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选择做这样一篇新论,就选择了面对并担当这样一段执念沉着且煎熬的时光。勇气只是表层的铺垫,要在影视史学研究的殿堂高亢地歌颂我对其的崇尚和想往,现实中我必须脚踏实地解决很多难题。要找到一条适合电视剧史学研究变革创新的通途,论述的思路只能在艰难的探索中向前步步推进。
作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方向的学生,在学业攻读中我所看到的问题是:某些研究已经不仅仅是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论建构的哲学思考,而且在制度化的学术现实里部分研究仍沿袭着因循蹈矩的学术态度。而我期冀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稳固的电视剧史学研究体系。理论必须要有全盘提升,才能使得后继的研究者们明确研究的终极目的。很明显,这条未竞之路道阻且长。选择史论研究的角度,侧重方法论的探讨,以前人的研究思路作为方法的研究对象,在具体而微的深入研究中还有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吾师尝赠以五言告诫:“敬畏经典,走近大家;享受孤独,潜心治学;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直抒胸臆,坦诚直言。”
而今,论述终于完成,感谢亲爱的师友指教和支持。这些年艺术研究院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那些意犹未尽的青春和体悟就沉淀珍藏于自我的内心吧!
如今,再回首:影视的融合汇通,大概是这些年我入职后最大的学术受益。犹记2013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理论研究部工作,同时担任《电影艺术》责任编辑。电影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各位同事的提点和帮助下,成为工作前五年的重点。随着2018年的机构改革,我又跟随《电影艺术》编辑部并入中心的期刊编辑部,此时,电影学术编辑已然成为我的本职工作。要出一本小书,心中也更为惶恐。较之以往,更觉得书中所述的观点及文字上的疏漏虽然不可避免,仍然是务必要谨慎再谨慎的。
这些年的工作让我体会了很多。做研究一定要在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新锐的视点;做编辑则要求集中精力于成稿的内容准确性和文字的最佳呈现状况,而学术期刊编辑还要求对专业领域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及理论研究前沿趋势等都要有相关的考量与评估,这也是学术策划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现在要把这些年来的思考融入这本书之中,确实是一件让我望而生畏的事。
一旦审定,作为公开出版物,印刷面世之后再发现的每一处差错,都已经是既成事实。未能处理的一些错漏,那时则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订正了。为了避免留下遗憾,对读者负责,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作者和编辑的压力巨大,二者之间的配合也就尤为重要。这里,首先感谢本书的责编张莉莉。我自己做编辑这些年,一直都对这个岗位怀有深深的敬畏。感谢莉莉姐给我充分的时间打磨原稿,且为书稿修订校对认真负责、不遗余力。
这些年的工作学习,有诸多师友关心感念,心中甚记,就不一一具名了。另外,就此书出版,特别感谢一下此书写作到出版期间,予我影视学术研究路途帮助最多的两位师长:
第一位是我的博士导师仲呈祥老师。当年博士复试项目之一,需闭卷就某问题撰写长论文一篇。彼时,电视湘军娱乐立台,熏染较深的我,在论题观点上即与老师背道而驰,且通篇大谈电视作为商品的属性、市场化运营中收视率与收视份额的重要性。回顾当时,真是行至悬崖边,仍不知自己见识短浅、错之所在。感恩老师能容纳异己之见,也仍然抱着“孺子可教”的期待,未曾将我拒之门外,且耐心教化我,“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才是穷经皓首之意旨所在。
第二位是我求学时的系主任贾磊磊老师。读博期间,为防止我们闭门造车,成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学究,从艺文奖的创办、中美文化论坛的组织学习到各种影视项目的实习,老师为我们创造了各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毕业之后,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将所学致用于工作,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调研锻炼和专业学习的业务交流机会,予以鼓励和支持。作为学者,在一个领域滴水穿石、磨杵成针地忘我深耕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我将继续坚持。
2020年3月10日
(2022年3月27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