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太空基地

第20章 太空基地

地球的年龄高达46亿年(是整个宇宙年龄的1/3)。而且地球诞生没多久,生命就出现了。其中单细胞所存在的时间要占地球全部历史的80%,而多细胞生物的情况则大不一样。直到地球历史迈入最近的13%时(6亿年前),原始动植物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那些比微生物大一些的物种,则又花了几亿年的时间,才逐渐从海洋中繁衍到了陆地上。再之后是哺乳类动物,它们出现于2.5亿年前,而灵长类动物出现于5000万年前,猿类出现于1300万年前,人类则出现于最近的100万年。如果把地球全部的历史压缩进一天之内,那么生命出现于凌晨4点,鱼类出现于晚上10∶24,恐龙出现于夜间11∶15,而人类则出现于深夜11∶59。一切有史料记载的历史,全部发生于这一天中最后的0.25秒内。直到午夜的前0.01秒,哥伦布才刚刚开启自己的伟大航程。

其实不只是生物学有这种加速发展的趋势,我们的科技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律。人类最初的那些科技成果,比如石器工具、生火技巧、兽皮制衣等,足足耗费了数十万年才发展出来。而农业耕种、文字书写、法律法规等成果只用了几千年。对于那些生活在1000年以前的人类来说,他们一辈子也很难见到什么科技变革,甚至有的年代还会出现科技倒退的现象。而对于最近200年内的人类来说,我们不仅利用交通工具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还发明了远超帆船技术的轮船。在轮船的帮助下,那些朝不保夕、动辄数年的旅途被缩短至短短几周。之后铁路技术的出现,让原本困难重重的跨洲出行变成短短几天的休闲之旅。再之后的电报通信和海底电缆技术,能够让信息跑得比人还快,即使传遍全世界也用不了一天的工夫。

据传在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能被发明的东西都已经被发明了。虽然这句话有可能是谣传,但人们的思考方式的确一直都是这样狭隘,人类其实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我们在某些方面其实和几千年前的人类别无二致。用削尖的树枝捕猎羚羊和给超级计算机编程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环顾四周,看看我们手头都有些什么,这很容易;但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性”,才能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放眼更广阔的未来。其实,新技术、新发明无处不在。我们有很多人在小时候根本没见过个人电脑,更别提那些计算力比当年载人登月的航天器还要强的智能手机了。此外,社交媒体也是近10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如果把时间放到30年前,那么只有最痴迷于计算机的“书呆子”才听说过“互联网”这个概念。

1965年,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发现了一个规律:计算机芯片上晶体管的数量每隔两年就会翻一番。[1]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当中,这个被称为“摩尔定律”的规律一直颠扑不破,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的确每隔两年就会翻一番。1971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计算机芯片中大约封装了2000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成本为一美元;40年后,计算机芯片中大约封装了70亿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成本下降到十万分之一美分。芯片技术的飞速提升,其实只是技术改革潮流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它意味着在下个世纪,科技进步将会更加迅猛,简直不像是过了100年,而像是过了一万年。没错,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某些专家,比如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正在接近某个“奇点”。也就是说,这种近乎失控的、呈指数级增长的进步速度,最终将导致超级人工智能的诞生。

自动化进程极大地减少了社会对传统劳力的需求,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和效率。不过,想要用更低的成本创造更大的财富,总归是要付出一些社会代价的。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人们一直都在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但事实证明,自动化进程并没有直接带来大量的工人失业,而是把人力资源需求转移到了技术性更强的岗位上。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竞争环境,一些行业因此彻底消失,也有一些行业借机催生了萌芽。虽然我们无法保证这种社会平衡会永远存在,但不可否认,自动化会让未来的社会更有效率,它或许能够解放人类,让人类去追寻更远大的抱负。正如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让-卢克·皮卡德舰长于24世纪所言:“300年来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人们不再痴迷于对‘物质’的积累和占有。我们已经消灭了饥荒、欲望,以及对财富的需求。如今我们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工作,那就是让自己和全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工智能不仅拥有近乎无限的动力,思考方式也和人类完全不同,所以很难想象它们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虽然我们有机会利用人工智能消灭疾病、饥荒、贫困,但这样做的风险很高。就算人工智能对我们没有明显的恶意,最终也可能会演变成不可预知的灾难。正如埃隆·马斯克所言,那些平时负责对冲基金的人工智能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大量卖出消费类股票,买入国防类股票,最终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达到目的。就像大家所熟知的寓言故事《猴爪》中所描绘的那样,我们很难预测到故事的结局。[2]如果你对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进行编程,让它永远不要闯红灯,那么它为了继续前行可能会尝试黑进交通系统,把所有的路灯改成绿色。我们人类其实和蚁丘上扎堆儿的蚁群没有什么不同,可能仅仅是因为挡了别人的路就被铲平了。由于缺乏人类的情感和人文背景,计算机天生就具有反社会属性。

如果我们想要活着看到《星际迷航》的后续剧情,那么人工智能崛起只是我们需要克服的千万种挑战之一。从充满恶意的机器人到气候变化,再到核战争、致命病毒、小行星撞击、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超级火山喷发、外星人袭击[3]等,人类文明的威胁清单正变得越来越长,甚至有些威胁我们现在根本没有察觉到。

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虽然人类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拥有如此强大的科技,以至于能够在瞬间实现自我毁灭的种族,但也正是由于科技的强大,人类才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够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的种族。经历了上百万年的进化与发展,我们终于有机会到别的世界去看一看。不过,既然地球是人类已知的最宜居的星球,我们为什么还要关心太空呢?

