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现  代

第五节 现  代

1.承淡安

承淡安(1899—1957年),江苏江阴人,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创办《针灸杂志》期刊,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其灸疗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灸法效力强于针刺。

承淡安在其反复的灸疗实践中,形成了“灸法效力强于针刺”的观点。他经过系统地思考,总结为几个方面,一是艾灸刺激的感受器范围大,感传力大;二是发泡灸破坏力大,起泡的变性蛋白与血清有补体和抗体作用,认为古云“不起泡不治”为至理;三是火伤毒素的某种刺激作用。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对某些顽固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应用瘢痕灸、发泡灸,三伏天灸治,具有卓越疗效。

2)灸有宜忌,辨证施灸。

承淡安提出所谓辨证施灸,就是在临证时,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差异,排除施灸之禁忌后,施以不同灸法种类,处以不同的艾炷大小、壮数、刺激强度,从而起到最佳疗效而避免不良反应。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讲义·灸科学讲义》中,对灸术之应用条分缕析,如对于小儿与体质虚弱者,施灸之艾炷如雀粪,大人则如米粒;男子施灸壮数稍多于女子;肥人壮炷较瘦者为多。另外还针对病症之不同、职业之不同、营养状况及感受的敏感性与迟钝性、施灸经验之有无确定艾灸壮炷的多寡,可谓详尽矣。充分体现了承淡安灸法学的辨证观。

2.陆瘦燕

陆瘦燕(1909—1969年),名昌,江苏昆山人,现代针灸学家。著有《金针实验录》《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况》《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谱》《燕沪医话》等书,并撰写《针灸正宗》部分内容。其一生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达23部,惠及后世。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灸法理论。

(1)施灸原料:艾。陆瘦燕认为用艾作为施灸的原料具有两大优点:第一,艾绒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使人有舒快的感觉;第二,艾叶性温,气味芳香,此种香窜性物质,能渗透人体皮层,深至肌肉,起温中逐冷、开郁通经的作用,在外科方面,能消散痈疽。

(2)灸炷的大小:有关灸炷大小的选择,必须根据病人体质和施灸部位而定,若病人是少壮男性,灸炷可大些;妇孺老人,灸炷当减小;肥人肉厚,炷可稍大;瘦人皮薄,炷宜酌减。以部位论,头面四肢皮薄多骨,胸肠心肺重要之处,灸炷均不宜过大;腰腹皮厚肉深,灸炷不妨稍大。此外在临床上,不同疾病和灸炷大小也有关系,若治风寒湿痹,欲其起通经络、逐寒湿的作用,灸炷可以小些,但若用在振阳扶危,如痃癖瘕疝等而欲其起温散作用者,艾炷需要大些。

(3)艾灸的壮数:陆瘦燕认为,灸壮的多少必须与艾炷的大小相结合。凡宜大炷施灸的部位和疾病,壮数也可增加。有时对于应该施大炷灸的疾病,而患者体弱不能忍受,或妇人畏痛不愿受灸时,则可采取小炷多壮的治法。

(4)灸禁:陆瘦燕认为,一般在头面眼睛、心脏血管、重要脏器所在处需绝对禁灸,其他四肢筋骨浅表处、生殖器、乳头、四肢末梢知觉敏感的部位,也应注意避免,至于伏兔、阴市等肌肉丰满的穴位,若不以大艾炷灸成严重的瘢痕,谅亦不妨,需在临床上视不同对象和病情权变。

