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内科病症
1.高血压
穴位: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太溪。
定位:①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②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③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横纹中点凹陷处。④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⑤太冲。位于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⑥太溪。在足踝区,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方义:高血压在中医属于“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临床多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发病主要由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导致肝肾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的病机是肝肾不足、肝阳上亢。眩晕在头目,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该症多由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等因素所致,上盛下虚,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百会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并与肝经相通,灸之可平降肝火,故取太冲、肝俞、风池平肝潜阳。风池可疏调头部气机,平肝潜阳;太冲为肝经腧穴、原穴,乃足厥阴经之脉气所注,属输土穴,具有疏肝理气,镇肝熄风之效。取太溪为肾经的腧穴、原穴,乃足少阴经之脉气所注,属输土穴,具有滋阴补肾之功,两穴相助,共求滋阴平肝降火之力。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清泻阳明,理气降压,配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两穴均属合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泻阳明则清泻阳经热邪。百会穴为人体诸阳之会,温灸此穴可调整阴阳,气血阴阳平衡,血压趋于正常。百会、风池有息风之能,两穴阴阳相助,开通气血。《胜玉歌》说“头痛晕眩百会好。”《通玄指要赋》讲:“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诸穴相配,共济滋阴清热、平肝熄风之功效。
2.糖尿病
穴位:脾俞、胰俞(胃脘下俞)、中脘、肾俞、天枢、腕骨、气海、三阴交。
定位:①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胰俞。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③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④肾俞。在背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⑤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⑥腕骨。手掌尺侧,在第5掌骨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处。⑦气海。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⑧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方义: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又称消瘁。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黄帝内经》:“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水谷之海。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液,足阳明胃经主血,“二阳结”乃胃与大肠气血津液郁遏内结,结而蕴热,成为消证。本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因患者尿液甘甜,故称糖尿病。其发病原因多为五志过极,或多食肥甘,或恣情纵欲,致使肺、脾、肾三脏阴虚燥热,热灼津液而发为消渴。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升清之功能,可以调和脾脏功能。胰俞(胃脘下俞),乃经外奇穴,为治疗消渴病的专用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可以和胃健脾,通调腑气。天枢为胃经俞穴,又为大肠之募穴,有调理升降、泄胃通肠之功。腕骨为小肠经之原穴,原穴乃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艾灸原穴可以扶正祛邪,腕骨乃治疗消渴之传统穴。据近代临床经验,胰俞有调节胰腺功能的作用,为经验穴。脾俞、胰俞、肾俞三穴合用,共泻肺胃肾三脏之燥热,同时,肾俞与太溪滋补肾阴。《针灸甲乙经》有云:“消瘅,善喘……太溪主之。”故另加太溪一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艾灸可健脾养阴,兼调肝肾,与脾俞结合,以养阴益气,健脾升清为主。
3.感冒
穴位:大椎、肺俞、风池、列缺(风寒加风门,风热加曲池,暑湿加阴陵泉)。
定位:①大椎。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②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③风池。在颈后区,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④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⑤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⑥曲池。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⑦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方义:感冒多由肺气不宣,卫外失调导致的卫外证候多见。大椎穴为督脉腧穴,是手足三阳经七脉之会,善于疏解督脉之风寒。具有散寒镇惊、解表清热之功。督脉主一身阳气,灸大椎可以通阳散寒。《伤寒杂病论》指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肺俞为膀胱经腧穴,肺的背俞穴,善有疏调足太阳经之脉气运行,具有调肺气、清虚热、和营血之功。风池为胆经腧穴,又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能疏通足少阳经之脉气运行,沟通三焦、胆经与阳维脉之间的脉气交流。具有开窍醒神,疏风活络之效。《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说:“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列缺为肺经腧穴、络穴,有宣解手太阴经脉气之外邪,同时可沟通肺与大肠之脉络,通于任脉,为肺经脉气所集之处。具有清肺、大肠之热,宣肺平喘止咳之效。以上四主穴,共济宣肺解表之效。《玉龙歌》说:“咳嗽寒痰列缺强。”风门为膀胱经腧穴,又为督脉、足太阳交会穴,可疏解足太阳经脉气之风寒。太阳主表,风门穴为风寒入侵之门户,具有宣肺解表,清热疏风之效。《席弘赋》有云:“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热寒”,灸之可疏散风邪,清理头目。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玉龙歌》曾记载:“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肺俞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同时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胜玉歌》记载:“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风门、肺俞二穴合用滋养肺阴,治疗肺部疾病。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灸大椎可通阳散寒,诸穴合用,共愈疾病。
