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内镜治疗后如何判断效果
临床上常会遇到准备做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患者在术前不断纠结,到底ESD能不能把病灶切除干净,还需不需要在ESD术后再追加手术治疗呢?
其实,ESD能否把食管癌切除干净,主要取决于病灶的分期。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是病变局限在上皮层或黏膜固有层的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这种情况内镜下切除是可以获得根治的。内镜下切除的相对适应证是病变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浅层(黏膜下浸润深度<200μm)。这种情况下有10%左右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需要结合超声内镜和胸部增强CT结果综合评估,并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食管癌内镜治疗效果的判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病变切除后,医生会仔细检查创面,必要时会使用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进行观察,发现病变残留会及时予以再次处理,从而降低复发率。
其次,术后会对内镜切除的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检查。切除标本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即为完全切除。如果病理结果提示以下结果:①黏膜下浸润深度≥200 μm;②淋巴管、血管浸润阳性;③低分化或未分化癌;④垂直切缘阳性。符合上述中任意一点则应追加治疗(外科手术/放疗/化疗)。此外,在食管癌ESD术后随访过程中,若发生术后残留(术后6个月以内原切除部位以及周围1cm内发现肿瘤病灶)、局部复发(术后6个月以上原切除部位以及周围1cm内发现肿瘤病灶)、同时性多原发食管癌(内镜治疗后12个月以内在原切除部位1cm以外发现新食管肿瘤病灶,可能源自治疗时遗漏的微小癌灶)、异时性多原发食管癌(内镜治疗后超过12个月在原切除部位1cm以外发现新食管癌病灶)等,可以首先考虑再次行ESD,若内镜治疗失败也可追加手术或放、化疗。
总之,食管癌行ESD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定要关注术后病理结果并且注重术后随访。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要马上就诊,必要时追加手术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