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非彩色结构工艺

3.2.非彩色结构工艺

非彩色结构工艺是德国人哈拉尔德. 屈伯斯(Harald Huppers)提出的,在多色印刷合成中用黑色和余下的白纸面积,替代图像每个颜色都存在着的消色这一理论为基础,所设置的色彩组合处理工艺。

3.2.1.非彩色结构工艺的概念及意义

在印刷图像的色彩合成中,所有各种亮度、饱和度的颜色包括各种亮度的消色,均可由黄、品红、青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组合再现。不同量的三原色合成图像中各种色相的复色,当等效的三原色量混合时,色料在等比例吸收三原色光的同时,等比例反射三原色光,形成消色,这一色料减色理论表明,三原色组合的所有复色中,必定含有一定量的等比例的消色即非彩色。非彩色结构就是图像中的消色和颜色中的消色成份,由不同量的黑色直接构成,改变原来由三原色组合所形成的彩色结构为非彩色结构。因此,在彩色印刷时,复色中所含的消色,就无需用等量的三原色油墨去合成,完全可以直接用黑色油墨和纸张的空白面积参与组合。

P43------22为传统的三原色合成图,图中的茶褐色由不等量的黄、品、青三原色组合,合成的茶褐色中,含有等量的黄、品、青所形成的消色成份。非彩色结构工艺就是改变图像中消色结构的技术,是以减色混合原理为依据的消失量替代工艺,在色彩合成中所有以三原色构成(彩色构成)的消色和复色中的消色成份,均由黑色和纸张的空白面积直接替代,大幅度减少版面中的三原色量,P43------23为非彩色结构工艺的色彩合成图像,版面中的三原色量已大幅度的减少。

P43------22

P43------23

非彩色结构工艺实际上是在底色去除工艺基础上的延伸和改善,同样以黑版信号作为三原色的去除信号,黑版信号又是择取图像每个象素的 R、G、B 光信息中的最小信号,(所择取的最小信号,不包括原色、间色中低于一定阀值的光信号),进行运算获得。以此黑版信号反相运算后作为非彩色结构工艺的三原色去除信号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在图像最亮到最暗的整个阶调范围内,各个阶调区域均可进行三原色量的去除,即全阶调去除。

2.对构成图像所有复色的消色成份和消色中的三原色进行去除。

3.可对三原色作百分之百的去除,完全由黑色㬱代。根据以上特点分析,经非彩色工艺处理所形成的三色印版,复色、消色等混合色处的网点百分比面积均处于50%以下,着墨面积大幅降低,网点的扩大率与网点的周长有关,50%以下网点的扩大率远小于50%以上的网点。所以经非彩色结构工艺处理后的印版在四色印刷时,无论如何改变某一色版墨量或增减印刷的机械压力等因素,基本仍能保持墨迹稳定转移,色调不变。非彩色结构工艺的另一优点是,三原色版在暗部区域网点百分比面积的大幅减小,可避免因网点扩大率过大导致暗部层次的消失,使暗层次得到良好的再现。因此,非彩结构工艺在四色印刷中的应用其意义,不仅是使三色印版更符合多色高速印刷适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印刷的难度,使印刷技术更易掌握,适应随着社会生产、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量印刷产品的现状。

3.2.2.GCR 的数据设置

3.2.2.1.GCR 所设置的项目

应用处理、调节数字图像软件,在颜色设置 CMYK 模式自定栏目内,选择 GCR 功能,即可对图像的色彩组合进行非彩结构的处理。GCR 设置的内容:“黑版产生”,确定黑版的阶调范围,即黑色在图像非彩色结构中,参与组合的亮度区域以及参与量,可供选择的项目有,无黑色参与、较少、中、较多、最大值等五项,也可选择自定项,自行确定黑墨量,设定黑版层次曲线。“黑色油墨限制”设定黑色油墨在图像复色和消色中的最大参与量,也可理解为黑色的最大㬱代量。“油墨总量限制”该项数据确定三原色在图像最暗消色处的参与量,即三原色经非彩色结构工艺处理后,在图像最暗消色处的最大量。

以上各项数据设定后,计算机自动计算出图像中所有参与非彩色结构组合的各种不同亮度的复色、消色的三原色的去除量和黑色替代量。除以上各项设定,还有一项“底色颜色添加量”的设定,该项设定是在非彩色结构处理后,仅在图像最暗的消色处增加三原色量,以增大图像的反差。

