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风景摄影
4.2.风景摄影
4.2.1.风景摄影图像的特点
风景摄影亦称风光摄影,所拍摄的是自然界的一切景物。记录群山峻岭的崎岖、树木花草的秀丽,海水掀起波涛时的汹涌,残阳的映天血色,旷野大漠的芲莽,变化万千的行云,静默流淌着的溪水等等不一而举。
这些不同的场景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空间的无限深远,在这无限深远的空间中,再现景物的远近、虚实和明暗、深浅。但所记录和输出的图像空间有限,因此,对风景摄影作品的图像处理、调节,主要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即亮度范围内,更好地展现无限的自然空间。简单地说就是,拍摄记录和信息变换并最终输出的图像,均无法再现大自然空旷无边的所有层次,只能再现主要的,放弃次要的。
相当一部分风景摄影作品所记录的图像都应很好的再现中调层次,中间调占据画面极大部分面积,亮调表现景象的广远,而暗调则扩大了图像的亮度范围,加强了画面的深度,P83------41为摄影作品《白露为霜秋满天》由李瀚涛拍摄,是典型的以中调为主的图像。作品的主题是表现深秋的景色,画面中错落有至,虚实相间,层层叠叠的树叶,毫无即将凋谢的枯萎之态,仍傲挺于白露后的霜秋之中,而映入人们眼帘的成片橙黄的秋色,波浪似的起伏变化,尤如乐曲的高低音节,奏响了一曲消逝前的辉煌乐章。
展现作品这些主题内容的层次均处于图像的中间调区域,布满整个画面,而画面中处于亮调的一袭白衫虽有层次但面积极小,层次的再现状况,不足以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暗调区域的廊亭阴复印件无层次变化,仅起加大图像的亮度范围和反差的作用,图像中这两处最亮、最暗的部位,并非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此类以中调为主的风景摄影图像,其调节的重点是中间调区域,可放弃部分最亮和最暗处的层次,调节时应加大整个中调区域的亮度范围,并运用曲线调整功能,降低中间调区域的亮度并增大曲线斜率,即提高复制密度加大中间调区域内密度间的差值,适当压缩部分暗调层次,使最终输出图像的主体阶调层次变化更加丰富,所再现的簇拥着的秋叶立体感更强,色彩更为厚实。
《白露为霜秋满天》 李瀚涛摄
P83------41
4.2.2.亮调类风景摄影图像
并非所有风景摄影类图像均以中调为主,自然界变化无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十二个时辰,风云变幻更是多端,所记录的场景各有特点,阶调复制再现重点各不相同。以亮调为主的风景摄影图像,在风光摄影中亦不少见,如雾气弥漫的清晨、烟雨朦胧中的景色、云雾围绕的群山峰峦、被晶莹白雪覆盖着的大地等等。比较典型的是云、雾景色和雪景,这些摄影作品的景、物质感,尤其是画面的意境和作品的主题,都需以占图像极大部分面积的亮调层次,或虽占面积比例不大但与主题悉切相关的亮调层次,以予以表达。
云、雾之景中的一切物象均被浓、淡不一的云层或雾气所笼罩,浓处只见云、雾而不见物,淡处景物似隐似现。如 P84------42摄影图像,画面近景中的牦牛,表明此作品所展现的是海拨数千米被云雾围绕的高原埸景,是典型的云、雾类摄影作品。
该类摄影作品图像复制重点就是有浓淡变化的云层、雾气,既要良好地显现云、雾淡处景物的层次变化,尤其是被淡淡雾气所缭绕,隐约显现的山体或建筑等物体,更需要加强其立体感和质感,又要使云重、雾浓区域的水气连绵不绝。
作品所记录的整个场景被云层、雾气所覆盖,相当一部分景物的反射光被周围水气吸收,亮度降低,亮度范围被压缩,即图像的整体反差较小。因此,调节时必须在度范围内加大亮调区域的曲线斜率,增强该区域的层次。绝不能作提高亮度或加大图像反差的调节,以致部分雾气绝网,破坏了云、雾景作品虚无缥缈的朦胧美感,在雾景类摄影作品的图像再现时,这种不理想的效果,往往比较多见。
《晨》
P84------42较小的亮
同为亮调类图像,雪景摄影作品与云、雾景亦有所区别,雪景作品所拍摄记录的是被白茫茫一片大雪覆盖的景物,《雪》P85-------43,是以雪层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一切景物均被洁白的大雪所冰封,但掩埋在雪层下顽强生长着的野草,被雪深压孕育着芽苞的树枝,在一片静寂中仍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躁动,雪层的态势随大地的高低,山石的跌宕而起伏,使整个画面的白色更显生动,这一切情景均需图像亮调层次的丰富变化才能正确再现。