最显而易见的答案也许就是,人类需要生存下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太空环境,能够为人类在面临生存威胁时提供最后的保障,让人类不至于手足无措。考虑到这样做的成本其实非常低[4],如果我们最终没有充分利用太空环境让人类免于灭绝,那可真是一次巨大的疏忽。事实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太空环境不仅能让人类逃离灾难,甚至能帮助人类阻止灾难的发生。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恰恰就是因为地球周边的行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样本。比如,通过研究金星上闷热的二氧化碳层,人类意识到了温室效应失控的危险;通过研究火星上的沙尘暴,人类意识到了处于冷战中的地球可能会迎来核冬天,这也为人们在面临“相互保证毁灭”威胁时提供了一个各退一步的理由。如果我们正考虑利用地球上天然的生态系统来对抗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那么在此之前先研究一下临近行星上的案例不是更好吗?

让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存下去,当然要比在其他星球上开辟殖民地重要得多。不过,人类航天工程并不会阻碍这一目标,反而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说,航天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驱动力,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不经意间实现的。比如抗生素,它的发现其实始于亚历山大·弗莱明的一次小小失误——他让本应处于灭菌环境中的培养基上面长出了菌落。再比如微波炉,它其实是工程师不小心用雷达装置融化了巧克力棒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前沿领域的任何投资,必然会带来很多技术副产品,而航天领域面临的多学科挑战让创新变得尤其容易。航天工程给人类带来的新科技包括但不限于:空中交通管制技术、炸弹探测设备、防弹背心、拍照手机、无线技术、数字电脑、防火服、胰岛素监测仪、笔记本电脑、生命支持技术、轻合金技术、医用扫描技术、远程控制技术、防划镜片、太阳能电池板、远程医疗技术、水质过滤系统、天气预报技术和无线开关技术。[5]虽然科学家们在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寻找黑洞时并没有想要开发医疗产品,但最终天体摄谱仪被证明对黑洞分类和肿瘤分类同样有效。这时,科学家们才意识到,他们误打误撞地发明了乳腺癌诊断技术。

既然科技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们最终会不会有机会实现真正的太空旅行?简单来说就两个字——不会。虽然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在航天领域却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因为我们一直没能突破技术极限。如果我们只是守株待兔,那么技术突破是不会自己送上门的。技术是根据目标而来的,反过来不可能成立。除非我们充分利用目前的科学技术,竭尽所能去发明创新,否则别说曲速引擎了,哪怕是超级推进技术,我们也研发不出来。哥伦布之所以会驾驶着不堪风雨的小船航行到美洲,是因为在当时大型远洋轮船还没被发明出来——如果没有航海家志在四海的雄心,那么远洋轮船永远不会被发明出来。只有不断突破可能性的边界,才能保证持续不断进步。

由于地球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不断减少,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资源短缺从根本上讲只是技术问题。每小时,地球都会接收到数目庞大的太阳能,其总和足够让全人类用上一整年。所以说,我们人类其实正畅游在取之不竭的能量海洋当中。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会“口渴”呢?想要持续不断地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科技是最佳的——也许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殖民太空所需的科技创新,其实和拯救地球所需的科技创新别无二致,只不过前者的需求更加迫切。像便携式滤水器、高效率的小型食物生产设备、太阳能捕获及存储技术、定制化3D打印技术等,它们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缓一缓再研究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在太空中生存,这些技术却是迫在眉睫的。

作为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物种,太空旅行为人类提供了看待事物的全新视角。从太空轨道来看,地球上繁杂的琐事看起来是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太空航行让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人类意识到地球是目前唯一的绿洲。这种意识同时也促进了环保运动的发展。当然,1968年绕月飞行器阿波罗8号拍下的壮丽照片《地出》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合作性事业,太空航行把世界各地的人都会聚到一起。设想一下,假如人类真的实现太空移民,那么他们会发展出怎样与众不同的三观?他们会解决哪些问题?他们能够教给我们什么?

一个富有活力的社会形态,一定是对外开放型的。一次次的探索,将人类过剩的精力导向一次次的生产建设。我们的生活绝不能只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太空旅行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带来了每天清晨起床的理由。移民太空的伟大目标,如今正促使年轻人全力学习各种新科学、新技术,以便能够亲身参与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冒险。我们已经在历史中多次面对这种类似的挑战,它正是我们人类最本质的内在核心。人类祖先只能在非洲大平原上冒险、游猎,而如今的我们已经踏遍地球上每一块土地。尽管深知宇宙这片大海永远不会被彻底征服,我们仍旧站在岸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我们不得不扬帆起航,驶向广袤无垠、无边无际的宇宙深处。

【注释】

[1]晶体管是一种微小的开关,可以被电信号触发。

[2]《猴爪》是W.W.雅各布斯于1902年写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个神奇的猴爪,可以实现人的三个愿望,不过这些愿望成真的方式极其残忍。

[3]表明人类存在的无线电信号已经在太空中飘荡了一个世纪。如果附近有人在收听,他们很快就能发现我们的存在。

[4]许多人认为NASA的预算和军方的预算相当,但其实前者只占后者的2.5%(占整个联邦预算的0.5%)。

[5]和大家普遍认为的情况相反,NASA并没有发明菓珍、特氟龙、魔术贴,不过NASA的确让这些东西变得更为普及了。NASA官网上列举了详尽的航空技术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