2)伏灸经验。

伏灸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很少,唯汪机于《针灸问对》中引朱丹溪之言称“覆月阳气昼浮于表,令医灼艾,多在夏月,宁不犯火逆之戒乎”。可见伏灸在金元时期即已广泛流行,相沿至今,已深入人心。基于《黄帝内经》“天温日明,人血淖泽而卫气深,气易行,血易浮”的原则指示,结合《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养生之道的认识,陆瘦燕认为,伏针、伏灸仅宜于产后风湿以及风寒湿壅滞经络而产生的瘫、痪、痿、痹等疾病,对于阴虚阳亢或气火有余的病人,伏针是没有必要的,且伏灸更有犯火逆之戒,必须加以注意。陆瘦燕还认为伏灸必须严格辨证,汪机说:“今人见有痰而嗽,无痰而咳,一概于三伏中灸之。而咳与嗽,本因火乘其金,兹后加以艾火燔灼,金宁不伤乎。况三伏者,火旺金衰,故谓之伏,平时且不可灸,而况三伏乎。”所以若属灸法所忌的病,最好不要在伏令中施灸,以免造成火逆之忌。根据临床体会,伏灸最适宜灸治哮喘(寒哮)、阳虚痨、疝气等病症。

3.司徒铃

司徒铃(1914-1993年),岭南针灸专家,广东省名老中医。司徒铃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50多年,著有《电光针灸经穴模型》《经络在临床应用规律上的初步研究》等书。司徒铃教授经验中的特色之一是善用艾灸,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善师古法,融会贯通。

司徒铃在临床上善师古法而不泥于古法,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四花”灸法出于《外台秘要》,崔知梯用以治疗精血亏损之骨蒸劳热,取穴用绳量定,方法繁复。后《针灸聚英》定位膈俞、胆俞,左右共四穴,同时用艾炷灸时,犹如四朵火花,故此得名。司徒铃宗其法而变通其用。

2)辨证施灸术,巧用特定穴。

司徒铃认为灸治与针治一样,同样要重视辨证施治。“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乃临床辨证施治准则。临床必须仔细观察,仔细推敲,分清寒热虚实而治之,自能应手随心获奇效。特定穴又是临床施用补泻手法之有效穴位。至于《灵枢·背俞》所说的“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这种艾灸,用吹火与不吹火的方法来区别补泻,司徒铃认为不必拘泥于此。他推崇《外台秘要》的“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壮者多灸”的方法。强调凡是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3)补针药不足,艾灸洽急症。

《医学入门》云:“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司徒铃在用艾灸治疗急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指出临床上凡遇阳气衰弱,沉寒痛冷,各类厥证,单纯使用针法往往获效甚微,需采用灸法或针灸并用才能担此重任。

4)根治顽疾,持之以恒。

司徒铃灵活运用各种传统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而选用之。治疗吐泻厥证用隔盐灸神厥;治疗气喘用瘢痕灸肺俞、大椎。直接灸百会治脱肛;直接灸隐白治崩漏。凡此种种,司徒铃在20世纪50年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顽痰宿疾如哮喘证,用针或灸往往治愈后容易复发,不能根治。司徒铃遵循《针灸资生经》“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瘦,若不发,其病不愈”的方法,主张用化脓灸治疗气喘证。

4.周楣声

周楣声(1917-2007年),主任医师,教授,安徽天长市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是一位针灸临床专家和教育家。周老临证70年,继承并发扬了家传梅花派针法,补全并出版了家传针法专著《金针梅花诗钞》,其针法思想和经验主要体现在其针法专著《针铎》《针灸穴名释义》《针灸经典处方别裁》等。其擅长灸法,被誉为“灸法泰斗”,在灸具、灸法、灸感、灸法治疗热证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灸法成就体现在其著作《灸绳》中,观点新颖,师心独见,周楣声特色灸法“吹灸疗法”“点灸笔灸法”“灸架灸”收录在梅花针灸学派“梅花二十四灸”之中。其灸法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首倡“热证贵灸”,撰写《热证贵灸赋》。

打破了热证忌灸、禁忌的错误观念。周楣声在其著作《灸绳》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以及运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性,其中包含大量验案,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周楣声指出,灸法治疗的特点主要是“对症治疗”,此“热证”是指全身发热症状和疔疖疮疡等所致局部红肿热痛症状,“热证用灸的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发热病例中用灸退热的3种临床表现:一是当时退热,但必须连续施灸方可巩固;二是灸时或灸后不久,热度反而上升;三是热证宜灸,并非说对任何类型的高热均为唯一的治疗手段。

