既要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又要避免亮调区域的层次过多的被压缩,影响物体质感和形态的正确再现,不能良好地展现出作品的主题及其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