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终极目的地

第25章 终极目的地

如今,人类已经来到宇宙历史的十字路口。经历了几十亿年的物种进化,几千年的科技发展,我们终于拥有了离开地球、移民太空的能力。1964年,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了“卡尔达肖夫指数”的概念,把宇宙文明分成三个等级:Ⅰ型文明可以利用其母星的全部能量,Ⅱ型文明可以利用其所属恒星[1]的全部能量,而Ⅲ型文明可以利用其所属星系的全部能量。按照这种分类方式,人类文明目前的等级大约为0.7。如果能够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那么人类可以在一两个世纪内达到等级Ⅰ。当然这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全面完成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或者核聚变能源的过渡,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能源的使用方式。而且这个世界潜在的破坏力正变得越来越强,我们必须想办法生存下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正如《星际迷航》中斯波克所言:“从宇宙历史来看,摧毁总是比创造更容易。”

宇宙中可能到处散落着那些没能完成等级进化的文明的遗迹。如果人类也失败了,外星考古学家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来到地球,寻找早已消亡多年的人类留下来的遗物?地球上会不会演化出另一种智慧生物,试图完成人类未竟的事业?即便人类没有在某次灾难事件中灭亡,我们也无法保证文明的持续发展。历史中有很多文明和科技一起倒退的例子。比如在拥有很多已经失传千余年的知识的古典时代,中国航海家曾航行至印度洋,并探索了部分非洲海岸,可下一任皇帝登基后便将这些船只和航海记录一并烧毁。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巴格达是全球的学术中心,可是几个世纪以后图书馆被焚毁,平民被屠杀,整个城市陷入一片废墟。甚至很多太空计划也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被相继取消,土星5号登月火箭也被拆得七零八碎,就连设计蓝图都被毁了。如今想要重建一枚土星5号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这些文明的倒退都不是永久性的。我们无法估测一个遍布整个星球的文明崩溃的概率有多大,因为人类文明是唯一的实例。人类会不会正面临一个十万火急的时间节点,以至于必须马上移民太空才能逃离灭顶之灾?还是说,我们的时间并不紧迫,可以再等一等?面对太空探险,人类会不会逐渐变得自我封闭,麻木颓废,甚至沉迷享乐?我们的社会会不会被假新闻和伪科学充斥?在美国,占星师的数量比天文学家的数量还多,而且有1/4的群众根本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后来有一段时间,TLC频道[2]居然播放了大量以外星人绑架和直播抓鬼为主题的“纪录片”,也难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分不清科学和伪科学了。如今,大多数人的信息都是从社交媒体上那些“传声筒”接收而来的,所以想要分清真实和虚假比以往更难了。

另外,虽然人类总喜欢预言文明的毁灭,但数据表明,我们的世界其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贫困率锐减,识字率飙升,犯罪率下降,寿命在延长,战争在消失。即使是居住在美国、中国、俄罗斯乃至叙利亚等国的最危险城市中,其安全性也要比当一个史前的狩猎采集者高上几百倍。我们的大脑会对坏消息做出较为夸张的反应,而且每天都会被各种以枪击、饥荒、地震、坠机等内容为头条的新闻狂轰滥炸。事实上,每天成功降落的飞机有几千架,可这些却从来没上过报道。虽然很多人都不懂科学,但科学从业者的数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即便是在古雅典的鼎盛时期,学者的数量也不超1000名。现在我们有数以百万计致力于改善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每个人都能获得丰厚的薪水回报。2009年猪流感暴发时,科学家们在一天之内就成功完成了基因测序,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相关疫苗问世。凭借着绿色的新发明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的提升,人类或许有能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也一直在突飞猛进。在光照最强的时间段,加利福尼亚州的电能有一半以上都来自太阳能。尽管这些好消息不是我们沾沾自喜的理由,但它们的确暗示着我们会有一个较为光明的未来。

我们不知道人类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如果是,那我们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把智慧之光传播到宇宙各处。一旦我们成功扩张到其他世界,那人类必定会分化为不同的物种。因此,就算宇宙中真的没有地外生命,《星际迷航》中的星际联盟(每个外星种族都略有不同,但隐约又有相似之处)也会成为现实。只不过与会人员都起源于人类。物种分化可以源于有目的的基因操控(也许是为了让移民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也可以源于某种特定的选择过程。虽然自然选择带来的物种变化一直都是地球生命进化的主要来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比如在历史上,仅仅凭借着对优良属性的筛选,人类就成功地让狗和其他人工驯养物种的形成速度提升了1000多倍。

