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金晓蝉,田岳凤.艾草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医民间疗法,2018,26(9):45-46.

[2] 许珍.艾灸更青睐陈艾[J].中华养生保健,2013,7(7):63-65.

[3] 冯祯钰,安静.艾灸过敏一例[J].中国针灸,2005,25(12):899-900.

[4] 董志伟.艾灸疗法的主要作用和发展趋势[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6):2959-2961.

[5] 武娟,毛梦然,蒲锐,等.艾灸疗法与艾绒[J].新中医,2018,14(11):102-103.

[6] 武娟,万定荣,蒲锐,等.艾灸疗法原材料艾叶和艾绒的鉴别[J].中国药业,2019,28(11):1-3.

[7] 靳然,赵百孝,于密密,等.艾燃烧生成物化学评价与控制模型建立探索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1(8):1401-1406.

[8] 武娟,万定荣,赵百孝,等.艾绒的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商品分级研究[J].中国药业,2019,28(24):4-7.

[9] 欧阳湘云,陈华德.艾烟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63-664.

[10] 刘辰辰,宋玉磊,王慕然,等.艾烟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0):1227-1228.

[11] 张元,康利平,郭兰萍,等.艾叶的本草考证和应用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3):245-255.

[12] 蔡平.艾叶的药理作用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7-1139.

[13] 周英栋,费新应.艾叶的药理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75-76.

[14] 杨天寿,张宇欣,严华,等.艾叶的质量检测方法改进及桉油精含量变化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2):138-140.

[15] 崔国静,裴海娇,徐亚.艾叶与艾绒[J].传统中医药,2013,7:47-49.

[16] 洪宗国.艾与蕲艾的生药学研究与开发[J].中医药学刊,2003,21(8):1356-1357.

[17] 张元,康利平,詹志来,等.不同采收时间对艾叶挥发油及其挥发性主成分与毒性成分变化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16,18(3):410-419.

[18] 龚敏,卢金清,肖宇硕.不同产地艾叶中总黄酮及其3种主要苷元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师,2019,22(5):966-975.

[19] 窦传字,吴焕淦,洪宗国,等.不同储存年份的艾条燃烧生成自由基的ESR波谱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52-855.

[20] 郭媛,许雪梅,尹林子,等.不同灸材和艾材燃烧辐射的光谱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14):2233-2238.

[21] 蒲锐,王小婷,武娟,等.干燥方式对艾叶品质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8,27(14):1-3.

[22] 李军,赵百孝.灸材艾绒的制作工艺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4(6):423-426.

[23] 汤晓云,姜云武.灸法浅谈[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5):46-47.

[24] 崔晨华,戚其华,徐涓.灸法在急症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708-1709.

[25] 谢中练,陈友义.灸法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12,43(2):56-58.

[26] 李白,马铁明.灸疗中蕲艾道地药材的选择与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6):73-74.

[27] 李晓红.蕲艾的采集储藏及药用价值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615-616.

[28] 曹利,卢金清,叶欣.蕲艾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10):1423-1425.

[29] 刘巍,刘萍,刘薇芝,等.蕲艾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11,14(10):1531-1533.

[30] 张勰,张军,杜伟,等.蕲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SOP)[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0):75-76.

[31] 王宝立.浅谈艾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4):389-390.

[32] 孙昱,李计萍,吴静义,等.清艾条质量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2019,28(9):1044-1047.

[33] 纪康宝.如何选择好的艾条艾绒[J].中华养生保健,2012,6(12):14-16.

[34] 蒋潇,田静.三个产地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7):19-22.

[35] 李文雄.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92-93.

[36] 白玉宏,白玉盛.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9):3-5.

[37] 李芳,石广霞,袁庆东,等.影响灸法疗效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3):3-9.

[38] 和蕊,赵百孝.浅析灸感的影响因素[J].世界中医药,2019,14(8):2217-2224.

[39] 季辉,王玲玲.古今灸感探析[J].中医杂志,2014,55(11):905-907.

[40] 谢丁一.陈日新教授论灸感[J].中国针灸,2016,36(8):789-792.

[41] 阚丽娜,孙曌.灸法量学要素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8):1504-1506.

[42] 洪宗国.艾灸溯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4):47-51.

[43] 方园,范丽红,黄河,等.艾灸与针刺疗法的差异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9):1070-1076.

[44] 肖元春,方亮.灸感与灸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1):32-33.

[45] 王桂英,王耀帅,王玲玲.艾灸疗法中灸感、灸温、灸量与灸效关系[J].中医杂志,2015,56(17):1519-1521.

[46] 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9.

[47] 张梅,刘珍珍,杨佳敏,等.艾灸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5,43(1):73-77.

[48] 刘兰英,雷玉婷,王和生.浅谈对艾灸灸量的认识[J].中国针灸,2015,35(11):1140-1142.

[49] 卢静.艾灸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3):105-106.

[50] 刘迈兰,曾芳,和中浚,等.艾为最佳施灸材料探析:基于艾与其他典型灸材的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9,41(6):59-61.

[51] 唐照亮,宋小鸽,夏晓红,等.“热证可灸与贵灸”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1):29-32.

[52] 黄培冬,黄城琳,姜云武.“热证可灸”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5):263-264.

[53] 王馨悦,黄培冬,袁恺.热证可灸的研究进展及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3):74-76.

[54] 沈书泓,许金森.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J].吉林中医药,2017,37(1):85-88.

[55] 刘立公,顾杰,杨韵华.时病瘟疫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4,2(2):38-39.

[56] 刘慧荣,王照钦,李璟,等.从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探讨灸法防治2019冠状病毒病的思考[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5):626-632.

[57] 滕雨可,熊静,郭雨怡,等.艾灸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优势与价值[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3):587-589.

[58] 赖美连,于天赫,黄泳.艾灸疗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论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5):2417-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