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筛查的时间间隔多长合适

15.食管癌筛查的时间间隔多长合适

对于食管癌极高发地区,对筛查目标人群推荐每5年进行1次内镜普查;对于其他地区,推荐对目标人群进行食管癌风险分层初筛,对高危个体每5年进行1次内镜筛查。另外建议以群体性普查与机会性筛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食管癌筛查。

对筛查发现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直径大于1cm或合并多重食管癌危险因素者建议每1年进行1次内镜随访,其余患者可2~3年进行1次内镜随访。对筛查发现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度以上异型增生)、早期食管癌及进展期食管癌,应依据相应指南给予标准治疗。

我国极高发地区(河北磁县)40~69岁人群进行终生1次内镜筛查法可显著降低食管癌累积死亡率和发病率,并符合卫生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原则,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食管癌人群筛查策略。在极高发地区,内镜联合碘染指示性活检结果显示正常的筛查目标人群在13.5年随访期间也有8%的癌变率,这提示首次筛查阴性人群间隔一段时间后重复内镜筛查的必要性。基于极高发地区数据的卫生经济学模型研究显示:40~70岁每10年进行1次内镜筛查和40~70岁每5年进行1次内镜筛查的人群具有最高且相同的效益成本比(benefit to cost ratio,BCR),10年进行1次的筛查策略投入更低,5年进行1次的筛查策略带来的效益和挽救的生命则更多。考虑到人口基数、财政投入、内镜设备及内镜医师可及性等问题,建议极高发地区目标人群开展5年1次的内镜普查筛查,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匮乏的高发地区也可开展10年1次的内镜普查筛查。上述时间间隔也适用于其他地区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

目前国家已在多个食管癌极高发地区开展目标人群的内镜普查,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食管癌及高级别癌前病变检出率,且符合成本—效果原则。因此,对于我国食管癌极高发地区,建议开展目标人群的内镜普查。对于其他食管癌相对低发地区,人群普查需要耗费巨大医疗及社会资源,筛查难以实现而且效率低下,因此建议机会性筛查与人群性普查相结合;同时需建立可靠易行的,适用于人群和个体的食管癌风险评估方法,在内镜筛查前通过初筛鉴定出真正的高风险人群,在尽量减少漏诊的情况下提高内镜筛查检出率和筛查效率。

对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本质、临床转归和随访策略的研究目前仍不是十分充分。综合现有证据和指南共识,推荐经活检病理证实的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若病灶直径大于1cm或合并多重食管癌危险因素者需每年进行内镜随访,否则可每3年进行1次内镜随访。对于筛查发现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度以上异型增生)、早期食管癌及进展期食管癌,应参照相应指南共识给予标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