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其他病症
1.更年期综合征
穴位:关元、肝俞、肾俞、三阴交。
定位:①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②肝俞。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③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④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方义:本病病位在肾,与肝、脾、心、冲任二脉密切相关,肾虚为本,肝阳上亢(心火)为标,兼夹湿热痰浊、瘀血内阻,病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关元为元阴元阳出入之所,灸关元可大补元气,温肾助阳,调理冲任气血之不足,激发冲任经气,增强机体抗病力。肝俞、肾俞为相应背俞穴,艾灸肝俞、肾俞可调补肝、肾经络之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之要穴,灸之可补益肝肾、养血调经。临床研究发现,艾灸三阴交、关元穴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抑郁、肌肉关节痛。
2.慢性疲劳综合征
穴位:五脏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定位:①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③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④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⑤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⑥气海。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⑦关元。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⑧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方义:慢性疲劳综合征,指长期持续、反复发作原因不明的极度疲劳,可伴有头身疼痛、低热、咽喉痛、食欲减退、心神不安等症状,属中医学“虚劳” 范畴。其病因多为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倦过度、情志失调,暗耗精气血,而致五脏气血阴阳失调。《素问》云:“精气夺则虚。”故治宜补虚培元、补气益精,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时调理为宜。
五脏背俞穴包括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内应五脏,是五脏精气汇聚之处,归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与多条经脉联系,可通调多经气血。因此,温灸五脏背俞穴可补益五脏之精气,从阳引阴,调理五脏之阴阳气血,扶正祛邪。气海穴、关元穴归任脉。气,即元气,海,即海洋,意为元气之海。《针灸大成》记载气海穴为“男子生气之海”,具有补气养血、固本培元的作用。关元穴,别名丹田,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具有培肾固本、补虚培元的作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以脐下为气海,此先天之气海,所藏者祖气,即元气也。人身之元阳,以元气为体质,元气即以元阳为主宰……盖就其能撑持全身论,则为元气;就其能温暖全身论,则为元阳。”因此,灸气海、关元能固本培元、益气补虚。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温灸足三里可增强脾胃之运化,配合气海、关元先后天同补,补虚扶正,通调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从而使精气充盛,精气盛则不虚。
3.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穴位:足三里、关元、内关、曲池。
定位:①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②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③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④曲池。在肘区,屈肘成直角,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方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保健强壮穴,能健脾益气,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得以滋养而延缓衰老;关元属任脉,位于小腹与肾脏关系密切,男子藏精、女子蓄血,肾气渐衰、肾经渐少,是导致器官衰老的一个主要因素,故常灸关元可以补益肾气、填补肾经、延缓衰老;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可益气行血、化瘀通络,达到补益心气的作用。艾灸这三个穴位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而起预防作用。曲池为降压的经验用穴。
4.减肥降脂
穴位:足三里、天枢、丰隆、脾俞。
定位:①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②天枢。位于中腹部,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旁开2寸。③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坐位或仰卧位取穴,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胫骨前缘二横指处。④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方义:祖国医学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与脾、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发病机制多为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主要有痰、湿、膏等。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具有健脾益气、行气除胀、降逆止呕等作用。艾灸足三里能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身体脂肪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且能调节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丰隆穴首见于《灵枢·经脉》,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当胫骨、腓骨之间取之,足阳明胃经气血丰盛,至此穴丰溢,其肉丰满隆起,故名。清代岳含珍的《经穴解》有“血气俱盛者,胃经也,而有络焉以通于足太阴,则必盛之极者,而始溢焉络而入于他经,曰丰隆者,言盛之极也”。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从阳络阴,艾灸该穴能疏通表里两经之气血,即“一络通二经”,因此它不仅能治本经病,还可治表里经病症,能调理脾胃,促进水谷精微的运化,具有健脾化痰,利气宽胸,和胃降逆,调理气血,祛痰开窍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减肥、祛痰湿。脾俞为脾脏的本穴,具有健脾运化水湿,通调水道的功效。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艾灸该穴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治疗便秘、腹胀、肠鸣等病症,能有效改善胃肠蠕动、加速代谢,从而达到减肥作用。艾灸以上穴位可健脾祛湿、消脂化浊,加速人体水液代谢,同时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饮食,可达到减肥的功效。
5.新冠肺炎预防
穴位:足三里、关元、太渊、孔最、大椎。
定位:①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②关元。关元为任脉腧穴,小肠之募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③太渊。为手太阴肺经腧穴,肺之原穴,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④孔最。为手太阴肺经腧穴,肺经郄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⑤大椎。大椎为督脉腧穴,位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方义:足三里为胃经的腧穴、合穴,乃足阳明经之脉气所入,属合土穴。《针灸大成》曰:“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鹿亍酸痛、目不明。”可见足三里具有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的作用。灸足三里可和胃益气、建中化湿,具有强壮保健作用,可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助于预防胃肠病症或减轻胃痛、呕吐、腹泻、便秘、虚劳诸症等。关元穴为任脉腧穴、强壮要穴,可促使任脉之气的阴阳平衡。《扁鹊心书》中记载:“余五十时,常灸关元百余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可见艾灸可以补养元气、充盈脏腑气血、益寿延年。该穴下通足三阴,上达手少阳,是治疗任脉与肝、脾、肾、膀胱各经的脉气相关之疾病要穴。具有培肾固本,回阳固脱,温经散寒之效。灸关元可培元固本、扶阳益气,具有强壮保健作用,可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助于预防身体虚弱,改善下腹部病症或减轻乏力、疲劳、少腹疼痛、腹泻等症。灸太渊可补益肺气,有助于预防肺系病症或减轻咳嗽、气喘等症。灸孔最,可宣肺平喘,有助于预防肺系病症或减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症。灸大椎可清热解表,有助于预防肺系病症或减轻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