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横跨地球

第7章 横跨地球

目前至少有一个维京人北美定居点得到了确认,其他定居点的存在则主要基于推断。尽管萨迦充满奇幻色彩,但其所描述的各类事件却陆续得到了证实。除了维京人留下的痕迹,我们也看到很多其他关于美洲和旧世界可能发生过早期联系的积极线索,只是目前尚无确信的证据。文字记录要么不完整,要么根本就没能保存下来。要想通过考古证明这种小规模联系也非常困难,而且经常发生年代的混淆。从科学的怀疑眼光看,我们尚不能将这些联系看作既成事实。即便如此,有些事情也确实已经有了足够的可信度,而且从时间和概率的角度看,至少一部分是肯定发生过的事实。

最有趣的线索之一便是甘薯。甘薯原产于美洲,早在公元前8000年,安第斯山脉脚下的人就在种植这一作物。1532年,西班牙人到达秘鲁,便把这种作物带回了欧洲,之后西班牙的商人又将其带到了远东。[1]但有意思的是,虽然甘薯是由欧洲人引介到世界各地的,波利尼西亚人却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经种植该作物,而且是在非常久之前。当年库克船长到达新西兰时,毛利农民手捧着甘薯欢迎他的到来。此外,英国人也在此发现了一排排整齐的甘薯田。新西兰人种植这种作物的历史早已有数百年。[2]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甘薯大概是按照与波利尼西亚人相反的方向跨越太平洋的。公元800年左右,波利尼西亚人抵达了他们活动范围的最东端——复活节岛。根据考古发现,甘薯也正是在此时出现于波利尼西亚人的聚居区。到公元1000年时,位于太平洋正中间的库克群岛上也有了甘薯的身影。有一种解释称,甘薯是从美洲跨洋漂到了一座波利尼西亚人的岛屿,然后又被他们带到了太平洋的其他地方。这种说法肯定是错的。甘薯在水中很容易腐烂,浸泡后根本不能发芽,因此绝不可能跨越万里漂洋过海。另外它们个头太大,鸟也衔不过去。更能说得通的解释是,在欧洲人抵达美洲之前,甘薯就被美洲人乘船带到了太平洋。

椰子树也是类似的情况。椰子倒是能够通过短距离漂流的方式在热带岛屿之间繁殖,但在海上也非常容易腐烂。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椰子树就广泛存在于太平洋和印度等地,这些地方可能就是椰子的发源地。16世纪早期,瓦斯科·达·伽马把椰子从印度带回欧洲,之后椰子才在非洲的西海岸出现。实际上,椰子树广泛却不均匀的分布状态,与人类已知的航海活动有着非常完美的对应关系。当然,这里也有一个明显的例外: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就已经长满椰子树。[3]这其实和甘薯的传播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方向完全相反而已。这并不能证明波利尼西亚人到过美洲,但从椰子树的分布和出现时点来看,这个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有可能少数人在历经千万里的航行之后到达过这里。

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证明波利尼西亚人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达过美洲,但是我们确信他们有完成这一壮举的能力。和复活节岛相比,从波利尼西亚人西边最近的定居点到美洲的距离只不过多了1/3。太平洋上那些星星点点的岛屿都能被波利尼西亚人发现,从南到北几乎纵贯整个地球的美洲就更不可能逃出他们的视线。只要想想跨越千万里大海寻针的难度,我们怎可以怀疑他们发现美洲的可能性?对于任何一个航海者来说,他们要做的无非就是一直向东,然后平安折返。实际上,在漫长的岁月中,波利尼西亚人很可能多次到过美洲。他们留下任何遗迹了吗?恐怕很难。即便是他们中的少数人曾经在这里定居,这些线索也早已归化于美洲多文明的大熔炉之中。

美洲原住民也可能是通过其他方式到达美洲的。这一理论是由挪威的探险者兼冒险家托尔·海尔达尔于20世纪中期提出来的,但由于后来的语言、基因及考古证据,如今这一说法已经失宠。我们通常会认定美洲原住民不熟悉航海技术,即便懂得一二,也不过是制造独木舟的水平。这可能并非事实。美洲原住民是旱鸭子的这种刻板印象,实际上是后来才有的。德国植物学家阿德尔伯特·冯·查米索在1815年对美洲社群的基础性调查中声称,“美洲人向来不是一个航海的族群”。这一判断形成了极为深远和决定性的影响,那些后来移民到美洲的人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实际上,查米索时代的原住民船只已很难让我们见识到真正的历史,我们不应该以此为据,认定美洲原住民自古就不懂航海。当欧洲人到达复活节岛时,岛上居民已经完全失去了航海能力,但他们的祖先可是漂洋过海千万里才到达那里的。

