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电视剧史学研究的基础范式与观念因循传统,目前的学术研究思路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们对史学研究问题的选择,拓展了我们对新史料的理解挖掘,并重新确立了历史写作的风格和态度。
本书希望顺应新的史学研究趋势,重新校正与填充被制度化了的传统电视剧史在不同历史时段之间所产生的隔阂,在趋近电视剧艺术规律的同时,确立一种以史学的学术性研究为根本目标的理论视野,在电视剧的文化现象与历史事实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联域,拓展电视剧史学研究的视野。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学理论范式进程的梳理、史学概念范畴的厘定、史学分期规范的探讨、史学叙述形态的阐释。
本书第一章试图梳理史学理论范式的进程,关注基础范式的传统建构,更强调多元范式的现代提升。传统电视剧历史经验研究较为扎实,但理论和方法技能相对薄弱。发掘新史料,再提新见解,在资料的开放和普及上研究后劲充足等都在不断夯实这个范式的稳固性。将电视剧所呈现的文化事实作为现实人文的映射,为历史评价提供依据,这种尝试会导致理论针对不同的剧情,发生定向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电视剧史建构的变化。要突破宏观史学对全局的观照,拒绝雷同重复性的无意义研究,以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观念为基础,建立电视剧史学的学科意义和专业体系,是史学研究新论对电视剧史学的尝试性命题。
不同研究者本身的认识渗透着个体的多元性特征,个人化的解释和判断提倡情感化的渗入,更提倡学术敏感性和学术科学性的有机结合。在电视剧的创作实践中,如英雄史与平民史之间的转化,在电视剧的理论研究中,如严格意义的艺术理论化和制作技术作为工业体系的流程化,到情感意义赋予研究的个性化,都体现着人类历史情感的新需求。从宏观叙史到微观叙史,从史实研究到问题研究,对传统史学方法论的扎实应用和多元范式的开创,都是衡量以综合艺术门类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者功力和能力的重要标志。
本书第二章对史学概念范畴进行厘定。概念提供一种经验型事实,这种经验事实不是一目了然的,所以概念是一种过去意义的载体,也可能是建立在已有基础上的假设命题即将付诸实践的一种趋势,并被隐藏在为所有叙述题构造意义和给予意义的时间格局中。[1]在电视剧史学的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形成本身就体现研究者对电视剧历史和创作现实规律认识的思考。
厘清概念,辨析理论,把电视剧史当作某种历史情境去还原。对概念的把握既要厘清围绕这种概念所指示的特定电视剧类型概况,也要对产生这种类型剧或类型历史现象进行一定的学术价值判断和审美价值评估。电视剧史学概念生成机制的研究,正是对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方法论的第一阶段拓展。
本书第三章对史学分期规范进行探讨。分析各种按照意识形态和作者作品为核心的断代史、编年史、思潮史和年代史等传统史学分期规范的旨趣,以及将社会历史分析法研究下的电视剧史分期参照奉为圭臬的一些误区。作为共识的习惯性规则也是我们了解中国电视剧历史的一种证据。
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和简单的因果逻辑,也可以被解读成空间的变迁。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区域社会史引入电视剧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场域,在特定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观照下,关注特定氛围的人群心理和精神症候,感受属于具体艺术家的作品创作特性,把握影视艺术文化学研究的个案价值,在历时性基础上将电视剧理论进一步史学化,是建构新的史学范式的第二步。
本书第四章对史学叙述形态做出阐释,通过对史学叙述主体的归因和史学叙述形态的变革进行探讨。叙述沿时重构,时间是唯一参照系。但历史表述方式并不局限于按照时间分段分期。要确保历史撰述的可信性,要考证和修复早期史料,要完成当前大量的史料阅读,掌握尽可能丰富和翔实的电视剧资料和历史事实,是电视剧史学研究开始的前提。史学研究欢迎多声部叙述,只是任何一种叙述都需要尽可能全面地辨析和阐明。具体电视剧作品的生产语境,制约叙述者的心态,所以更要力求从个体的学术发现中去认识历史的发展态势。我们一直在建构感性叙述的电视剧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可以再看看哪些阐述可以超越已有。
但在具体的历史叙述中,还是会受到实际诸多因素的影响。疏漏不可避免,但还是要竭尽全力深入中国电视剧史的一些局部进行观照。在传统分期方式中,以叙事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形态史研究,能为文化、政治等的发展提供注释。怎么叙述,叙述什么,电视剧不仅创造了新的历史,也书写了新的现实。回看E.H.卡尔所设定的“历史解释模型”,谁掌握了一个时代的话语权,谁就有权力来解释历史。电视剧史研究能够同时注重电视剧的历史撰述与历史学术的语境和中国当代现状,因此就具备了基本限度的解释能力和导向性,发挥其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核心属性。
在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指导原则下,发扬史学研究方法对艺术学的方法论意义,尽可能为以后电视剧创作和理论著作的概述与归纳更符合中国电视剧的历史本相做出指引,建构一个集史学观、方法论、实践论为一体的完备而系统的整体电视剧史观。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的现实语境是史学研究的深化和必然。
[1] 菲雷.从叙述史学到面向问题的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