《雪》
P85-------43
雪,白得极致,自然界没有其他物质可以超趆雪的白度,纯得无丝毫杂色,以洁白如玉,纯净无瑕描述恰如其分。在雪景类摄影作品的图像信息传递处理、调节过程中,往往注重于雪的白,雪的纯,纸质载体图像再现时,没有任何颜色的空白即白纸处是最白的,由显示屏再现的图像最白处是由最亮的等比例三原色光混合而成,以此调节再现的雪层可谓洁白无瑕,但却是一片空白没有丝毫的层次变化,只有纸的什么也没有的白,没有雪晶莹剔透的质的白,雪层覆盖下的物体也都消失于无形,画面所再现的只是没有质感的雪,也没有景与物。在雪景类摄影作品的复制时,用这种提高亮度的调节方法去达到雪的白度,是不可取的。白与黑实际上是相比较而存在,使黒更黑,视觉的感受白会显得更白。
正确的调节应是,以降低图像暗部区域的亮度,在保持雪层亮度不变,确保亮调区域的层次得到良好再现的前提下,增大整个图像的反差,使作品画面中的黒更黑,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中,显现雪的洁白和晶莹的质感,并能使观者更好地感受到雪层下景物和生命的存在。
4.2.3.暗调为主的风景类摄影图像
此类图像整体亮度都很低,如黄昏日落、旭日初升的场景,又如溶洞中的奇异景观,最典型的是灯光缤纷的夜晚之景色。暗调类的摄影作品其作者所要展现的主要内容是,落日晚霞映天的绚丽,日升时霞光刺破黑暗的壮观,溶洞中在色光照射下所显现的千姿百态的石柱以及各种奇形怪石。大多数夜景作品都是以深沉的夜色衬托各种色相灯光的灿烂,表现的是五光十色争相辉映的璀璨,熠熠闪现的各种色光散射出犹如宝石般的光芒。
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亮度较高的光与色,而夜色中的景物却是客观地存在,与光、色相呼应,不容忽视。由灯光串连和披载所勾勒的轮廓里面的景物似隐似现,使人产生一种如在眼前又即消失的梦幻之感,由霞光化开的浓稠黑色所隐约显现出来的山体大地、树木、建筑等一切物体,与多彩的霞光,云层的流动相呼应,溶洞中在各色灯光的余光映照下,远处石壁上千亿年形成的纹理结构隐约可见,感觉尤如身临其境。
摄影作品 P87-----44《文晖大桥》,作品的主题虽为夜色中由闪耀灯光所装点的大桥,但是在夜幕笼罩下隐现的建筑、树木更是映衬出城市生命的活力。
以上的所有场景使处于黒暗之中的画面显得生动、富有变化,更主要的是提升了作品主题的意境。这些占据画面极大部分面积的场景,其层次均处于图像的暗调区域,在图像最终再现的流程中很易被消失,变成在漆黑一片,只见光与色而不见景物,不但画面沉闷、单调,作品的意境更是完全无法得到表达。由此表明这类暗调风景摄影作品的主题虽是光与色,而图像调节的重点,却是与光、色,相映成晖的处于黑暗区域的景与物。
《文晖大桥》 李瀚涛摄 P87------44
但是此类图像在调节时往往会因加强暗调层次而使整个图像暗调区域的亮度过高,不但表现不出夜的幽静和深沉,过份清楚再现的景物也破坏了夜的似梦似幻的感觉。
因此,调节的难度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加强暗调区域层次调节的幅度,既要保证最终再现图像的暗部层次不被消失,又要维持图像原有的整体亮度的基本状态。
势无常态,法无定式,并非所有暗调类风景摄影图像,都必须作加强暗调区域层次的调节,还应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去选择正确的调节方法。
《穿梭》P88------45图,为夜晚拍摄的暗调类人文摄影图像。画面中大块黑色的天空尤如重重的铁幕,钢筋水泥构成的庞然大物,好像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处于行人还是沉着地往前走着,两束强烈的灯光刺破了密不透风的黑夜,障碍物的中间被虚化,这是《穿梭》展现的场景。作者清楚地表达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主题思想。
《穿梭》 李瀚涛摄 P88------45中心位置的
该题材为夜景摄影作品,虽暗调面积占画面总面积的50%左右,可图像调节的重点并不在暗调区域的层次,大面积的黑色天空实际也并无层次可调,而是要作提高暗调区域密度的调节。密度的提高,更能突出天空黑色的浓重、厚实,充分地体现出作品的主题,同时,暗调区域的密度提高,更使整个画面厚重,加大了图像的反差,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