这种偏见的部分根源在于原住民建造船只的类型,例如航海筏。其实“筏”这个词可能给人带来某些错误的印象。如果你知道他们的筏是平底帆船,足有90英尺长、30英尺宽,能装下好几头成年大象,那么你也许会对这种“筏”有一个更为真切的理解。在现代,冒险者曾多次使用筏式设计的航海工具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一些南美木筏上还有遮挡板,可以生火做饭,能够在海上停留数周。事实上,在陆地见面之前,西班牙人早就在海上和印加人相遇。1526年,一艘执行侦察任务的船只从巴拿马出发沿海而下,突然发现一艘大船正在靠近,这让他们倍感惊讶,因为当时的这片海域尚无欧洲人的踪迹。[4]西班牙人截获了这艘船,并把几个船员当人质抓了回去。据他们描述,对方船只的大小和他们的船只相当。整艘船由圆木捆绑而成,上面铺有木制甲板,坚固的桅杆上挂着宽大的帆。

这些类型的海洋筏在南美的太平洋沿海很常见。这样就连数百英里之外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进入印加人的活动范围。印加人没有文字,但1572年,一位叫作佩德罗·萨米尔恩托·德甘博亚的西班牙人在寻访众多当地健在原住民的基础上,汇编了一部较为完善的印加人史。这本书记载了100多年前印加皇帝图帕克·尤潘基[5]的一次航海旅行。按这个故事的说法,当时有一批来自西方国外的陌生来客,他们声称海洋里有很多满是金银财宝的岛屿。图帕克·尤潘基早有扩张图谋,于是他下令组建一支舰队,带着两万名精兵强将向西方大洋进发。据记载,他们到达了“数座岛屿”,之后满载着金银财宝回到美洲。

印加人到过加拉帕戈斯群岛甚至更远的地方吗?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他们掌握的航海技术推断,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直无人定居,但考古学者却在那里发现了瓷片和长笛,这些都可能是印加人留下的遗物。故事中的外国人也颇引人遐想,因为当时波利尼西亚人显然有能力从西方到达南美洲。实际上,这两种文化相距咫尺之遥,而且双方都拥有航海能力,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波利尼西亚人和南美人必然有过交流,哪怕这只是一种有限的交流。

托尔·海尔达尔则更为激进,他提出波利尼西亚人不是起源于亚洲,而是起源于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尔达尔参加了家乡挪威的纳粹抵抗运动,战争胜利后他决定发挥余热,展开了证明古代人可以穿越大洋的环球之旅。1947年,托尔和5个同伴一起前往秘鲁,并根据古代印加人的设计图制造出了一艘名为康提基号的航海筏。之后他们仅运用印加人时代的技术乘筏出海,历时101天,穿越5000英里,从南美成功抵达波利尼西亚。出乎他们所料的是,康提基号非常机动灵活,而巴尔沙原木下集结成群的鱼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这次远航引发了全球轰动,并衍生出大量的书籍和电影。除此之外,它还引发了战后的太平洋狂热,如迈泰酒、鸡尾酒伞和提基火把等具有太平洋元素的事物都备受追捧。

海尔达尔提出了波利尼西亚人西进定居理论,但后来的证据证明这是错误的。尽管如此,他还是用行动证明,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人就与外界存在联系,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20年后,他又在大西洋上演了同样的壮举。在非洲中部乍得湖的一位传统造船师的帮助下,他根据古埃及的绘图,用纸莎草制造出一条船,并以埃及太阳神Ra的名字命名。这艘船船体宽大,捆包结实,非常适于航海。海尔达尔从摩洛哥海岸出发,带着一众7人向美洲方向进发。在海上航行数周之后,太阳神号开始进水。在航行了4000多英里之后,太阳神号最终毁于狂浪和风暴之下。船员在距离加勒比数百英里之外的海域弃船逃生,所幸被一艘经过的游艇搭救。事后他们发现在设计船只时忽略了埃及航海船的一项关键设计特征:一根能支撑船头保持在水面以上的绳索。

