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儿科病症
1.小儿泄泻
穴位: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
定位:①中脘。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②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③神阙。即肚脐,又名脐中。④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方义:中医认为,泄泻的病位在脾胃。《景岳全书·泄泻》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亏虚则不能升发,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清浊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泄泻的转归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及患者体质的盛衰。神阙穴位于脐部,为任脉要穴。不断刺激神阙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节胃肠蠕动等,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能力,亦使腹泻症状得到缓解并治愈。神阙灸可统治诸病,关键在于该穴具有天然热敏点的特性。艾叶苦辛,性温,纯阳之性,治疗时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而起到疏通经络、通调脏腑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能够改善脾虚泄泻。中脘在脐上,是胃募、腑会;天枢在脐旁,为大肠募穴;关元在脐下,为小肠募穴;足三里为胃经的下合穴,“肚腹三里留”;脾俞、肾俞、大肠俞为背部膀胱经之背输穴,可以温补脾肾;督脉之命门可以温补一身阳气。诸穴合用,可调理肠道气机,健脾温阳止泻。
2.小儿夜啼
穴位:百会。
定位:督脉穴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直上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
方义:督脉贯穿脊柱入属于脑,可宁神开窍,治疗神志疾患。百会其下为脑之所在。百会穴位居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其又为三条阳经和阳脉之海的督脉交会之处,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因此,对于阳热亢盛的病症,如惊悸、失眠、狂躁、惊风等,取百会可镇静安神,熄风定惊。《针灸资生经》曰:“百会疗小儿惊啼。”
3.小儿感冒
穴位:大椎、肺俞、风池。
定位:①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凹陷中。②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③风池。在项部,当枕骨直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方义:感冒多发于气候突变、温度变化大的时期,由肺气不宣,卫外失调导致的卫外证候多见。督脉主一身阳气,灸大椎可以通阳散寒。《席弘赋》有云:“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热寒”,灸之可疏散风邪,清理头目。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玉龙歌》曾记载:“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肺俞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同时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胜玉歌》记载:“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4.小儿呕吐
穴位:中脘、足三里。
定位:①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②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灵枢》中写道:“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现代研究发现,足三里穴位调节胃肠功能疗效确切,灸足三里可和胃益气、建中化湿,有助于预防胃肠病症或减轻胃痛、呕吐、腹泻、便秘、虚劳诸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