在火星等引力较弱的星球上,我们可以长出更轻的骨头,因此可以更节省能量;在充满辐射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进化出耐辐射性。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阿尔卑斯山脉种族的高山耐受性等方式,适应不同的大气和气压。自然的种族分化较为缓慢,通常需要几千年的时间,这部分是因为人们可以利用复杂的技术,削弱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的“生存优势”。一万年以前,视力不佳是一个灾难性的特征,这样的群体拥有更短的寿命,交配繁殖的概率也比较低。今天,随处可见的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让视力差异不再那么重要,我们再也无法通过视力高低判断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然而,即便没有生存压力的影响,生活在宇宙各地的人类也会逐渐分化开来,许多人可能会为了适应新家而逐渐改变自己。

比如,人类的寿命很有可能会被延长。更长的寿命对于个体来说显然是一种优势,对群体效率来说也是一种提升。为了养育后代,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所以让他们尽可能久地保存自己学会的社会技能非常合乎逻辑。尽管衰老已经被深深刻进我们的基因,但仍然有许多细胞具有再生能力,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永生并不存在障碍。由于从受精卵开始我们的身体就在不断生成更多的细胞,我们理应具有无限繁殖细胞的能力,可现实是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这其实非常奇怪。像鼹鼠、鳄鱼、蛤、龙虾等动物,一辈子都不会出现衰老迹象。2017年,人们捕到了一条长寿的格陵兰睡鲨,其年龄据估高达512岁,它出生时哥伦布大概刚刚航行至美洲。虽然人类有限的寿命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这似乎并不能让人类长远地繁衍下去。目前人类在细胞层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通过调节小鼠身上的某些基因,我们可以控制它们衰老的速度。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或许真的能够把永生的代码植入人类的细胞。

实现永生的另一个办法就是跳出生物学的束缚,比如,我们可以把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中。人类已经研发出基本的脑机接口技术,例如人工耳蜗,它可以把声波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让听力障碍人士听到声音。又如2014年的世界杯,当时一位瘫痪人士依靠神经接口技术开出了第一个球。在高级神经接口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一边躺在沙发上,一边在雨林中度假,聆听鹦鹉的歌声,感受阳光的温暖。也许我们很快就能以让神经或大脑直接控制人造肢体的方式治愈感统失调、肌肉失调等疾病。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将人造记忆植入小鼠体内,也可以把两只小鼠的记忆互换。如果我们可以把这类技术拓展一下,是不是就可以把记忆上传到云端服务器上?甚至上传思想,上传性格?在计算机上用数据重建人物以后,我们就可以和去世多年的家属团聚,也可以和历史名人谈笑风生。

考虑到我们根本不知道意识是如何工作的,把意识全部上传至计算机将是一项尤为困难的任务。不过,“你”其实就是你的大脑。如果我们每次向计算机输入一个神经元的数据,最终把1000亿神经元的数据全部上传,并把它们连接起来,那似乎有可能把整个意识都转移到计算机中。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后,你甚至能够以光速运动。忘记《星际迷航》中闪闪发光的身体传送器吧!如果神经元数据真的可以被提取出来,那么未来我们就可以把意识以光束的形式射向整个星系。你还可以把意识上传到机器人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免受极端温度或压强的影响,轻松惬意地探索那些地狱般的太空世界,比如金星。你还可以快速穿过气态巨行星上的云朵,亲手触摸位于鹰状星云的创生之柱。你甚至可以把身体缩小到细胞水平,畅游整个人体循环系统。即便抛弃肉体,我们也能体验人类目前全部的感官刺激,甚至会发现某些未知的新刺激。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计算机中。

或许,人类早就生活在虚拟世界当中了?整个宇宙会不会只是一段程序,运行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外星人的电脑上?这绝对有可能。人类一直在创造各种各样的模拟,而那些科技领先我们数亿年的外星人肯定比人类做得更好。一旦具有了创造虚拟宇宙的能力,你就能利用同样的技术创造几百万个。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宇宙套娃,大宇宙中有小宇宙,小宇宙中还有更小的宇宙,就这样一直模拟下去。这意味着,虚拟宇宙的数量应该会远高于真实宇宙的数量。因此,从概率上来说,我们所处的宇宙更有可能是虚拟的,而不是真实的。外星人甚至没必要模拟整个宇宙,只要模拟人类身边的环境,再在遥远的地方提供一个虚假的银河系背景就够了。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可能是虚拟的,接收的感官刺激可能也是虚拟的。这是费米悖论的“软件版本”。之所以高级文明没有对人类进行模拟,要么是因为宇宙中还没有哪个文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要么是因为他们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进行模拟。又或者,我们已经活在模拟当中了?

