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病症

第五节 五官科病症

1.近视

穴位:风池、太阳、肝俞、光明、养老。

定位:①风池。在项部,当枕骨直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②太阳。在面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③肝俞。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④光明。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⑤养老。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方义: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劳伤心神等,使心肝肾气血阴阳受损,睛珠形态异常。肝经连目系,心经系目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生化之源,故近视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也,气虚者,元气虚弱也。”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风池清肝利胆,明目益聪;太阳为局部选穴,治疗眼疾的常用穴,可疏通眼部经络,通过灸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疏通眼部精气,解除眼肌的紧张,改善眼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视力,预防和治疗近视。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与肝相通,两穴相配,可疏调眼络,养肝明目,是治疗眼疾的经验穴,与肝经相表里,灸之可养肝明目;肝俞为相应背俞穴,肝开窍于目,养老为手太阳经穴,灸肝俞和养老穴有养血明目的作用。《席弘赋》:“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养老远端穴位配伍,通过艾灸刺激眼周和远端穴位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眼周的供血供氧,放松睫状肌,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远近配穴、标本相顾,使眼部气血流通,神光发越。可配合眼周晴明、承泣、攒竹等眼周局部穴位按揉。诸穴相配,共济明目益精、通络养神之效。

2.耳鸣、耳聋

穴位:百会、听会、翳风、大杼、复溜、太溪、肾俞。

定位:①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②听会。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③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④大杼。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⑤复溜。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⑥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⑦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方义:《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耳聋》即曰:“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百会穴位于巅顶,是督脉腧穴,是与手足三阳经的七脉之会,“阳脉之海”善能疏调督脉经之脉气运行,可升提清气。听会为胆经腧穴,可疏调肝胆气机,滋阴补肾,促精气上达,肾开窍于耳,故有祛风通窍益聪之功。翳风为三焦经腧穴,具有调节三焦、疏风通络、开窍聪耳之效。《玉龙歌》:“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升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两穴组合,同气相求,窍开启闭,宣通经络,翳风、听会清利少阳。《百症赋》指出:“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大杼为膀胱经腧穴,善能疏经通络,疏风解表,是治疗虚性耳鸣耳聋的经验穴。复溜为肾经经穴,具有滋肾润燥、养阴潜阳之用。肾俞乃肾脏之背腧穴,可补肾气。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原主气,取之以调补肾气。诸穴相配,共济滋肾益精、通窍熄风之功效。

3.鼻炎

穴位:上星、迎香、印堂、肺俞、飞扬、关元。

定位:①上星。在人体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②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③印堂。位于面部眉头连线的中点处。④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⑤飞扬。承山穴外下方,在昆仑上7寸,昆仑穴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⑥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

方义:鼻炎归中医学“鼻鼽”“鼽水”范畴。鼻炎以本虚标实为主,肺开窍于鼻,其病位在肺,与脾、肾亦有密切联系。《景岳全书》记载:“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此证多在太阳经。”治宜扶正祛邪,以宣肺理气,补脾益肺为主。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艾灸以下穴位,可有效缓解症状或治愈鼻炎。

上星、迎香、印堂均为治疗鼻腔疾病的有效穴位,三者共同的特点是疏散风邪、通利鼻窍。尤其是上星与迎香相配,能直达病所,启闭开窍,祛风通络。《得效应穴针法赋》说:“鼻塞无闻迎香引,应在上星。”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可通调阳明经气,培土生金。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处。《针灸穴名解》:“本穴接近于鼻,当嗅觉之冲。人情喜香恶臭,故名‘迎香’。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针灸大成》亦云:“主鼻塞不闻香臭……鼻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温和灸迎香,可直接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将纯阳之性作用于鼻子局部及迎香穴,通经活血,温通鼻窍。印堂穴,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主治头部、颈部、项背、腰骶等疾病。鼻位于任督二脉交汇附近,灸印堂穴,不仅可以温通任督脉以宣通人体阳气,祛风通络、益卫固表、醒脑通窍,还可直接温散头面周围风寒,温经行气,故常用于治疗鼻炎。通天穴、肺俞穴、飞扬穴,均归足太阳膀胱经,在经络理论中,“鼽衄”为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主治“上窍不灵之症”“鼻司呼吸,亦通天也,故名为通天”。《针灸大成·百症赋》亦云:“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因此,艾灸可通过阳热刺激通天穴发挥醒脑通窍的作用。肺俞穴则是肺气输注的部位,肺主皮毛,通窍于鼻,通调水道,艾灸肺俞穴可调理肺脏气机,宣肺理气,散寒通滞。“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飞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络穴,别走足少阴肾经,可通调两经经气,“虚则鼽衄”,虚则补之,艾灸属温补方法,灸飞扬可治疗鼽衄。关元穴,归任脉,是足三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针灸穴名解》云:“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艾灸关元穴通调任脉与三阴经经气,温阳补气、补肾固本,可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