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科病症

第三节 妇科病症

1.卵巢早衰

穴位:肾俞、肝俞、关元、三阴交、八髎。

定位:①肾俞。在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②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③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④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⑤八髎。上、次中、下髎在骶区,分别对应第1、2、3、4骶后孔中。

方义:中医虽无卵巢早衰病名,但根据症状等特点属于中医闭经、绝经前后诸症等病症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月经的来潮与断绝,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藏精,精血同源,月经的产生以肾为根本,肾又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机体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冲任之本在于肾,肾与脑相通,共同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对月经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故“经水早断似乎肾水衰涸”。“肾水本虚,何能盈满而化经水外泄”,其学说为后世治疗虚证闭经着重在肾奠定了基础。肝为“女子先天”,主藏血,主疏泄,其作用既能藏血,其疏泄功能与肾的封藏相互协调,一藏一疏,构成有规律的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失调往往与肝气的疏泄不及或太过有关。所以肝肾对月经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卵巢早衰属虚性闭经,本病病位在肾、肝、脾三脏,主要责之于肾。其病机为肾亏、肝郁、冲任气血失调,治疗上宜滋肾健脾,疏肝解郁和调理冲任,补肾以固先天,健脾以滋气血生化之源而培补后天。肾俞、肝俞调补肝肾,关元可以补益肾气、填补肾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上注于心,本穴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故三阴交可治肝、脾、肾、心的病变,治疗妇科病、生殖系统疾病。八髎穴包括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归于足太阳膀胱经,对称分布在脊椎两侧,分别对应8个骶后孔。长于治疗妇科病、男科病、腰部疾病等。

2.子宫肌瘤

穴位:痞根。

定位:经外奇穴,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方义:痞,就是痞块的意思,本穴有截断痞块根部的作用,故名痞根。《杂病奇穴主治歌》:“十三椎旁痞根穴,各开三寸另五分,二穴左右灸七壮,难消痞块可除根。”

3.乳腺增生

穴位:膻中、肝俞、足三里、太冲。

定位:①膻中。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②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③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④太冲。位于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方义:乳腺增生症是以乳房胀痛、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多由忧郁伤肝,饮食不节,思虑伤脾,内聚痰湿,导致气滞痰凝或肝失调达,肝气郁滞,气不行血,导致气滞血瘀而成本病。乳房属阳明经,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有研究表明,艾灸此穴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指数,有利于消除肿块,促使肿块逐渐缩小或消散。乳腺增生肿块多系肝气郁结所致。膻中宽中理气,肝俞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俞是肝的背俞穴。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太冲穴是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难经》指出,输主体重节痛,就是说输穴偏于治疗身体沉重、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原穴,有本源的意思,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太冲穴属于肝经,有调节本经气血的功能,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作用,可以用于肝阳上亢或者肝火上炎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或者肝气郁结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乳腺增生。

4.不孕

穴位:关元、子宫、三阴交、阴廉。

定位:①关元。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②子宫。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③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④阴廉。在股前区,气冲穴(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直下2寸。

方义:艾叶苦辛性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治百病。药用艾条以艾叶为主,具有温经通阳,散寒祛湿,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增强体质,以达到祛邪扶正,强壮保健的作用。不孕症与肾气、天癸、冲任、气血相关,多属虚证。关元穴系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为下元真气之所聚,着重灸关元,可温补下焦真元而振奋一身之阳气。子宫穴自古相传经外奇穴,是育嗣要穴,主治妇人久无子嗣。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三脏而兼理冲任,导湿热下行,利湿止带。关元穴与子宫穴相配,妇人求嗣有望。中医理论以为妇科“病在冲任二脉,责之肝、脾、肾三经”,故妇科取穴多从这些经脉上选择。任主胞胎,关元为任脉俞穴,也是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医经精义》曰:“男子藏精、女子系胞。” 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针灸大成》云:“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可见子宫穴是临床上治疗不孕症首肯的常用穴位之一。阴廉为肝经穴位,为治妇人绝产的经验用穴。