2)灸感三相。

总结灸法感传规律,提出灸感三相,认为艾灸感传和灸效与“艾、穴、灼、久”密切相关。所谓灸感三相是指人体采用特定的灸疗方式和治疗量,在不同治疗时间所发生的3个不同的反应过程,每一个过程称为一个时相,每个时相的治疗作用称为“期”,而灸感三相包括定向传导期、作用发挥期和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定向传导期是指通过改良灸具和连续施灸使其治疗作用大大提高,灸感则离开灸处往患处移行;第二阶段即作用发挥期,是指灸感到达患处后,患处即出现凉热、盘旋、蚁行感及压重感,当作用发挥后或达顶峰时,患者自觉不适症状减轻;第三阶段即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感传过程第三相有两种差别:一种是下降中止期,作用发挥到顶点感应下降;另一种是循经再传期,感传到达患处后可出现往返再传、全身再传等表现。

3)提出灸针学和振兴灸法。

周楣声有感于针道兴,灸道衰,大家只知有针而不知有灸,故多次提出“灸针学”与“灸针疗法”,但并不意味针不重要,而是将“重针轻灸”的偏向进行补救和矫正,重在互相补充,进而提出“振兴灸法”。周楣声正视灸法衰落的原因,认为灸法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振兴灸法五要点,包括坚持以中医学说为核心、掌握传统灸法的基本特点、以腧穴为根本、关键是革新灸疗器具及不能过分强调现行灸效的临床指标等。

4)重视灸具创新。

重视灸具创新在灸法发展中的作用,对灸具灸法进行了十余项改革与创新。例如,使用点灸笔灸法,其工具由药笔和药纸两部分组成,是周楣声在古代内府雷火针、观音救苦针、阴证败毒针以及阳燧锭等法基础上,选用舒筋通络、活血行瘀、祛风解毒、镇痛消炎等中药与浸膏等制成,因此点灸笔既是灸材,又是施灸工具。再如,周楣声先后发明了艾电联合喷灸仪、艾条吹灸仪等,用于吹灸疗法。

5.于书庄

于书庄(1924—2009年),生于河北安次县,先后跟随御医冯济卿及京城名医张文祥学习,为北京地区宫廷医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在京进入医院后积极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为针灸传承事业树立了不朽功绩,可谓一代燕京针灸名家。其艾灸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临证需先“五明”。

于书庄认为,医者欲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临证必须做到“五明”,即一明诊断,二明辨证,三明病经,四明治在何经、取用何穴,五明施用何术、使用何法。

2)诸种针术兼而用之。

于书庄认为艾灸法、火法为针刺法的左翼,刺血法为其右翼。因针刺法在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具有补虚泻实、清热温寒、升清降浊、祛瘀行血、通经活络的作用,故为治病的主体。但其温寒助阳作用弱于艾灸、火针,泄热降火作用弱于三棱针,临床上应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及不同的阶段,可一法单用、两法合用或三法并用,不可偏废。

6.贺普仁

贺普仁(1926—2015年),字师牛,号空水,河北涞水人,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著作有《针法针具》《灸具灸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等。其勤求古训,广集针灸典籍以承内、难之精髓,师古而不拟古,以其独树一帜的辨证理念创立了独特的病机学说,提出了“针灸三通法”的治疗体系,形成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的核心学说。其灸法学术思想包括以下方面。

1)法用三通,针刺、艾灸、药法和合而施。

贺普仁认为在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气滞是不可逾越的病机,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故称“病多气滞”。而“三通法”的关键在于“通”和“调”,“通”是方法,“调”是目的。“微通法”,渐调为主;“强通法”,速调为主;“温通法”,扶调为主,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对症选用,称为“法用三通”。其中,火针、艾灸疗法及太乙神针疗法统称为“温通法”,其关键在于“温”,优势与特色在于该疗法的“温热”刺激。其温通法虽以火针为代表,但也同样重视艾灸的使用,强调针刺、艾灸、药法和合而施。“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2)重灸气海,引火归原。