的确,我们的世界实在太真实了,看上去不像是虚拟的。拂过脸庞的微风、拍到沙滩上的海浪、清晨咖啡散发出的香气,每一样都是如此的真切。也许就像《黑客帝国》一样,生命体需要某些特殊的细节才会认为自己身处真实世界?不过,考虑到大脑意识只不过是对电信号的解读,我们似乎不太可能分辨出现实和虚拟的差异。而且既然我们从一开始就在虚拟当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真实”,我们根本不会知道“真实”是个什么东西。辨别虚拟和现实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程序中找到漏洞,比如找到物理定律的不协调之处。事实上,我们掌握的物理定律的确很可疑。重力、电磁力以及各种核力,都由某些特定的物理常数所限制。恒星、行星、生命(当然也包括人类)都依赖于这些常数。调大或调小其中任意一个常数,所有的存在会瞬间崩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宇宙是被预先设计好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很多平行宇宙,我们之所以恰好生存于此,是因为它是唯一能够支持人类生存的世界。或许某些未知原因导致了物理定律只能是这样。

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说人类真的从历史当中学到了某种教训,那我们就一定会明白,即便可以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测,真正的未来也会和设想中的大为不同。就像“克拉克三大定律”第三条所指出的那样,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3]飞机对于我们来说已是平常(甚至是平凡)事物,不过对于生活在遥远年代的祖先来说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存在。原本奇妙无比的飞行如今成为人类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其实是一件有些悲哀的事情。要知道,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只有神族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我们已经习惯于把惊奇之物视为寻常,认为只有全新事物才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或许意味着长生不老,以及利用长生不老变得全知全能,对人类来说其实是一个诅咒。哦!人类啊,请变回一个天生好奇、勇于质疑的孩子,再一次徜徉在那片充满未知事物的海洋吧!

不过宇宙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还在不断扩张,可以确保人类永远都有解不完的难题。考虑到没有任何人——甚至包括那些未曾谋面的外星人——能够抵达宇宙的边界,人类总会有一些新东西要学习,总有一些新的奇迹去创造。

有朝一日,我们会不会失去探索的激情,成天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在智能手机、3D电影、社交媒体等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会不会变得和《时空大挪移》中生活在地表的埃洛伊族一样,过着单调而又安定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牢记生命中带点儿不适、带点儿冒险其实是一件好事,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否定的。毕竟生命是单向流失的,最终所有人都会死去。面对这个可怕的事实,以放弃追求为代价去寻求绝对的安全无疑是一笔赔本买卖。人类值得冒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

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漫长进化之后,我们终于准备好离开地球,亲眼看一看更为广阔的宇宙。如果我们接受这一挑战,那么毫无疑问,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做过的最为重要的决定之一。相比之下,如果你生活在几个世纪以前并且想要环游世界,那么你将会踏上一艘摇摇晃晃的帆船,在狭窄、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待上好几个月。其间,你可能根本没机会登上甲板去呼吸新鲜空气。一路上你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海盗、战争、风暴、沉船、营养不良以及疾病。即便是在那些拥有翔实路线图的航行中,这些危险也是家常便饭。而那些驶向未知世界的船只则面临着更为凶险的命运,很多人因此成为一去不返的壮士。面对种种风险,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勇往直前,并因此繁盛发展。

如今我们面临的挑战跟以前一样艰巨,所带来的意义也和以前同等重要。突破边界是拓展人类视野的最佳途径,也是让人类在共同目的面前团结起来的最佳口号。我们会不会对这种口号置若罔闻,并放弃对宇宙的探索?我不这么认为。毕竟,人类从不缺少敢于冒险的勇士。

【注释】

[1]我们可以在恒星周围建设一个用来提取能量的巨型“戴森球”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个概念由弗里曼·戴森于1960年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有时天文学家会认为自己已经在太空深处发现了戴森球,可至今没有一个戴森球被科学界公认。

[2]TLC频道最初由NASA和美国教育部共同创立,通过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免费播送。现在TLC已经被私有化,它再也不用假装自己的节目充满教育性了。

[3]克拉克三大定律:(1)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几乎就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很可能是错误的;(2)突破可能性界限的唯一方法,就是跨越这个界限,从可能跑到不可能中去;(3)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