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色彩合成的组合

3.1.色彩合成的组合

再现数字图像的色彩合成目前有,黄、品红、青、三原色为主,黑色为辅的四色组合,黄、品红、青、黒四色并作底色去除的组合,黄、品红、青、黒加专色的多色组合,还有,黄、品红、青、作全阶调底色去除,由黑色补偿,即消色替代的非彩色结构组合。

3.1.1.三原色为主,黑色为辅的四色组合

三原色为主,黑色为辅的四色组合,亦称四色印刷,四色印刷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此以前,一般都是六色组合,为多色印刷。因感光材料和网屏宽容度的限制,导致亮调区域层次的损失,在四色组合时,再增加两个淡颜色予以补偿,同时也可增加整个图像的密度,使色彩显得厚实,很少有四色组合的颜色合成。而且,当时照相制版光信息传递、转换流程复杂,牵涉多个工种十几道工序,技术难度高,各工种质量不易控制,图像信息转换时色彩再现的误差大,最终纸质载体图像色调与原图像有较大的差异,往往会在机械打样和印刷时改变三原色的色相于以纠正,使复制的图像色调尽可能与原图像色调相接近。三个原色有时黄色含有较多的品红或品红中含有黄色,甚至青色接近蓝色,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三原色为主的四色组合。

上世纪八十年初电子扫描分色技术己基本取代照相分色技术,由网点再现阶调层次的范围远大于照相分色,已不需要再增加淡色补偿。数字图像在信息转换、传递过程中,数据化、规范化的严格管理,要求黄、品红、青三原色保持高纯净度,色彩合成时,绝不充许在三原色中添加其它色相的颜色。以高饱和度的黄、品红、青三原色为主、黑色为辅的色彩组合,其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原色和间色的饱和度,扩大了纸质载体上的复制图像的显色域,即色彩再现的范围,所以在色彩合成中以三原色为主的四色组合,一直延续至今仍被普遍应用。

电子扫描分色摆脱了网屏和感光材料宽容度的绊羁,图像整个亮度范围的阶调均能以2%至98%网点面积再现,而且通过彩色计算机运算后形成的黑版,在复色区域的黑色量大幅减少。因此,三原色在图像色彩的合成中,无论是复色还是消色(注解14.消色:标淮的中性灰色,等量均匀吸收和反射或透射三原色光),甚至最暗的消色即黑色处,参与量都不大,三原色组合基本能再现原作图像各个阶调区域的层次和色彩。黑色在三原色为主的四色组合中,参与范围和参与量均很小,基本上仅限于图像暗调区域的消色部位。

3.1.2.三原色为主的底色去除组合

在四色印刷的色彩组合中,三原色参与暗部消色区域的量很大,黄、品红、青三色的量均在90%以上,而黑色量仅60%左右,三原色在暗部消色区域的油墨总覆盖率达到270%以上。参与量这么大,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增加了印刷难度,印刷时,网点百分比面积过大的着墨量,使转移到纸质上的墨层不能及时干燥,不但会使画面沾上脏迹,影响外观质量,而且在湿压式的多色高速印刷时,影响墨层的叠合,导致套印密度值降低。因此,在三原色为主的四色组合中,采用底色去除工艺,在图像暗部消色的色彩组合中大幅减少黄、品红、青三色量,增加黑色量,这一色彩组合方式在保持复制图像合理反差的同时,提高了印刷适性,降低了印刷难度,是对以三原色为主的四色组合方式的改善。

3.1.3.非彩色结构的色彩组合

随着印刷机械的发展,多色高速的四色印刷机和八色轮转机已相当普遍。印刷过程中墨层以极快的速度叠合,色彩合成中以三原色为主,采用底色去除的组合方式,黄、品红、青色的墨迹转移量仍太大,很难符合墨层高速叠合的印刷适性。非彩色结构的色彩组合,可大幅度降低三原色的墨量,是目前解决多色高速墨层叠合时所产生的油墨干燥、纸张沾脏、套印密度、色调稳定等一系列印刷适性问题,降低印刷难度的最佳色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