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科病症

第二节 外科病症

1.颈椎病

穴位:风池、天柱、大椎、大杼、后溪。

定位:①风池。在项后,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②天柱。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或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③大椎。在项部,人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④大杼。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⑤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指掌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处。

方义: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常表现为颈项部或连及肩背部强硬、疼痛,摇转、俯仰不利,或伴有头晕、头沉、手指麻木等症状。其病因大多为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或阳气运行受阻,清阳不能上通颈项头部,气血不荣则痛。

风池穴,归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而阳跷脉亦循外踝上入风池。《针灸穴名解》记载风池穴“为风邪入脑之冲”“为风之所汇”“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针灸甲乙经》记载:“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咽喉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经络理论中,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溢蓄气血,阳跷脉交通一身阳气,与阴跷脉共司肢体肌肉运动,因此艾灸风池穴可以通调筋骨气血,疏通经脉,常常用于治疗颈项疾病。天柱穴,归足太阳膀胱经,第4、5、6颈椎合称天柱骨,人体以头为天,颈椎则犹如擎天之柱,天柱穴位于颈椎大筋两旁,故名天柱。《针灸大成》记载天柱穴“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旋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顶如拔,项强不可回顾”。因此可知,天柱穴是治疗头项强痛的要穴,艾灸天柱穴具有益气壮阳、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作用。大杼穴,归足太阳膀胱经,《针灸大成》记载大杼“为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在经络理论中,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因此大杼穴可通调太阳、少阳之经气以疏利筋骨、通经活血。大杼穴是八会穴中的“骨会”,一切与骨有关的疾病皆可取之,如膝痛不可屈伸,亦能大杼穴治疗。《针灸甲乙经》记载:“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瘛瘲,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因此可知,大杼穴是治疗筋骨疾病、舒筋活络的要穴,灸大杼穴可以温经散寒、舒筋缓急、补阳壮骨。大椎穴,归督脉,是手足三阳经、督脉的交会穴,《针灸穴名解》记载本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经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大椎穴不仅仅可用于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颈项不适,还可通调周身诸阳经之经气,治疗各类型颈椎病。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在经络理论中,“输主体重节痛”,后溪亦是八脉交会穴,通督脉,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因此可疏通太阳与督脉之经气,治疗脊柱筋骨疾病。太阳经、少阳经、督脉均循行经过人体颈项部。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一身阳气,督脉“别走太阳”,与太阳经有多处交通,太阳经与督脉可共调脊柱筋骨活动。《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可导致气血凝滞或清阳不升,艾灸天柱、大椎、大杼、后溪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补阳壮骨、柔筋缓急等作用,可有效缓解颈项僵痛不适感或治愈颈椎病。

2.腰痛

穴位: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俞、阿是穴(局部痛点)。

定位:①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②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③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④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方义:清代医家江涵暾《奉时旨要》记载:“腰痛有五症:一曰阳虚不足,少阴肾衰;二曰风痹寒湿;三曰劳役伤肾;四曰跌坠损伤;五曰寝卧湿地。”腰痛原因颇多,最常见即肾虚、风寒湿邪侵袭、劳役、外伤几类,治宜补肾壮阳、祛风散寒除湿、舒筋缓急、通经止痛。

上述穴位(阿是穴不固定位置)均在腰部,可发挥腧穴的局部疏通作用,通经止痛。其中肾俞穴、大肠俞穴均归足太阳膀胱经,命门穴、腰阳关穴均归督脉。肾俞穴在腰部与腰腹部肾脏相对应,是肾脏精气输注聚集之处。命门穴,居于两肾之间,《针灸穴名解》记载“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其横通足少阴之经,又以本穴为沟通督、肾两经之门户,故称之以‘门’”。中医学认为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肾精不足等均可导致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等症状,故灸肾俞、命门可温补肾阳,壮筋骨。腰阳关是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的隘道,故名“阳关”。《玉龙歌》:“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针灸穴名解》记载“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经背部诸俞,以通脏腑”,由此可知,艾灸大肠俞与腰阳关可温补内脏之阳气,通利脏腑之气机,补肾壮阳。《针灸大成》记载大肠俞“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腰阳关主“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督脉由命门穴通足少阴肾经,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督脉“贯脊属肾……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与足少阴、足太阳经亦联系密切,由此可知上述四穴可通过经络相互沟通联系。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覆盖腰部正中及两旁,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因此常用于治疗各类腰痛。在经络理论中,《灵枢》记载足太阳膀胱经“是动则……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趾不用”。《素问》记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脊背痛均为二经主治病候,故可治之。因此艾灸上述四穴亦可通过激发督脉、膀胱经经气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阿是穴,是疼痛反应点的统称,是疾病的反映点。腰痛阿是穴,大多出现在腰部,刺激局部阿是穴,可直接疏通经络瘀堵,激发气血运行,通经活络。艾灸阿是穴,可发挥温经散寒,行气化瘀止痛的作用。