修正了这一缺陷之后,太阳神2号船于第二年再次从摩洛哥启航。他们在大西洋对岸的巴巴多斯岛登陆,令这次航行取得了圆满成功。海尔达尔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只需要运用简单的技术,古代人就能够跨越世界上最为凶险的大洋。尽管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埃及人对横渡大西洋充满兴趣,但康提基号和太阳神号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可能性。如果连埃及人和印加人都有跨越大洋的能力,那更富航海经验的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以及希腊人也肯定能实现这一壮举。

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早期接触可能并不止此,但除非我们找到可靠的考古或其他证据,否则我们就不能就何时、何处以及是否发生过接触等达成共识。尽管如此,我们确实也掌握了不少线索。例如,加利福尼亚的丘马什人和南美洲的马普切人都造出了复杂的缝板独木舟(sewnplank canoe)。这些船明显有别于美洲其他类型的船只,但极度类似于波利尼西亚人航海技术巅峰时期的船型。美洲,尤其是智利沿海的奇洛埃岛上还出土了很多与波利尼西亚人的用品类似的工具、斧头、土制烤箱和渔具,该岛正是马普切人的聚居地。在距离波利尼西亚岛屿(复活节岛)仅有2000英里的岛屿上发现与波利尼西亚相仿的技术,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

这里还有一些暗示存在文化交流的语言线索。奇洛埃岛人将缝板独木舟叫作“kia lu”,这个词可能来自波利尼西亚语中的“tia lao”,这两个词分别表示的是“缝”和“长”;该词也可能来自夏威夷语言中的“kialoa”,指的是一艘又长又轻快的船。类似地,奇洛埃语言中的斧子叫作“totoki”,这几乎等同于复活节岛人口中的“toki”。这种语言联系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在咆哮西风[6]的直接作用下,奇洛埃岛是波利尼西亚人最容易到达的美洲陆地。实际上,奇洛埃岛人很可能是波利尼西亚人和南美人融合后的结晶,这种融合即便不是基因上的,起码也是文化上的。甘薯也能显示出这种语言上的联系。我们已经知道,甘薯源自美洲,但在欧洲人将其带回旧世界之前,波利尼西亚人就已经开始种植这种作物。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甘薯的说法是从“kumala”这个词延伸出来的,例如,夏威夷人把它叫作“uala”,毛利人和复活节岛人则称其为“kumara”,这实际上和克丘亚语[7]的“K'umar”非常类似。看来,如果甘薯真的是自己从美洲漂过去的,那它们肯定是带着配乐出的海,否则对面的人怎么能知道它们叫什么。

还有基因方面的线索。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上穿梭时,会带上可提供肉食和下蛋的鸡。按说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是不应该有鸡出现的,但2007年的一项研究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智利一堆鸡骨头的历史可追溯至欧洲人到来之前的1304—1424年。这些骨头都是在太平洋沿岸发现的,因此这很可能是波利尼西亚人的留痕。实际上,这些鸡的DNA序列与同一时期萨摩亚、夏威夷和复活节岛上的鸡完全吻合。不过,放射性碳定年法并不完美,因此这还不能成为定论。在人的方面,一些研究在美洲发现了波利尼西亚人的类似基因,也在波利尼西亚发现了南美人的基因,但这些研究都还有争议,尚无任何定论。

早期接触之所以很难确定,部分源于我们对哥伦布到来之前的美洲缺乏非常清晰的认识。美洲原住民几乎都没有文字,等到欧洲人到来之后,他们又大量灭亡。我们现在的所知,要么源于数量稀少的考古证据,要么源于欧洲人充满严重偏见的描述。早期的西班牙人通常都会美化他们的征服、奴役以及强迫宗教皈依等行为。“白人上帝”神话就是此类描述的一种。据说,科尔特斯和他的随从被阿兹特克人当成了羽蛇神的化身,他们登陆墨西哥那年恰好是该神回归之年。在秘鲁,皮萨罗和他的手下也同样被印加人当成了创世之神维拉科查的化身。两个故事的相似性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羽蛇神和维拉科查都被(起码是被西班牙人)诠释为身材高大,留着胡子,白皮肤、蓝眼睛,从大洋彼岸回归的神。