5.痛经

穴位:关元、神阙、三阴交、十七椎。

定位:①关元。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②神阙。即肚脐,又名脐中。③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④十七椎。在腰区,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方义: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的范畴。其病位在子宫、“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是其主要病机。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加之体质因素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艾灸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禁服》记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选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经临床验证及大量文献报道,已经成为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关元为任脉经穴,为肝、脾、肾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与胞宫直接相关,具有温阳补肾、培元固本、调补冲任的作用。神阙为任脉经穴,具有温补脾肾、调理冲任、温经散寒的作用。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阴经的交会穴,足三阴经均循行过小腹,并与冲、任有所交会,“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而三阴交为调经治血的要穴。艾叶具有芳香辛透之性,借助温热刺激促进经脉通调,解除疼痛。十七椎为经验用穴,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用穴。

6.月经过多

穴位:隐白。

定位: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方义:《灵枢·本输》:“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隐白之“隐”,有潜藏孕育之意,“白”为金色,指上接手太阴肺经而言,即金隐于上,有脾母孕育肺子之意,生金荣肺,酸甘化阴火功,故名隐白。《保命集》中记载:“血崩当刺足太阴井隐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针灸大成》记载:“下血,针隐白灸三里……妇人月事过时不止,隐白灸之……”可见隐白穴具有健脾益气摄血之效,而艾灸可温阳益气。

7.胎位不正

穴位:至阴。

定位:为膀胱经之井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距指甲角0.1寸。

方义:至为极、最的含义,阴指寒、水之义,膀胱经走至足部,到达人体寒湿水气极寒之处,故而命名为至阴。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谓:“一治横逆难产,危在顷刻……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灸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如神,盖此即至阴穴也。”《寿世保元》载:“妇人难产及胞衣不下,急于产妇右脚小指尖口,灸三壮,炷如小麦大,立产。”至阴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肾为先天之本,中含真阴真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从阳引阴,通过艾条薰灸穴位,借艾条的药力与热力,给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作用,表里经络恢复平衡。艾灸至阴穴可使气血充畅,命门真气和调;调理冲任二脉,培补肾气,气顺血和,胎位自然转正,研究显示,对妊娠30~34周的孕妇疗效较好,配合膝胸卧位效果更好。

8.月经推迟

穴位:关元、子宫、三阴交。

定位:①关元。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②子宫。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③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

方义:关元为任脉腧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也是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难经集注》记载关元乃“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载,五气之根本,太子之府也”,《医经理解》认为关元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元气为温煦五脏六腑,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关元穴为真元之根、元气之关隘,针之可益精补气,扶助人体先天之本。《针灸大成》云:“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经络交汇之处,可以健脾化湿,疏肝补肾,统治肝、脾、肾三经病症。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尤其对于痛经、闭经、白带、胎位不正、产后血晕、难产等妇科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有“妇科三阴交”之说,被称为“妇科圣穴”。据《针灸临床治疗学》记载,日本人到二十四五岁时要灸三阴交,称为下毒之灸,妇女为调理经血,亦必灸三阴交。

9.排卵期出血

穴位:隐白。

定位: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方义:《灵枢·本输》:“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隐白之“隐”,有潜藏孕育之意,“白”为金色,指上接手太阴肺经而言,即金隐于上,有脾母孕育肺子之意,生金荣肺,酸甘化阴火功,故名隐白。《保命集》中记载:“血崩当刺足太阴井隐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针灸大成》记载:“下血,针隐白灸三里……妇人月事过时不止,隐白灸之……”可见隐白穴具有健脾益气摄血之效,而艾灸可温阳益气。

10.崩漏

穴位:隐白、足三里。

定位:①隐白。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②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犊鼻下3寸。

