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产生颜色误差的因素

3.4.产生颜色误差的因素

自然景物由数码相机聚焦形成图像的光信息,经析解、色光分解、转换、传递,直至最终输出到纸质载体上,在整个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原景物(包括各类绘画作品)的色彩与复制图像的色彩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造成色彩复制误差有设备、材料、工艺等物理性因素,也有人们视觉感受的心理因素,或者是两种因素交集在一起而造成。颜色调节的目的,一是纠正图像光信息在转换、传递过程中,因物理性因素造成的颜色误差,二是满足人们视觉的心理感受和充分体现绘画、摄影原作的艺术性。

3.4.1.物理性因素

形成图像信息的设备和输出图像的设备及材料,是色彩再现产生物理性误差的主要因素。1.数码相机是目前景物成像和信息转换的主要设备,该设备成像的色彩受照射光源,即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光色影响。

衡量光色的指标为色温值,晴天与阴天自然光呈现不同的光色,阴天光的色温值偏高,约在7000K 以上,光的颜色偏兰,晴天各个时间段光的颜色也有所差导,中午时分的直射光的色温最接近6500K 的纯白色光。人造光源中的荧光灯色温值较高,光色明显偏兰,而钨丝灯的色温较低约在2500K 至3200K 之间,所呈现的光色偏橙黄。就是标准光源也因光谱的功率分布与标准白光的光谱功率分布存在一定的差距,在450-----490nm 波长区域的发光功率大于标准白光的发光功率,或在600------700nm 波长区域的发光功率相对较大,导致光源无法达到标准白光的要求,光源的颜色亦会偏离标准的白光。各种偏色光源所照射景物形成的色彩,必定与原景物的色彩产生一定的误差。

2.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为光电转换的传感器材,在数码相机中以矩阵排列,将镜头摄取的二维平面图像的光信息析解、分色,并转换成一维象素的电信息。CCD 的表面分别涂布红、绿、兰透明的三原色膜层,当图像光信息中的各种颜色光经分光镜分别投射到红、绿、兰膜层时,透过与透明膜层相对应的本色光,吸收其补色光,红色膜层透过图像颜色光中的红光,吸收绿光和兰光,绿色膜层透过绿光,吸收红光和兰光,兰色膜层透过兰光,吸收红光和绿光,完成对每个象素颜色色光的分色处理。

受滤色膜层色纯度的制约,在各个波长范围内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透过相应的本色光,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吸收其补色光。红滤色膜层在600-----700nm 波长范围内最大透过率也在90%以下,而在600nm 的橙红区域透过率仅只有50%左右,绿滤色膜层在520------530nm 的纯绿色区域其透过率在55%以下,500nm 的青色区域的透过率更低,兰滤色膜层的最大透过率为50%,在430nm 的兰紫色区域。三原色滤色膜层除红滤色膜层红光的透过率接近90%外,其它各波长的色光透过相应本色膜层的透过率,基本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同样,三原色的滤色层膜在各光谱区域,对相应补色光的吸收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因此,在图像颜色光信息的整个分色过程中,导至基本色量不足,相反色过量,使合成颜色的饱和度明显低于原景物颜色的饱和度,而且,因光电传感器材对 R、G、B 三色光敏感程度的差异,白场区域转换的三色光电信号就不一致,也会使各系列颜色的最终再现产生误差。

3.油墨是纸质载体图像呈现色彩的主要材料,只有绝对纯净的黄、品红、青三原色油墨才能得到理想的颜色再现,可是在油墨制造的过程中,目前仍无法获得绝对色纯度的化学结构,使油墨在光谱各波长区域的实际反射率、吸收率与理想的反射率和吸收率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光谱曲线分析,黄色油墨的波长区域为500------700nm,其最高反射率、最高吸收率在500nm 左右的波长区域,最高反射率和最高吸收率均为90%左右,在整个波长区域的平均反射率和吸收率只有80%左右,表明黄原色油墨中含有品红和青的成分。品红色油墨在500------600nm 波长区域的平均吸收率为85%左右,品红油墨含有较多的黄色成分和一定量的青色。青油墨在600------700nm 波长区域的平均吸收率85%左右,而在400------600nm 波长区域的平圴吸收率只有65%,根据数据分析表明,青原色油墨中含有较大量的品红成分。

