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史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 电视剧史学研究现状

电视剧史学研究现状,此处主要从高校影视专业和学术理论界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探讨。

一、高校影视专业的深度研究现状

针对高校影视专业深度研究的现状,有关电视剧史学的研究,在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库的检索中,以“电视剧”为题的词频检索出来28篇,使用万方检索出来18篇,与知网重复9篇,综合检索论文总共是37篇。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本体观照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有关电视剧研究的博士论文总共8篇,集中分布在2007—2009年三个年度,分别是王玉玮对当代电视剧中城市意象的研究,张斌从现代性视域对中国家族电视剧展开的研究,以及朱群对国内儿童电视剧进行的审美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中国电视艺术专业教育和科研的主要阵营,这些年其电视剧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获得认可的某些类型电视剧本质特征的研究,如陈友军有关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的研究,杜莹杰有关历史电视剧基本美学特征的研究等;二是对电视剧本体特性的一些梳理和探索,如宋法刚对中国电视剧的悲剧性存在的价值进行的批判性探讨,宋洁对中国电视剧崇高范畴的探讨等。

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也有相关研究。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蔡盈洲的博士论文以《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为题。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吴匀的博士论文为《中国武侠电视剧的空间建构》,该文以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空间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和补充。另外还有两篇四川大学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的博士论文,即2008年毛凌滢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进行的研究和2009年刘义军有关中国帝王家族电视剧创作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与文化传媒等专业对电视剧媒介特征的探索

2004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邵奇论述电视剧媒介双重角色的论文《试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2006年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李鹏飞的论文,以大众文化视野为背景以《雍正王朝》为个案,对历史电视剧叙述策略进行叙事学解读;2007年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云国强《知识、道义与政治:释放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锋芒》;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专业刘海霞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创新研究》,也都是从这个专业角度出发对电视剧进行了探索。

(三)文学专业对电视剧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关注

2007年四川大学文艺与传媒专业梁英的《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将叙事分析与文化分析相结合。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专业的马琳从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角度论述了电视剧传播框架中的女性;同年该专业的段一博士也写就了《类型电视剧研究:理论与实践》。

2004年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张兵娟的《电视剧:叙事与性别》,2007年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鞠斐的《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2009年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金花子的《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比较研究》,另外还有2010年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赵淑梅的《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2011年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张永峰从生产体制的角度对1979—1993年中国电视剧人格形象展开的分析。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影视文学专业胡辉的《新世纪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主义叙事研究》,试图从社会学、美学、文艺学、传播学以及电视剧叙事学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在研究上坚持将历史的、审美的批评标准相结合,将理论阐述和具体个案分析相结合,以期对21世纪以来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英雄主义叙事做深入的追索和探究。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白小易的论文《碰撞与整合——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陆电视剧创作的本土化》,以我国大陆本土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发现本土电视剧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海外通俗电视剧发生了历史性的“遇合”,并在创作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该论文在全球化语境中研究这种变化,同时揭示了受大陆传统文化的影响,海外通俗电视剧在国内的传播受到了本土化改造。2005年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李兴亮的论文《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从历史消费、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和市场等方面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亚类型清朝剧做了论述。2005年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专业的李耿晖也从表征到意象再到意识形态的角度写作了博士论文《二元人群:生存境遇与香港视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研究》,2006年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田义贵从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的角度对川渝方言影视剧进行了研究。2006年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温朝霞的《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一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考量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和启示。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王蕾的论文审视了当代美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2009年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吴秋成的论文研究了香港电视剧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的崔银河,第一次对内蒙古电视剧整体创作成就进行了研究,写成了论文《生命形态与地域文化之探索》。2010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栾雪莲的论文从美学的角度对21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进行了研究。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卢晓云的《电视剧叙事与文化建构——基于中美韩三国电视剧叙事的比较研究》一文,从叙事角度将中国电视剧与美国、韩国电视剧做参照,目的是建立中国电视剧健康可持续的叙事机制和文化表达策略。

(四)戏剧戏曲学专业对电视剧的关注

2006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有两篇关注电视剧的论文,分别是钟鸣的《传统的发明——江西农民拍电视剧活动的调查》,李传华的《社会表演学视野下电视剧中法律工作者的表演》。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张洪涛的《电视剧企业市场分析及决策理论研究》则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角度对电视剧进行解读。