贺普仁教授温灸气海穴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属本虚标实者选用温灸气海之法。选取气海穴施以温灸主要是利用气海穴的穴性及归经,并通过灸法的“引热下行”之功起效。总体来讲,温灸气海穴是通过“引火归原” 法达到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这也正是贺普仁采用本法的着眼点。

7.谢锡亮

谢锡亮(1926—2018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山西省侯马市人,是我国著名灸法大家。发表论文90余篇。著有《针术要领》《灸法》《特定穴的意义及临床应用》《针灸基本功》等书,主编《承淡安针灸文选续辑》《三十年代针灸杂志文选》《评议中医中药及处方之弊端》《药性赋注解》《灸法医案》等著作。其灸法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重视治神,以人为本。

谢锡亮认为,医乃仁术,医天下人之疾苦是医者的天职,万不可贪婪财物而败德。《灵枢·官能》:“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其次是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灸法虽无多大痛苦,但用火在人肉体上点燃,不免有恐惧心理。所以耐心讲清道理,让人相信灸法,乐意接受灸法,双方配合好,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2)倡导重灸,适应证广。

灸法治病广泛,不论男女老幼,各科都有适应证。即使无明显病症,也可以养生保健,举凡身体虚弱,风、寒、湿之慢性病,无不适应;对急性病也可选择应用;尤其对难治性疾病及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失调或缺陷,中西药难以取效的疾病最为适宜。如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尿毒症)、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门淋巴结核、慢性结肠炎、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各种肿瘤、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症、艾滋病、反复感冒、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近些年又提倡对恶性肿瘤使用灸法,不论早期或中晚期,或用中药治疗,或用外科手术,或放化疗前后间歇期都可以加入灸法,对患者无害,对其他各种疗法也无妨碍,至少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尤其对手术后恢复期,减轻解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均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他还主张保健使用“三里灸”,曾著有《长寿与三里灸》一文,推崇三里保健灸法,认为灸法对人体血液成分及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特别是化脓灸,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有调整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和其他分泌腺亦有良好影响,因此主张选择适应证,大力推广灸法。

3)取穴要准,操作轻巧。

谢锡亮特别擅长直接灸法,并多年来对灸法不遗余力,一贯主张选穴宜准不宜繁。取穴要先讲姿势,或坐位,或卧位,必须自然放松,充分暴露穴位,要有依靠,稳妥舒适,能够持久,然后点穴施灸。取穴宜精简,以治病主穴为主,配穴少用。如胃病取胃俞、中脘为主穴,配足三里穴,仅此5个点。一般以3~7个点为宜。每穴灸5~9个艾炷,每次总数以30~60个为宜,操作时间不过10分钟。

直接灸不能用粗艾绒、新艾绒,它含挥发油多,不易点燃,不易灭,烧的时间长,痛苦较大。用极细之艾绒、陈艾绒,颜色土黄,绵软,无杂质,无油性,易燃易灭,知痛时已灭了,无甚痛苦,易被患者接受。

直接灸法古称化脓灸,现在改进之后多不化脓,长期灸叫作重直接灸,临时灸几次称为轻直接灸。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灼痛,所以要讲究操作技巧。安排好体位,点准穴位之后,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用细线香点燃尖端使之均匀向下燃烧。初灸阶段燃至一半知热即捏起或压灭,术者要用自己的拇、示二指迅速大胆操作,这样患者才能立即止疼;再灸燃至大半知大热时,捏起或压灭;重复灸燃烧将尽时捏起或压灭,次数一多就无甚痛苦了,耐心灸下去待结痂之后就不怕痛了。时间久了有的会出现感传,还会感觉舒服,就像一种温热享受。

