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男科病症
1.阳痿
穴位:肾俞、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八髎。
定位:①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③气海。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④关元。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⑤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⑥八髎。俯卧,上髎穴对应第一骶后孔,次髎穴对应第二骶后孔,中髎穴对应第三骶后孔,下髎穴对应第四骶后孔。
方义:阳痿,即勃起功能障碍,指男子未到性功能衰退年龄,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坚而不久,无法完成正常性生活。《素问·痿论》记载为“宗筋弛纵”“筋痿”。痿,有痿软不用、不足、虚损的意思。中医学认为,阳痿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房劳太过等有关,可分为肝郁、肾虚、湿热、寒湿、血瘀等类型,其中艾灸最适宜肾虚型、寒湿型。
艾灸治疗阳痿,常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以温经散寒、补肾壮阳。八髎灸、督脉灸治疗虚寒型、肾虚型阳痿具有显著疗效,此外还可着重灸肾俞、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主生殖发育功能,肾俞穴和命门穴均可补肾壮阳。肾俞在腰部与肾脏相应,是肾中精气聚集之处。命门穴,居于两肾之间。《针灸穴名解》记载命门穴“为沟通督、肾两经之门户,故称之以‘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中医治疗的理论之一,艾灸肾俞、命门,从阳引阴,可温经散寒、调补肾气。肾俞穴归足太阳膀胱经,命门穴归督脉,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针灸大成》记载督脉“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督脉、足少阴、足太阳三经联系密切。经络理论中,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可治“宗筋弛纵”,足少阴肾经“主肾所生病”,可治疗“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可补肾固精,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艾灸激发三经经气可补气壮阳,柔筋壮骨。
气海、关元归任脉。气海穴在脐下,气,即元气,海,即海洋,意为元气之海。《针灸大成》记载气海穴为“男子生气之海”,具有补气养血、固本培元的作用。关元穴,别名丹田,在气海穴下1.5寸,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关,即出入之门道,唐容川认为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此穴具有培肾固本、补虚培元的作用,《扁鹊心书》云:“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著名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以脐下为气海,此先天之气海,所藏者祖气,即元气也。人身之元阳,以元气为体质,元气即以元阳为主宰……。下焦之火为先天之元阳,生于气海之元气。盖就其能撑持全身论,则为元气;就其能温暖全身论,则为元阳。”因此,灸气海、关元能大补元气、补肾固本,养血柔筋。此外,亦能发挥局部取穴的作用,治疗肠腹部疾病、妇科、男科病。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肾藏精气,为先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温灸足三里可调补脾胃促进后天气血生化,以滋养先天。中医理论中,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驰,因此温灸足三里可调补气血以濡养宗筋,治疗“筋痿”。
2.早泄
穴位:肾俞、命门。
定位:①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方义:肾主生殖发育功能,肾俞穴和命门穴均可补肾壮阳。肾俞在腰部与肾脏相应,是肾中精气聚集之处。命门穴,居于两肾之间,《针灸穴名解》记载命门穴“沟通督、肾两经之门户,故称之以‘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中医治疗的理论之一,艾灸肾俞、命门,从阳引阴,可温经散寒、调补肾气。肾俞穴归足太阳膀胱经,命门穴归督脉,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针灸大成》记载督脉“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督脉、足少阴、足太阳三经联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