4.失眠
穴位:百会、涌泉、神门、三阴交、足三里。
定位:①百会。头顶正中线与双耳耳尖连线的交汇处。②涌泉。在足底,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③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④三阴交。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⑤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方义:中医学认为,失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役过度、久病体虚等导致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阴不涵阳,此病虚多实少,治以补虚泻实,平调阴阳。
百会穴,属督脉,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可通调全身气血,灸之可调气安神、清利头目。《针灸大成》记载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与头脑、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具有醒神开窍、益气升阳、补脑安神的作用。《针灸大成》云:“思虑过多,无心力,忘前失后,灸百会。”体现了百会穴健脑安神的作用。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张隐菴云:“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 高式国云:“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之静,由阳经至于阴经,而作涌泉之动……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本穴多治头、胸之病。用以引热下行也。”灸涌泉穴可引热下行,使心火下行以温肾水,肾水蒸腾得以上济心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神门穴,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灵枢》云:“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阴之阴”指五脏,原穴乃脏腑精气经过与留止的部位。心藏神,统调魂魄意志,《道藏》云:“玉房之中神门户。”表明神门穴对于心、心经的重要意义,神门具有解郁安神、宁心定志的作用。失眠病位在心,神门穴为心经之输穴,可治心之病,亦为心经之原穴,更能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三阴交,归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经之经气,为补血之要穴。中医学认为,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精血同源,因此温灸三阴交可温煦阴经之气血,平调阴阳,补血养心。《针灸甲乙经》云:“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是补益气血的要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温灸足三里可健运脾胃、促进气血生化,以养心安神,尤其对于心脾两虚之失眠效果更好。胃不和则卧不安,对于脾胃不适所致失眠亦能治之。此外,《诸病源候论》记载:“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伤寒悬解》云:“太阴主营,阳明主卫,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原也。”营卫者精气也,艾灸足三里配合三阴交,可促进脾胃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补阴益阳,调和营卫出入,阴平阳秘,则入睡。
5.胃痛
穴位: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胃俞、三阴交。
定位:①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②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③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④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⑤胃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⑥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
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灵枢》中写道:“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针灸聚英》又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蛊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杂病穴法歌》曰:“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任脉腧穴,可疏导胃与脾经的脉气,是调理脾胃功能的最佳选择,是八会穴之腑会,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灸甲乙经》:“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乃足阳明经之脉气所入,属合土穴,是四总穴之首,具有调理脾胃、疏通气血、理气消胀之效。现代研究发现,足三里穴位调节胃肠功能疗效确切,灸足三里可和胃益气、建中化湿,有助于预防胃肠病症或减轻胃痛、呕吐、腹泻、便秘、虚劳诸症等。《针灸资生经》:“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胃俞、肾俞主胃中寒胀,食多身瘦。”治胃必通肠,故取大肠之募穴天枢。脾病则肝木必乘,艾灸脾俞用以扶其脾,取中脘以和其胃。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具有健脾利湿、益气和营之效,是脾的背俞穴。胃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具有和胃化滞、补虚扶中之功,是胃的背俞穴。两穴相配,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升降协调,脾健胃和。《针灸大成》:“食多身瘦,脾俞、胃俞。”中脘为任脉腧穴,是足阳明胃经募穴,是八会穴之“腑会”,中脘与足三里配合,是调理脾胃消化功能的首选,具有健脾消积、理气和胃之能;中脘位居中焦,足三里作用在脾胃,局部与远端穴位相配,共济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效。三阴交穴属于太阴脾经,与天枢相配合,两穴配伍用为表里配穴法,能加强健脾和胃的作用。
6.便秘
穴位:脾俞、胃俞、天枢、大肠俞、关元、气海、足三里。