4)重视细节与护理。

(1)注意室温的调节:在避免风吹患者的情况下,施灸时可以开窗调换空气,应特别注意室内外的温差,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患者舒适。

(2)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严格。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只要将艾绒晒干,用时生姜洗净即可。

(3)晕灸的防治:晕灸者不多见,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艾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一般无大的危险。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

(4)施灸与保养:灸后要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以助疗效。

(5)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以此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如果不讲次序,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循序不乱,不会遗忘,而以免患者反复改变姿势,费事、费时。

(6)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7)施灸的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要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间隔时间,如出现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药用生地、麦冬、玄参、肉苁蓉各15克,水煎服。

(8)关于灸后洗澡问题:凡非化脓灸(轻直接灸),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则应避开疮面,当心不要洗脱灸痂,勿多浸泡。或用创可贴盖上再洗,或用消炎膏抹上一层保护灸面等方法。总之,可以洗澡。

(9)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其壮数先少后多,其艾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8.田从豁

田从豁(1930—),河北省滦南县人,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针灸百病经验》(西文版)、《古代针灸医案释按》等9本专著,其中中文7本,英文2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其灸疗学术思想主要总结为以下方面。

1)以辨证为基础。

田从豁临床重视辨证,认为腧穴的调节作用虽可能与局部作用、神经调节有关,但最重要的仍然是要辨证选穴。艾灸大椎治病广泛,既可祛除寒邪,又可散除邪热,还可开宣肺气,调畅气机。其作用机制大致概括为:①解表通阳,肃肺调气,开宣上焦之气,清上焦邪热。②“火郁发之”,即宣通郁热,发散热邪。③补虚而扶正祛邪,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临床应用时必须以辨证施治为前提,相应地配以有关穴位,以达最佳效果。如风寒加风池;风热、里热加外关;虚热加肾俞;咳嗽加肺俞、风门等。施灸方法的选择亦很重要,如隔姜灸发散风寒;隔蒜灸开窍理气;隔附子灸可补肾壮阳等。田从豁施灸大椎治疗多种疾病的经验丰富,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2)针与灸不可偏废,重视灸法的作用。

田从豁在从事中医临床治疗的50余年中,通过学习和自身的体会,认识到灸法非常重要,能够补充针药治疗的不足。灸法作为一种传统疗法,田从豁认为有以下4种特点:①灸法应用范围广,可治疗多种病症。灸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针药结合治疗多种疾病。②灸法的特殊功效可以弥补针药的不足。如《灵枢·官能篇》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③灸法副作用少,老幼皆宜。灸法基本上是没有副作用的,除了病情需要,施行瘢痕灸、发泡灸有一定痛苦外,其他灸法都很容易被患者接受,特别对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灸法较其他疗法更为优越。④灸法是艾灸与穴位、药物结合。在艾火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的着肤灸、悬起灸、实按灸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隔物灸和敷灸把穴位作用与药物化学刺激结合起来。因此,田从豁认为灸法研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9.王华

王华(1955—),湖北赤壁人,汉族,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选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 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名师,创立“双固一通”针灸法。

1)学术思想。

针灸治病以正气为本,固护先天和后天是其基础和关键;通过“治”来达到“防”的目的,“治”是积极的、主动的“防”。“防”的意义有三:一是预防疾病,二是疗疾防变,三是调节功能。“固护正气、以治为防”。基于这种认识,王华教授提出“双固一通”针灸法,“双固一通”针灸法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能固护机体先后天之精气,扶正以助祛邪;另一方面可通泻病邪,疏通经络,使邪去则正安。二者相辅相成,疗疾防变,防微杜渐。从整体上把握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可以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到有效可行的指导作用。“双固一通”针灸法以中医发病学和防治学理论为基础,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注重调动机体整体的潜在能力,以治为防,防治结合。