(五)史学研究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以“史学”为篇名检索出来的文章共有75篇,以“史学研究”为篇名检索出来的文章共有17篇,此处简单介绍两篇。2011年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王镇富的《影像史学研究》提供了历史阅读的一种诠释方式;2006年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温玉清的《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作为艺术史学研究论述之一,为我们开展电视剧史学方法论研究提供了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研究思路。

二、学术理论界的研究现状

以“电视剧”为篇名在万方期刊总库中搜索到的论文有2,621篇,以“电视剧史”为篇名检索出来的文章是2篇,以“电视剧历史”为篇名检索出来的文章是10篇,以“电视剧史学”和“电视剧历史研究”分别为篇名检索的结果都没有任何命中记录。

以“电视剧”为篇名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搜索到的论文有6,467篇,以“电视剧史”为篇名检索出来的文章是2篇,以“电视剧历史”为篇名检索出来的文章是8篇,以“电视剧历史研究”为篇名检索出来的文章是1篇,以“电视剧史学”为篇名检索则没有任何命中记录。因此尝试用并列词频方式进行搜索,发现以“电视剧”和“史学”没有搜索出来文章;以“电视剧”和“历史研究”为篇名只能搜索出来一篇,即2008年11月陈友军在《当代电视》发表的书评《填补中国电视剧历史研究空白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以“电视剧”和“历史”为篇名再次搜索,有262篇论文。

综合对比两库的电视剧论文资料,可以将目前的电视剧史学研究归为如下两类:

(一)着重于电视剧实践发展的历史研究

这一类主要着重于电视剧创作实践中所涉及的历史题材、历史叙述、历史意识、历史观念、历史消费等的研究。这类研究中,有不少论文达到了一定的价值水准。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题材的类型及其美学精神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般分为三类:宫廷帝王剧、武侠剧和近现代历史题材剧。2005年2月王昕在《当代电影》上发表的《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将历史题材电视剧分为历史剧、历史故事剧和神话神魔剧三类。2007年7月王昕又在《中国电视》上发表了论文《象征历史与媒介把关——关于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审美传播》。

此类研究中还有曾庆瑞发表在2008年第4期《当代电视》上的文章《电视剧2007——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成就和问题》。其他从区域社会学视域研究的文章有《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刊载的何春耕与何吉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研究的文章,该文将湖湘文化与历史想象进行了整合。

2.历史建构与真实化讨论

《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邹韶军撰文《再现与重构——2003年历史题材电视剧回眸》,以“历史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其真实性”的观点展开论述,在对2003年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一番简单的梳理后,重点论述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同样无法回避真实性问题,但历史剧的创作者已经不再将客观和真实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009年第1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蔡骐《论大众传播中历史建构的困境:以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文章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历史剧对历史中的结构性要素,尤其是对民族和阶级这两种要素处理的差异,会带来人物身份的模糊性,并给受众造成历史认知上的混乱。而造成这一现象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意识形态和市场消费主义语境对历史剧的生产和传播所产生的双重制约性,它们大大削弱了历史剧的传播效果。因而,摆脱大众传播中的这种困境,无论是对于历史剧的生产者还是受众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历史意识与史诗品格

阮若琳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年第3期发表的《呼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精品》一文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精品意识进行了归纳。李庚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6期上发表《浅析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英雄影像化奇观表征》。2008年第4期《中国电视》刊载仲呈祥的《“史”中觅“诗”——略论电视剧〈日出东方〉的史诗品格》,2007年第1期《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载杜莹杰的《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史诗品格》,文章均认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

4.历史消费与权威的消解

2005年第3期《中国电视》发表了李力题为《消费历史: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批判》的论文,文章认为,在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链条上权威被消解。2002年11期《电视研究》刊载蔡建梅的《历史的权威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丧失》一文,反思历史作为娱乐大众新形式的凝重。《当代戏剧》1993年第6期刊载了任晓润的论文《在历史、艺术与商品之间寻找立足点——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景况窥探》,对大陆《唐明皇》和台湾版的《戏说乾隆》进行比较,从总体上透视历史题材电视剧三位一体的复杂现象。

