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灸法传承千年,疗效显著,具有温通经络、宣通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灸法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在“治未病”中因其可操作性强、方法简单、无副作用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备受大众推崇。灸法所用原料很多,以艾叶为主,因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烧,火力温和深透。《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黄帝内经》中虽没有艾灸治未病的明确记载,但论述了灸法具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为后世保健灸法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指出了正气在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正气虚弱,则防御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袭而发病,激发正气、扶正祛邪是针灸防病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而于顾护正气之中,尤其突出灸治作用。艾灸重在温阳散寒,固本培元。古代医家多用灸的方法顾护正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在健康状态就运用灸法养生防病,使机体正气充实,可以预防病邪入侵,以防患于未然。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以艾叶熏灸住室,防止传染病蔓延的记载。《养生一言草》记载小儿防病保健灸身柱:“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即是灸法预防传染病的范例,孙思邈还提出:“膏肓灸无所不治,此灸讫,令人阳气亢盛。”《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并将灸法列为各种养生保健法之首: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明代《医学入门》中记载四季交替之时各熏灸一次,便可“真气坚固,百病不生”。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指出针对中风先兆,采取艾灸扶助正气,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或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

现代研究认为,灸法可以激发应激蛋白和激素的预警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明显改善机体脏器功能的紊乱。艾灸可以缓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预防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过度负反馈。艾灸能增强免疫器官的功能,从多个途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艾灸能够增强红细胞的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增强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以及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明显改善机体抗氧化功能的紊乱,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延缓衰老,还能够拮抗血清中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来调整机体的内环境。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书中明确将“突出‘治未病’”作为中医药的五大特点之一,并指出:“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灸疗作为中医药特色疗法,大有可为!

吴松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