2)取穴原则。

(1)“双固一通”法之义:双固,即固护人体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一通,即疏通经脉,通泻病邪。“双固一通”法,即以中医针灸学理论为指导,借助针灸或中药作用于人体强壮要穴和阿是穴或一定穴位,达到以外治内、固本祛邪目的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

(2)穴位筛选:“双固”用穴为强壮要穴,选用具有固护先天(元气)的关元(或肾俞)和固护后天(胃气)的足三里(或三阴交)为主穴,固定使用;“一通”用穴为阿是穴或随证取穴,可直驱病邪,灵活选用。基本处方:关元、足三里(或肾俞、三阴交)、阿是穴。

(3)操作方法:“双固”用穴,针加灸30分钟;“一通”用穴,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

(4)临床应用:以中老年患者为主要治疗对象;凡可用针灸、药贴等外治法治疗的疾病,均可用本法治疗;凡用本法治疗者,均固定选用关元、足三里(或肾俞、三阴交),以稳固人身之根基,并配以局部选穴,获取通经祛邪之效,以清除体内之病患。针灸(药)并用、穴点结合、以外治内、固本祛邪是“双固一通”针灸法的治疗特点。

10.陈日新

陈日新(1956—),江西赣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出版《热敏灸实用读本》等热敏灸专著3部,其灸疗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辨敏取穴”。

陈日新针对灸疗临床中腧穴如何准确定位的关键环节,继承《黄帝内经》穴法,回归腧穴本源、重视腧穴状态,形成了独特的“辨敏取穴”施灸学术思想。所谓“辨敏取穴”施灸,即临床施灸时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务必择优选取灸疗特异性腧穴——热敏腧穴为施灸部位,以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与经气传导,促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灸疗疗效。

2)艾灸得气。

有关“艾灸得气”是指采用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相关腧穴时,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酸、胀、压、重、痛、麻、冷等)六种特殊灸感现象,这种现象与针刺得气的现象类似,陈日新称这种现象为热敏灸感现象,亦称腧穴热敏现象,并认为这就是艾灸得气现象。为了达到“艾灸得气”,陈日新强调腧穴定位准确是针刺、艾灸得气的基础,也是针灸产生独特疗效的重要前提;重视腧穴状态,选择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刺激,是实现艾灸得气的关键环节;重视医患治神是艾灸得气的必要条件。

3)悬灸。

悬灸剂量由悬灸强度、面积与时间三个因素组成。由于在悬灸过程中,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因此悬灸剂量主要由施灸时间所决定。传统悬灸的每穴治疗时间规定在10~15分钟或以皮肤潮红为度,均不能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的个体化充足灸量需要。鉴于灸量定量的诸多不足,陈日新结合20余年的热敏灸研究,提出了个体化的、操控性佳的灸量定量标准——“消敏定量”。所谓“敏”是指艾灸时腧穴部位出现“透、扩、传”等热敏灸感反应,而“消敏定量”正是根据腧穴热敏反应的出现与消失指标来确定最佳的施灸剂量,这是患者自身疾病治疗所需的最适宜的个体化充足灸量。

4)“无虚不作敏”。

针对过敏性疾病,陈日新提出“无虚不作敏”的学术观点,为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内源性抗过敏新途径。包括“敏多因虚”(病机)、“虚不远温”(治法)、“温不离灸”(施术)、“灸不离敏、以敏治敏”(择穴)。陈日新认为尽管过敏性疾病有虚有实,但其发病关键主要在于机体正虚。虽然有外邪侵袭人体或伏邪内引,但是虚者易敏,不虚者不易敏。治疗方面,陈日新源于经典,基于临床,提出了“虚不远温”的治疗大法,即过敏性疾病常常通过温宣、温散、温通、温补、温化等方法起到宣肺息敏、散寒解表、化痰祛瘀、补虚扶正的作用,可减轻过敏症状、缓解病情、减少复发或促使疾病向愈。陈日新多年从事艾灸效应研究,发现采用温法治疗过敏性疾病以艾灸为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