此类故事的某些版本异常详细。据说此前羽蛇神就身着粗劣黑色外衣,跨越大洋而来。此神是一位道德良师,他颁布新法,竭力禁止活人献祭。他还引入各种各样变体的洗礼和忏悔。按照西班牙人的说法,早在天主教到来之前,这些仪式就已经在美洲普及。后来另一个神灵威济洛波特利的信奉者出来反对这位外来羽蛇神,于是他就穿越东大洋逃往梦想之乡土,但在此之前他也预言,他的白人兄弟终将回来征服墨西哥。按照预言,羽蛇神应该在阿兹特克一年365天和260天两种历法的交汇之年(每52年出现一次),也就是一芦苇年(1-Reed)回到这里。然后这一切真的如期发生了,科尔特斯到来的1519年,正好就是一芦苇年。

这种极度的巧合,充分说明这些故事是完全或者部分出于西班牙人的臆造。种种细节实在是太过于投机取巧。当然,故事中的部分要素也有可能是从某些非直接的跨洋接触中发展出来的,例如,维京人与美洲人的早期接触等,然后它们以半神话传说的方式在美洲传播开来。有趣的是,在多数西班牙人的故事里,外来神都是金发碧眼的样貌,但这实际上根本不是西班牙人的样貌,反倒符合维京人的典型特征。羽蛇神穿着斗篷这种描述也更符合中世纪时期维京人而非当时西班牙人的穿衣风格。

或者除了维京人之外,还有其他人到过美洲?我们知道,旧世界的民族之中,从埃及人到爱尔兰人,都拥有跨越大洋的航海能力。尽管我们不能因此就确定他们到过美洲,但考虑到几千年的时间跨度,我们也很难说这种事情绝不会发生,哪怕它们并非出自本意。从欧洲南部出发,一艘船凭借着盛行洋流,仅需几个月的非自然漂流就可以到达美洲。若是再加上盛行风的助力,跨越大西洋也就是几周时间的事情(哥伦布用了29天)。从佛得角出发,跨越大西洋的距离不过区区1600英里,远小于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上的常规航行距离。一旦你起航向西,就很难错过那条从南到北横跨整个地球的大陆线。

如果帆船在风暴中失去桅杆,那么即便在船员没有足够供给储备的情况下,它还有没有可能漂到对岸?哥伦布的记述表明,他之所以要去探险,就是因为他在欧洲海滩上看到了“来自彼岸”的雕花浮木和其他来自人类的漂浮物。反过来说,有没有可能有整艘船只,是弃船也好,或是带着死里逃生的船员也好,被吹向大洋彼岸?等到着陆之后,这些船员可能根本无法修复船只,因此只能逐渐消失于美洲的大熔炉之中,只留下一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旧世界和新世界的早期接触是否确有其事?我们不能确定。波利尼西亚人和南美人很可能有过接触,但在跨大西洋接触方面,除了维京人的一些有限交流,其他的我们也都不是很确定。我们顶多能说,虽然没有持续的明显接触,但短暂和偶然的接触却颇具可能性,甚至可以说可能性非常高。这可能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正如我们从历史中所见,人类的活动深度远超我们通常的想象,只是他们并非总会留下旅行的痕迹。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细节保持怀疑态度,但也要拥抱各种可能性。

【注释】

[1]今天,中国种植甘薯的数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各地的总和,此外,这种作物也在非洲和东南亚得到了广泛种植。美洲是甘薯的原产地,但现在美洲甘薯的产量仅占全世界的3%。

[2]基因漂变分析证实,波利尼西亚人种植的甘薯是单独引入的(而且时间更早)。

[3]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凡是人类没有到达的地方,哪怕是再小的水体,椰子树也都没办法穿越。例如,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这些地方的椰子树都是后来由人类引进的。

[4]这艘西班牙船是在巴拿马海岸建造的。13年前,西班牙人第一次抵达了这里。

[5]说唱歌手图帕克的名字就源自末代印加皇帝图帕克·阿马鲁,后者因领导对抗西班牙人的起义而被处决。

[6]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在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的涌浪,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半球西风带,也称“咆哮西风带”。——译者注

[7]印加人说克丘亚语,时至今日南美人仍然在使用这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