3.2.2.2.各项数据设定的依据

以计算机运算取得的数据,编制程序,所设计的软件可任意设定各项数据,确定图像非彩色结构处理的阶调范围,所有不同亮度的复色和消色的三原色去除量和黒色的替代量,以及黑版层次曲线,完成图像非彩色结构的一系列处理,十分简便。

从纯理论的非彩色结构立论依据分析,所有组成复色的消色成份和消色中的三原色可以完全去除,全部由黑色替代,100%的消色替代是可行的,数据的设定又非常简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受黑色油墨的吸收率、反射率制约以及油墨的渗透率、流动度、着色力等性能的影响,100%消色替代的密度达不到由三原色与黑色参与组合所形成的最大密度值,而且,完全由黑色替代的消色与三原色组合的消色,色相不可能完全相同,使最终形成的复色与三原色及黑色参与组合的复色产生较大的色差。因此,100%消色替代的非彩色结构组合再现的图像,无论是阶调反差,还是色彩再现,视觉感受的效果均不理想

非彩色结构组合的实际应用中,必须以印刷适性为依据,设定 GCR 中消色替代量的数值。首先应在一定的印刷条件(即印刷机械、纸张、油墨等)下进行测试,由不同的消色替代量的非彩色结构与以三原色为主黑色参与的彩色结构,在同一版面印刷阶调梯尺和测色表,并用分光密度仪,分别测量两种不同色彩结构工艺所印刷的梯尺和测色表中的各项数据,比对两者数据的误差。选择其中非彩色结构与彩色结构两者的最小叠印密度差值和最小的复色色差值,所对应的消色替代量作为 GCR 设定的最大消色替代量,同一印刷条件下,GCR 中油墨总量限制值的设定不可突破这一最大消色替代量。

GCR 消色替代量数值的设定,还应根据印刷机械而定,是四色机还是八色轮转机印刷,因轮转机的墨层叠合速度要比四色机快得多,消色的替代量相应较大。图像的特点也是 GCR 各项数值设定的重要依据,如以消色为主的图像与以色彩丰富,复色面积占比例较大的图像,各项数值的数定有所不同,前者的各项数值应大于后者。GCR中的“黑版产生”即黑版阶调的设定,必须分析图像中最亮的消色或复色所处于的阶调区域,是处于亮调还是中亮调区域或是中调区域。以此为依据设定黑版的阶调。

对于极大多数能够热练掌握图像处理软件,而需要把处理调节后的图像,输出在纸质载体上的非专业人士,现阶段还很难获取印刷企业非彩色结构工艺的一系列相关数据。为避免在 GCR 各项数据的设定中陷入盲目性,可确定由50%至55%消色替代量为最大替代量,并根据图像的特点,设定 GCR 的各项数值,经多次测试和实际批量印刷,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由 P47------24图于以说明。

此图是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油画教材。静物》的印刷品,该教材共有十二幅油画,全部应用非彩色结构工艺印刷。十二幅油画都是以亮度较低的各种复色为基本色调,在画面中所占面积比例较大,但有些局部复色的饱和度较高,使整个色彩厚实、浓重的画面富有变化。此类复色为主而色彩浓厚的图像,以50%的消色替代量设定各项数值:“油墨总量限制”235%、“黑墨量限制”97%、“黑版产生”选择“较多”项,即阶调范围在亮中调至暗调区域。用以上各项数据处理印刷的非彩色结构工艺合成在纸质载体上的图像,四色叠合最高印刷密度值1.73,彩色结构的四色叠合的最高印刷密度值1.75(同一版面印刷),图像中各主要复色与彩色结构中同一复色的色误差值为3至5,两者均已非常接近。P47------25为品红色版着墨面积大幅降低的印张图,印刷时还进行品红墨量大幅增加的测试,当品红实地密度达到1.75以上时,(品红印刷实地密度限值为1.45,)图像中各种复色的色相几乎没有变化。表明在平版印刷中,无论何种摄影、绘画作品的数字图,应用非彩色结构工色处理,以50%消色替代量所设定的 GCR 各项数值所形成的印版,可在改善和提高各类印刷机械和各种不同性能材料印适性的同时,保证色调传递中的稳定,使最终传递在纸质载体上图像颜色的视感特征与原图像基本保持一致。

P47------24

P47------25艺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