(二)着重于电视剧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

以“电视剧理论”为篇名在万方期刊总库中搜索到的论文有18篇,这类文章主要侧重于电视剧史实基础上的理论流变研究,包括类型剧研究,电视剧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以及分期规范的确立等。

张国涛在《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发表了论文《长篇时代的电视剧理论研究范式》,探讨了电视剧理论从本体研究到文本批评的范式变化。而在此前的2007年第1期《现代传播》,张国涛还曾撰文《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指出1964年第8期《广播业务》刊发的赵玉嵘的《电视剧浅议》一文,应是我国第一篇将电视剧作为独立艺术形态进行阐释的理论文章。在之前的2008年第5期,熊国荣则对1958—1980年之间有关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15篇文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李金宝和张律合作撰写的《电视剧发展呼唤理论突破》发表在2004年第1期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点评了当前电视剧评论的浮躁现状。另外还有针对具体题材进行理论分析的文章,如朱红双撰写的《关于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特点的理论研究》发表于2010年第2期的《理论观察》;用具体理论对电视剧进行分析的论文,如: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电视剧《奋斗》高收视率的原因,从《大江东去》看反腐题材电视剧对培养理论的应用等,散见于影视类学术期刊。

(三)着重于电视剧批评发展的历史研究

以“电视剧批评”为篇名在万方期刊总库中搜索到的论文有19篇,这类论文主要侧重于电视剧批评范式的发展研究。

1.批评标准与模式

2011年第3期的《现代传播》发表了王黑特和宗敏的《中国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探析》一文,2011年第4期的《中国电视》又发表了他们的《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历时性考察》一文。前文探讨了体系化的历史主义批评模式,如考据式和意识形态批评等;后文则梳理借鉴了滥觞于文学理论中的批评文献的价值判断原则和批评方法。同期《中国电视》还发表了薛晋文的《电视剧“批评标准”刍议》一文,另外曾庆瑞在2010年第4期《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所撰写的文章,引发了学界对《乡村爱情故事》的理论批评,探讨了电视剧理论批评的姿态。而在2010年第3期《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上由马潇撰写的《一部恢弘的人民解放战争形象史诗——从“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标准看50集电视剧〈解放〉》,对电视剧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该剧在创作观念上摈弃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塑造历史人物,采用“清明上河图”式的散点透视结构表现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战线的较量,以深广的历史视野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的和谐统一。总体来说,电视剧《解放》以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准,实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突破。

2.批评的理论

2008年第4期《现代传播》发表毛凌滢的论文,文章从多元视角与跨学科的角度对改编电视剧的批评进行立体审视;2009年第6期《现代传播》又发表了吴素玲的《电视剧批评的多元视角》一文,也是批评理念与标准在具体改编实践中的深化。《当代电影》在2005年第2期发表了戴清对近年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文化进行批评的文章。此外,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审美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等都成为电视剧批评中应用的主要理论。《现代传播》2010年第6期发表熊国荣撰写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视剧批评》,主要论述了创作者、情节和受众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发表了张兵娟的《电视剧叙事与女性主义叙事批评》,后来张兵娟又在2008年第4期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通过对电视剧《大宅门》中的女性主义文化批评来细化这一论述。《现代传播》在2002年第6期也推出了杨静有关电视剧《太平天国》文化批评的文章,《当代电影》2003年第4期刊载了戴清对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的审美文化批评的文章。《中国电视》2003年第6期刊登张应辉的《大众文化批评与中国电视剧》一文。这些文章都相继成为审美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的代表作。

3.批评的反思和建设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在2010年第6期发表了李胜利和李梦苏《关于当前中国电视剧批评的批评》一文,文中试图对当前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从难以与生产和播出环节达成良好互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现代传播》杂志在2003年第5期发表了戴清对于电视剧批评危机与审美文化的思考。2010年杨状振等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及其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描述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基本形态。而此前吕木子已在2009年第4期的《现代传播》上针对中国电视剧的批评话语及其民族性建设做出了论述。