各种品牌的黄、品红和青三原色油墨,在光谱各波长区域的吸收率及反射率虽有所差异,但数据的差值不会太大,因此目前使用的三原色油墨的纯度,不但使合成颜色的饱和度降低与数字图像的颜色不一致,而且限制了色彩合成后的显色域,即呈现颜色的范围,无法再现纯净的间色,如橙色、绿色等。

4.纸张是目前图像再现的最主要载体,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这一现状。纸张为油墨的支物,纸张的白度、平滑度、不透明度等显色性能,直接影响墨层对各色光的反射和吸收程度。绝对白的纸张是不存在的,较理想的白度指标应是反射率高,红、绿、兰三原色光各反射率的相互差值较小。当决定纸张白度指标的反射率较低或红、绿、兰三原色光各反射率的相互差值较大时,纸张明显带灰、偏色,使墨层套印合成后所显现的颜色偏离原图像的颜色。在图像的亮调区域由网点并列以色光加色效应合成色彩时,因纸张白度较差,所产生的颜色再现误差更大。

平滑度和不透明度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影响墨层对入射光的吸收和反射,一部分入射光被透过,降低颜色墨层的密度,使图像再现的颜色色量不足,应该反射的色光不能充分反射,又导致相反色在颜色组合中的比例上升,即颜色的带灰率提高,使再现颜色的饱和度降低。

3.4.2.心理因素

一切自然界景物的本色,并不一定符合人们视觉的心理感受所形成的审美观,心理感受与长期由文字植入大脑的记忆有关,如红润的肤色、蔚兰的天空、碧绿的树叶、艳丽的花朶等等,可是真实的色彩并非如此。黄种人没有化妆的肤色微微泛黄,与人们偏爱白里透红或健康红润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兰天白云、青山绿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湛蓝、淸沏而纯净,树叶、花草等植物颜色的实际饱和度也不高。如客观存在的色彩在显示屏或纸质载体上真实再现时,大部分颜色的视觉感受是淡簿、芲白、灰暗的,与人们大脑所贮存的信息大相径庭。因此,无论是以前彩色胶卷摄影的胶片和相纸的制作,还是现在的数字图像时代,在色彩再现的设计,处理以及光、电、数信息的转换、形成,都提高了所有相对应颜色饱和度的等级,使色彩变得鲜艳、浓重。输出图像颜色饱和度的提高,与人们对色彩的欣赏心理相吻合,符合人们视觉的心理感受,但却与景物的实际颜色有一定的误差。

大部分摄影类图像因受照射光源影响,同一自然景物的颜色,在睛天和阴天或不同时间段所呈现的颜色都不一样,同一物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颜色亦也有差异,所拍摄的人、景、物,色彩千变万化,颜色没有明确的参照标准。而且数字图像光信息转换时颜色饱和度等级的提高,是颜色立体空间中的各种色相系列颜色饱和度的同步提高,所呈现的整体色彩仍协调、统一。因此,数字图像颜色饱和度的提高与景物的实际颜色所产生的误差,即符合人们视觉的心理感受,也并不违反色彩再现的客观规律。

数码相机在光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时,提高了各系列相应颜色饱和度的等级,肯定会改变所拍摄的绘画作品原有的色调或某些局部颜色,破坏了作者的创作理念、构思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某些色调营造的特殊意境也可能不复存在。有些绘画作品对整体色调颜色饱和度的定位要求很高,颜色饱和度的轻微变化,或高或低都会背离画作的主题。因此,对于由数码相机翻拍形成的绘画类图像,这种因各系列颜色饱和度的提高而与绘画类图像所产生的颜色误差,是不允许存在的,必须于以纠正。根据目前机械设备及材料条件,绘画类图像在纸质载体上再现的颜色,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忠实于原作,复制图像的整体色调和所有颜色都应该与原作基本保持一致,不能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