定位:①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③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④大肠俞。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⑤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⑥气海。在脐正中下1.5寸。⑦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方义:《景岳全书·秘结篇》:“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便秘的主要病机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由热炽、寒凝、气滞、血瘀、气血津液亏虚引起。便秘与脾胃、大肠、肾关系密切。大肠乃传导粪便之所,大肠功能失调则便秘形成。肾与二便关系密切,经言:“肾开窍于二阴。”肾阳不足,元火不能温煦于下,肠运无力,导致便秘的发生。脾俞、大肠俞配胃俞、足三里为脏腑经络表里配穴,可鼓舞中气,培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盛。关元、气海补下焦之气,配大肠俞,以助排便传送之力。大肠俞为大肠背俞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两穴同用属俞募配穴法,艾灸大肠俞、天枢可通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起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火灸,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关元可调整胃肠气机,使阴阳气血调和,脉络通畅,脾气得运,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使大便软化通畅,进而有效治疗便秘。《黄帝内经》:“合治内腑。”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对于冷秘、阳虚型及气虚型便秘,灸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调理肠胃,与关元、神阙配伍可直接作用于肠腑,调畅胃肠气机,以疏通腑气,通利大便。
7.胃下垂、子宫脱垂
穴位:胃下垂(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子宫脱垂(百会、关元、足三里、隐白)。
定位:①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②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③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④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⑤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⑥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方义:本病是因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围固而下垂所致,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治则。《景岳全书·论脾胃》中记载:“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灸百会穴,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力。气海为人体强壮保健穴,灸气海可理气益气。足三里为人体强壮要穴、胃经之合穴,灸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以助运化,使胃收缩加强,增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共达温运脾阳、补中益气之功。中脘穴为任脉腧穴,胃经募穴,能调理脾经与胃经的病症,“腑会中脘”,故善治消化性疾病。正如《针灸大成》述:“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灸之可理气和胃止呕。气海为任脉腧穴,具有益肾固脱、调理冲任之能;足三里为胃经腧穴、合穴,乃足阳明胃经之脉气所入,属合土穴,具有调脾理气、调和气血之用。灸之可疏调胃肠气机,诸穴相配,共济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子宫脱垂由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等因素而使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损失胞络及肾气,进而导致胞宫失于维系。宜以“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为原则。百会位于巅顶,具有“提纲挈领”之效,又是诸阳之会,灸百会有升阳举陷、固摄胞宫作用;关元位于脐下,邻近胞宫,属于任脉,而任脉起于胞宫,任主胞宫,有调理冲任、益气固胞作用。关元为强壮要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的沟通脉气之腧穴,具有培肾固本、回阳固脱、温经散寒、固精止带的作用。隐白为脾经井穴,乃足太阴经之脉气所出,属井木穴,具有扶脾益胃、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收敛止血之功。以上四穴,二阴二阳,上下相配,表里相伍,共济健脾补肾、益气升阳、提宫固脱之功效。足三里为全身补益要穴,灸足三里能调补上腹、中腹、小腹之气,升阳固托。灸百会、气海、足三里共同起到先后天同调、升阳举陷固胞之效。
8.咳嗽
穴位:肺俞、天突、尺泽、太渊、膏肓、列缺。
定位:①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天突。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③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④太渊。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处。⑤膏肓。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⑥列缺。在前臂,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方义:咳嗽是肺失清肃、宣降失调、肺气上逆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肺俞为膀胱经腧穴、肺的背俞穴,善有疏通足太阳经之脉气运行,具有调肺气、清虚热、和营血之功,灸肺俞可调理肺气。灸天突穴可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尺泽为肺经合穴,乃手太阴经脉气所入,属合水穴,灸之能宣肺降气、疏经活络。列缺为肺经腧穴、络穴,能宣手太阴经脉气之闭阻,可沟通肺与大肠经的脉气交流。《玉龙歌》:“咳嗽寒痰列缺强。” 以上三穴,局部与远端相配,具有宣肺平喘止咳之用。太渊为肺经腧穴、原穴,乃手太阴经之脉气所注,属输土穴。太渊穴是治疗肺经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宣肺利咽、理气通络之效。《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俞五十壮。”《世医得效方》:“咳嗽、膏肓腧……多灸之亦效。”《针灸甲乙经》:“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资生经》:“久嗽最宜灸膏肓穴。”灸督脉者,如《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龙门石刻药方》:“疗上气咳嗽腹满体肿方:灸法,从项大椎下至第五节上空间,随年壮。”灸膀胱经者,如《胜玉歌》:“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可见,肺俞具有调理肺脏气机之功,灸肺俞可调理肺气,取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膏肓、天突均位于上背部或胸部,因为上背部穴、胸部穴皆与肺相联,故可发表散寒化痰;而“上主热”“风性轻扬在上”,故亦可清里泄热祛风。共同达到肃肺理气,宣肺止咳作用。
9.哮喘
穴位:膏肓、肺俞、肾俞、定喘、足三里、太渊。
定位:①膏肓。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②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③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④定喘。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⑤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⑥太渊。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处。