另外,在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的可检索年度之外,还有部分只能通过翻查原刊得到相关论文资料。如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辑的第1辑《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中,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教师冯温玉撰写的《中国电视剧发展简述》和中央电视台电视编导裴玉章撰写的《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开启了电视剧的研究传统。此外还有很多期刊刊载过电视剧相关理论文章,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作品,等待我们从历史的尘埃中去爬梳。

三、关于电视剧史学的学术专著研究现状

1983年6月北京宝文堂书店印制了我国首部电视剧理论专著王维超的《电视剧初探》。该书依据电视剧本体发展规律,梳理了其25年来的分期问题,虽然仅是讨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两个阶段和两种形式,但是这部论著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剧研究学者极大的热情,为后人研究早期电视剧史奠定了基础。1989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壮春雨《电视剧学通论》一书,可以说对电视剧史的分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时间进程和制作手段演变的区分标准外,壮春雨还提出了将电视剧的样式发展阶段分为戏剧化、电影化和多样化等阶段的建议。而在199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羽君等主编的《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高鑫执笔写作的第九章“电视剧”也以发展时段为脉络对其观念演变和历史走向进行描述。钟艺兵、黄望南主编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一书199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第一部分以七章近30万字的篇幅,首次将电视剧分为短篇、连续剧、戏曲、儿童和少数民族等类型,其通史性的描述和分类逻辑仍是早期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内容之一。1997年出版的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提及了电视剧发展史,2006年其出版的《中国电影电视剧理论纵览》也为电视剧史留出了部分章节。《浙江电视剧发展史》作为地区电视剧史的代表性不容忽视。1997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一书以及2002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高鑫和吴秋雅著述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一书,都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研究的最高水平。而此间实际还有200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陈志昂主编的《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一书,它论述了1993年前的电视剧艺术。这一时期,电视剧史开始采纳史论结合的方法。以往电视剧史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孤立的现象罗列和空洞的时代沿革记述的方式大有改观,历史的描述结合了创作的实际。史论结合的述史方法成为电视剧史研究的良好传统,对学科建设有开拓意义。21世纪,电视剧的历史研究进入发展阶段。这期间至少有6部电视剧历史研究的著作相继出版。2005年刘萍和李灵编著的《中国电视剧》、2008年邵奇撰写的《中国电视剧导论》、陈友军和赵玉嵘编著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2009年宋强和郭宏编写的《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2010年仲呈祥和陈友军编著的《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以及2011年吴保和编写的《中国电视剧史教程》,这些论著的体例安排都基本延续了史论结合的模式。可以肯定的是,较之前面时代的相关论著,它们对此时电视剧的发展历程都有着客观全面的归纳与梳理。以仲呈祥与陈友军合著的《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史学专论,完整地呈现了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深入探索了中国电视剧的美学理论。在2008年曾庆瑞所著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一书中,曾有独立章节从可行性、系统性和兼容性等方面分别论述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的内容和规范。同年,其另一著述《中国电视剧艺术学研究方法论纲》中第十章也阐述了电视剧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及其方法,两本著作都属于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电视剧史学研究成果。

四、小结

目前,史学与影视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电视剧史学的研究却多集中在电视剧创作题材发展的历史流变叙述上,对电视剧本体的艺术特征的理论建构与批评范式虽有系统的论述,但理论的高度仍有提升空间。对于电视剧和电视剧理论批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体系化并且富于学理性的研究,是对电视剧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影视史学研究新论》观照当下影视史学研究现状,提出概念史学、分期史学和叙述史学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对于影视史学的研究领域有一定拓展。过去电视剧史学研究过于注重微观文本分析,是否应该更注重文艺思潮对文本的宏观影响?过去的研究过于注重电视剧史本身的发展,是否应该更注重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电视剧发展的影响?过去的研究过于注重标志性电视剧的人物分析,是否可以更注重这些电视剧对后来诸剧的示范和影响作用?这些问题仍值得深思。基于此,新论之新的理论发展是有相当大的空间的,如能以思辨的史学观观照电视剧史,则可以达到新论的理论预期,开启电视剧史学研究的新视野,实现影视史学乃至艺术史学治史方法的创新。基于此,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的新处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有新视域、方法上有新手段,而且如果能建立一套电视剧史学研究的新的理论范式,那么新论或许就能获得十分可贵的学理价值。


[1]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

[2] 李守常.史学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