方义:《灵枢·本输》:“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隐白之“隐”,有潜藏孕育之意,“白”为金色,指上接手太阴肺经而言,即金隐于上,有脾母孕育肺子之意,生金荣肺,酸甘化阴火功,故名隐白。《保命集》中记载:“血崩当刺足太阴井隐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可见隐白穴具有健脾益气摄血之效,而艾灸可温阳益气。足三里为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回阳九针穴,四总穴之一;“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之气皆禀于胃”。《针灸大成》记载:“下血,针隐白灸三里……妇人月事过时不止,隐白灸之……”

11.闭经

穴位:关元、三阴交。

定位:①关元。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②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

方义:关元为任脉腧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也是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难经集注》记载关元乃“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载,五气之根本,太子之府也”,《医经理解》认为关元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元气为温煦五脏六腑,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关元穴为真元之根、元气之关隘,针之可益精补气,扶助人体先天之本。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经络交汇之处,可以健脾化湿,疏肝补肾,统治肝、脾、肾三经病症。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尤其对于痛经、闭经、白带、胎位不正、产后血晕、难产等妇科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有“妇科三阴交”之说,被称为“妇科圣穴”。据《针灸临床治疗学》记载,日本人到二十四五岁时要灸三阴交,称为下毒之灸,妇女为调理经血,亦必灸三阴交。

12.白带过多

穴位:三阴交、足三里。

定位:①三阴交。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②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方义:三阴交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条经络交汇之处,可以健脾化湿,疏肝补肾,统治肝、脾、肾三经病症。足三里位于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为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白带属于妇科带下范畴,其病机为脾虚湿聚,下注为白带,所以以健脾祛湿为法。三阴位于交肝、脾、肾三条经络交汇之处,可以健脾化湿;足三里为胃腑之之下合穴,联合三阴交,有健脾祛湿止带之功效。

13.妊娠呕吐

穴位:中脘、足三里。

定位:①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②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灵枢》中写道:“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现代研究发现,足三里穴位调节胃肠功能疗效确切,灸足三里可和胃益气、建中化湿,有助于预防胃肠病症或减轻胃痛、呕吐、腹泻、便秘、虚劳诸症等。

14.先兆流产或宫腔积血

穴位:百会、足三里、隐白。

定位:①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②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③隐白。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方义:先兆流产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表现为阴道出血或者宫腔积血等。灸百会穴,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力;百会位于巅顶,具有“提纲挈领” 之效,又是诸阳之会,有升阳举陷、固摄胞宫作用,从而起到止血之功效。足三里为全身补益要穴,灸足三里能调补上腹、中腹、小腹之气,升阳固托止血。《针灸大成》记载:“下血,针隐白灸三里……妇人月事过时不止,隐白灸之……”可见隐白穴具有健脾益气摄血之效,而艾灸可温阳益气。灸百会、足三里、隐白可共同起到止血,促进宫腔积血吸收之功效。

15.胎盘位置低

穴位:百会、足三里、隐白。

定位:①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②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③隐白。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方义:胎盘位置低在孕早期较为常见,若发展到孕晚期,则为胎盘前置状态或者前置胎盘,容易引起早产或者产后大出血等风险。灸百会穴,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力;百会位于巅顶,具有“提纲挈领”之效,又是诸阳之会,有升阳举陷、固摄胞宫之功效。足三里为全身补益要穴,灸足三里能调补上腹、中腹、小腹之气,升阳固托。《景岳全书·论脾胃》中记载:“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灸百会穴,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力;足三里为人体强壮要穴、胃经之合穴,灸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以助运化,使胃收缩加强,增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共达温运脾阳、补中益气之功。因此灸百会、足三里共同起到升阳举陷,升提胎盘的功效。

16.产后缺乳

穴位:膻中、肝俞、足三里。

定位:①膻中。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②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③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方义:产后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疾病,中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房属阳明经,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艾灸此穴能健脾养胃,足三里为多气多血之穴,可补益气血。膻中宽中理气,肝俞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俞是肝的背俞穴。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因此,艾灸肝俞通过疏肝解郁有利于乳腺管的疏通,艾灸足三里后天调和脾胃,有助于气血的化生和乳汁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