方义:《时用妙方哮证》说:“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肾,痰结于肺膜,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肺俞为膀胱经腧穴,肺的背俞穴,善有疏通足太阳经之脉气运行,具有调肺气、清虚热、和营血之功,灸之可调理肺脏、止哮平喘,虚实之证皆可用之。《备急千金要方》:“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膏肓善治咳嗽哮喘,灸肺俞、肾俞可充填肺肾真原之气。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艾灸定喘穴可温肺化痰、温补阳气、温通经络。灸足三里可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太渊为肺经腧穴、原穴,乃手太阴经脉气所注,属输土穴,为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具有宣肺利咽、理气通络之用。《神应经》记载太渊主治“咳嗽饮水”。《玉龙歌》:“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以上主穴,肺肾合力,任脉相助,远近搭配,共济补肾纳气、益肺平喘之功效。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改善肺功能,可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降低发作程度。艾灸对消除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消除气道慢性炎症,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有着良好的作用。
10.面瘫
穴位:风池、翳风、阳白、颧髎、合谷、足三里、关元。
定位:①风池。在项部,当枕骨直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②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处。③阳白。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④颧髎。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⑤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⑥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⑦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
方义: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风寒侵袭阳明、少阳而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发为瘫痪。《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经,丘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阐述了经络左右相交相会,灸健侧穴具有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筋脉得以濡养、平衡面肌功能的作用。用针加灸治患侧,意在调和气血、疏通阳明经脉、祛风寒,改善面部神经兴奋性,促进面部神经恢复。风池、翳风同属少阳经腧穴,风池又为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一切风邪侵袭之证,灸之可祛风通络止痛。颧髎为小肠经的腧穴,艾灸颧髎穴可散手太阳经脉之风寒,具有散寒祛风、痛经活络之功。合谷是大肠经之腧穴,可以调节手阳明经之脉气通畅,取“面口合谷收”之意,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疏调经筋作用。足三里、合谷为阳明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取阳明经有理气活血之用,共奏宣散风寒、疏通经络之效;翳风为三焦经腧穴,可调理手少阳经之脉气郁滞;阳白穴为胆经腧穴,又是三焦、胆、大肠和胃经与阳维脉之交会,具有一穴能沟通五条经脉的特殊作用,且有活血通络之效。以上各穴配伍行艾灸治疗,可达到祛风散寒通络止痉的作用。
11.中风偏瘫
穴位:百会、风池、阳陵泉、三阴交、合谷、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
定位:①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②风池。在项后,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③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④三阴交。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⑤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⑥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⑦关元。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⑧气海。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⑨神阙。在脐区,脐中央。
方义:《灵枢·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认为偏风的原因是风邪中脏腑。《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克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明确指出正气不足,营卫虚弱,外邪入中引起偏枯。《灵枢·九官八风》记载:“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扑偏枯矣。”《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中风病位主要在头部,是气血逆而不降所致。中风所致偏瘫,归属于祖国医学“痿证”的范畴。《黄帝明堂灸经》:“百会治言语謇涩,半身不遂。”《通玄指要赋》讲:“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百会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凡气虚二面色苍白者,隔盐温灸,能引清阳之气上布于头。艾灸防治中风病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以补益肝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治法,选取风池、阳陵泉、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风市、丰隆、太冲等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为祛风要穴。有搜风胜湿,散寒止痛之功效。阳陵泉为筋之会,肝主筋,且阳陵泉为胆经的合穴,五行属土,针刺可以起到“抑木扶土”的疗效,从而达到祛外风、息内风的功效。《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灸阳陵泉二处各七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能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针灸大成》:“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阳陵泉主之。”合谷为手足阳明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主宗筋,因风邪多犯阳经,取阳明经穴可健脾益胃以生化气血,且根据中医“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三焦为原气之别使”的理论,配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外关疏风通络,激发元气,调理五脏六腑之气,以祛邪外出。