3.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贞、曲垣、臑俞、阳陵泉。

定位:①肩髃。肩峰前下方,三角肌的上部,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②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上臂外展平举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③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处。④曲垣。肩胛冈上窝内侧端,约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⑤臑俞。上臂内收,腋后纹头直上,当肩胛冈下缘凹陷中。⑥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方义: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即“五十肩”“冻结肩”,以局部广泛疼痛、活动受限、夜间加重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肩周炎辨证多为风寒湿痹阻,经脉不利,或伴有气血虚弱、气滞血瘀,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因此治疗应扶正祛邪,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艾灸以其纯阳之性,既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又能扶阳补虚,常用于各类痹证,如肩周炎。

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均位于肩部周围,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可直接通过此三穴疏通局部经气,行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痹止痛。著名针法“靳三针” 取穴亦以肩髃穴为中心,前后2寸各取一处,用于治疗肩周炎,疗效可靠。肩髃穴,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脉交会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通调全身气血,阳跷脉主司人体运动,故可治疗肩关节活动不利。《针灸大成》记载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臂无力”,如“唐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肩髎穴,归手少阳三焦经。《针灸大成》记载“主臂痛,肩重不能举”。《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肩贞穴,归手太阳小肠经。《外台秘要》记载:“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臑后陷者中,灸三壮。主寒热,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手臂小不举。”此三穴归属不同经脉,可共同疏通肩周气血。曲垣穴与臑俞穴均归手太阳小肠经。曲垣穴在肩胛岗上窝凹曲处。《针灸穴名解》云:“肩下各穴,列如星象;环绕如垣,故名‘曲垣’,主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外台秘要》记载:“曲垣穴按之痛应手,灸十壮,主肩痛周痹。”臑俞穴为手太阳、阳维脉、阳跷脉交会穴。《标幽赋》云:“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故可治疗肩部疾病。《针灸穴名解》记载:“在肩胛突下缘,其处肉下有隙,可由胛突下通透而过,故名之以‘臑’,‘俞’为腧之简,即通透内外之俞穴也。”因此艾灸臑俞穴可使温热刺激通透筋骨内外,以加强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胆腑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故可用于一切筋病。而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肩背部,且“主骨所生病”,故可治疗肩周炎。《灵枢》所云“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亦可表明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意义。

4.类风湿关节炎

穴位:风府、风池、阿是穴、肾俞、足三里。

定位:①风府。在项部,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②风池。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③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④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方义:本病初期多因风、寒、湿诸邪痹阻经络,以致气血阻滞、运行不畅而发疼痛。邪积日久不去,经络不通,气血不行,郁滞于内则伤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所伤致使筋骨失养而发为骨节顽痛、僵直畸形。风府穴为督脉腧穴,有疏通督脉经气之效。督脉为手足三阳七脉之会,主人体一身之阳,阳主动,取风府穴有疏散风寒、通利关节、活血止痛之功;风池善调足少阳经脉之气,具有疏风活络、活血通经、调和气血之用。两穴二阳相助,主宰祛除全身风寒湿浊,以阳主气、主动之效能通达气血、宣痹和营、改善顽痹,共济温通经脉、疏风散寒、活血祛痰之效。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寒痹和湿痹可加灸法,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肾俞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之着痹,取足三里健脾祛湿。肘部肿痛加曲池、肘髎、手三里;手腕肿痛加外关、阳谷、阳池、阳溪;五指肿痛加外关、后溪、八邪;膝关节痛加血海、梁丘、犊鼻、膝眼;踝部肿痛加解溪、丘墟、悬钟、昆仑;足趾疼痛加足临泣、八风。

研究证实: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以及海马、下丘脑的GR表达具有良性调控作用;能明显调控RA滑膜细胞功能,抑制滑膜细胞分泌IL-1、TNF-a、PDGF、EGF、FGF、ICAM-1等炎症相关因子;明显抑制滑膜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滑膜细胞原癌基因C-fos、c-myc、m RNA表达;对滑膜细胞MAPKS和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艾灸阿是穴可明显清除炎症局部组织中5-HT、HA、PGE2,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水肿、疼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