气海、关元归任脉,气海穴在脐下。气,即元气,海,即海洋,意为元气之海,《针灸大成》记载气海穴为生气之海,具有补气养血、固本培元的作用,是气虚的必用穴位。关元穴,别名丹田,在气海穴下1.5寸,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交汇穴。关,即出入之门道。《扁鹊心书》:“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著名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以脐下为气海,此先天之气海,所藏者祖气,即元气也。”人身之元阳,以元气为体质,元气即以元阳为主宰。气海为先天原气之海的要所,重灸以补正气,与百会配用达到扶阳补气的目的。胃以通为补,故配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加强胃的作用,使阳气足,脾运健,胃气通,则得生气之本,以绝生痰之源。脱证加灸神阙是回阳救急之法。依据中医学理论,治疗中风偏瘫常循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取穴,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诸穴合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的同时,配合艾火灸可提高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祛寒的功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中风患者临床诸症得以改善。现代实验证实,针刺以上经穴能减轻脑缺血时脑功能的损伤,并可促进缺血后再灌注时脑功能恢复,并调节脑组织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量,有利于保护脑缺血后脑神经元。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确能起到标本兼顾的疗效。另外,针灸避免了降脂西药的毒副作用和潜在并发症的危险,对降低中风的复发率、致残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疗法经济、简便,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应用。
12.面痛
穴位:风池、列缺、合谷、太冲、内庭。
定位:①风池。在项后,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②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③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④太冲。在足背,第1、2趾骨间,趾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⑤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方义:风池为胆经腧穴,善能疏导足少阳经之脉气畅通,能沟通三焦、胆经与阳维脉之交流,具有开窍醒神、疏风活络之功。列缺为肺经腧穴、络穴,可驱散手太阴肺经脉气之表邪,能交流肺与大肠经之间的脉络,并与任脉沟通,为肺经脉气所集之处,可清泄肺肠之热,祛风散寒,是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取合谷可疏利面部经气,合谷为手足阳明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同属阳明,同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泻此穴能达到泻阳明,进而泄全身偏盛之气的目的;与内庭相配,为同名经配穴,疏通阳明经气的作用显著,与风池相配又可祛风通络止痛。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泻此穴能直泄亢盛的肝阳而清头目。二穴配伍,一气一血,一阴一阳,开通气血,上疏下导,阴平阳秘,且有调和气血之妙。以上穴位为主穴进行艾灸,共济滋阴平肝,缓痉息风,活血止痛之功效。
13.腹痛
穴位: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神阙。
定位:①中脘。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②气海。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③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④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⑤神阙。在脐区,脐中央。
方义:《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腹痛的治疗多以“通”字立法。《医学传真》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故治疗腹痛,以“通之不痛”为原则。其中腹痛属于寒凝腹痛型,宜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中脘为任脉经腧穴,胃之募穴,“腑会中脘”,能调理任脉之脉气阻滞,是足阳明胃经募穴,能治疗脾胃之病症,为“腑之会”,有健脾消积、理气和胃之功;天枢为胃经腧穴,能理足阳明经脉之气,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能治肺与大肠经之病症,有健脾和胃、行气活血之效;足三里为胃经的腧穴,乃足阳明经之脉气所入,属合土穴,亦为四总穴之一,“肚腹三里留”,有调和脾胃、理气和血、疏气消胀之能;气海为任脉腧穴,具有益肾补气、调理冲任之用。神阙位于脐中,灸之可运转腹部气机。《针灸资生经·卷五·脐痛》:“予旧苦脐中痛,则欲溏泄,常以手中指按少之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痛。他日灸脐中,遂不痛矣。以上四主穴行艾灸,配上神阙,二阴二阳,二任二胃,局部与循经相结合,共济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效。
14.泄泻
穴位: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
定位:①中脘。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②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③神阙。即肚脐,又名脐中。④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方义:中医认为,泄泻的病位在脾胃。《景岳全书·泄泻》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亏虚则不能升发,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清浊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泄泻的转归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及患者体质的盛衰。神阙穴位于脐部,为任脉要穴,不断刺激神阙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节胃肠蠕动等,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能力,亦使腹泻症状得到缓解并治愈。神阙灸可统治诸病,关键在于该穴具有天然热敏点的特性。艾叶苦辛,性温,纯阳之性,治疗时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而起到疏通经络、通调脏腑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能够改善脾虚泄泻。中脘在脐上,是胃募、腑会;天枢在脐旁,为大肠募穴;关元在脐下,为小肠募穴;足三里为胃经的下合穴,“肚腹三里留”;脾俞、肾俞、大肠俞为背部膀胱经之背俞穴,可以温补脾肾;督脉之命门可以温补一身阳气。诸穴合用,可调理肠道气机,健脾温阳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