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火星任务
太空离我们真的很近。如果你的汽车能笔直地开向天空,不出一小时你就能到达太空边界。尽管我们在地球上描述距离时经常使用“几千英里”,但对于90%以上的地球人来说,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其实只有数百英里远。[1]比起空间站,太空边界甚至离我们更近,它就在我们头上62英里的地方。如果你站在太空边缘的平台上往下跳,你会落回到地球上。[2]那为什么航天器不会掉下来?其实,航天器也会掉下来。如果太空中的物体速度不够快,那么它们的行进轨道便会穿越地球的大气层,在压缩稀薄大气的同时发生燃烧。物体能够在太空轨道平稳运行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的横向运行速度真的很快,快到可以瞬间穿越大气层。想要待在太空轨道上,你的运动速度至少要达到子弹的10倍,也就是每秒5英里左右。
把物体送进太空轨道几乎已经超出人类的能力范围。火箭运行的数学方程表明,即使是人类最先进的火箭,也仅仅能够把它身上很小的一部分送进轨道,而这全仰赖火箭分级脱落技术。此外,我们人类能够刚好勉强进入太空的原因,似乎更像是一个天文巧合。如果我们生活在火星这种引力只有地球38%的星球上,那么太空旅行将会变得容易得多。而如果我们生活在木星这种引力高达地球253%的星球上,那么进入太空就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3]从太阳系之外来看(比如距太阳39.6光年的地方),TRAPPIST-1星系中至少有三颗行星处于生命宜居带。它们的引力比地球低一些,这意味着从上面发射的火箭可能只有地球火箭的一半大小。此外,这些行星上的生命(如果有)恐怕永远都不会去想什么太空移民,因为他们的空中阴森森地挂着好几个和月亮一样大的宜居星球。
尽管自1969年以来人类已经取得巨大的科技进步,但登上月球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计算机正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快,但其实它们只占航天器质量很小的一部分。对于火箭来说,它们占的比重更低。就行动力而言,我们的航天能力其实一直在退步。土星5号曾是史上动力最强的火箭,不过它上一次发射已经是1973年的事了。此后人类则把航天计划的重点放在了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上面,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因素和预算缩减不允许我们规划更宏大的蓝图。没有哪位总统或哪个国会愿意扼杀美国的太空计划,但也没人愿意在被认为是奢侈项目的航天计划上花费更多。NASA仅仅依靠0.5%的联邦预算维持生计,长期缺少有执行力的领导者更是让NASA的日子雪上加霜,半个世纪以来,整个机构都处在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航天工程如此乏善可陈,部分原因是对航天飞机运营和发展的过分强调。航天飞机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它把货物和航天员放在一起的混合设计,这使得在每次发射卫星时,我们都必须让航天员一起上天。你当然不希望日常货物运输这种任务还要搭上人命的风险,也不希望为不必要的乘客承担额外费用。反过来说,为了提升有效载荷,航天飞机装了一个超大的货舱,但这样一来却加重了载人舱的负担。起初人们只是想为美国所有的太空任务提供一个一体化的发射器,但为了满足军方于冷战期间部署监视卫星的需求,航天飞机变成了一个更复杂的东西。不过军方始终都对航天飞机的各项能力和安全性不太满意,最后他们放弃了这个计划,把目光转向了传统火箭。这样一来,航天飞机最终变成了一个过于昂贵又极度复杂的载具。想要无所不能的航天飞机,最后却近乎一事无成。
与土星5号月球火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航天飞机是有史以来运行效率最低的发射工具。计算总成本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每次飞行任务的开销、飞行项目总成本、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成本等。但不论如何计算,航天飞机的成本都不低。以美元目前的价值计算,土星5号每次飞行任务的开销仅为10多亿美元。即便加上数亿美元的组装、发射费用,在总重125吨、低地球轨道的条件下,每磅物体的飞行成本也才不到4200美元。而航天飞机的单次飞行成本大约为4.5亿美元,在轨道载重仅有25吨的情况下,每磅物体的飞行成本高达8200美元,几乎是土星5号的两倍。如果把开发成本也算在内,那航天飞机的单次飞行成本其实应该是最低的,因为那些一次性费用被均摊到数目众多的飞行任务当中(航天飞机共执行了135次飞行任务,而土星5号只执行了13次)。不过事实上航天飞机的设计成本和飞行成本一样高得可怕,以至于土星5号的单次飞行成本还是比航天飞机少了约1/3。[4]
航天飞机的确执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科学任务,并将500多位宇航员送入太空。但是,航天成绩不能仅靠运送的宇航员的数量来衡量。事实上,发射次数的不断增加已经对公众舆论产生负面影响,让太空旅行变成一件平常而无趣的事情。次数更少、影响力更大的航天任务反而能以更低的成本换来更高的效用。人类的航天工程需要连贯的计划和明晰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运作。幸运的是,越来越广泛的共识正在逐渐形成,那就是人类航天计划是时候离开低地球轨道了。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火星。
有人说火星任务将会是当年月球竞赛的一次重演,这其实不太现实。如果我们根据科学探索目标来制定政治决策,那么NASA的预算恐怕将与军方媲美,而且我们不仅会在海洋中拥有巨型核舰队,也会在太空中做出同样部署。美国人之所以愿意为月球竞赛买单,原因就在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冲突。肯尼迪曾在1961年国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并使其安全返回地球”之前的那两段——整个月球计划其实就相当于一场公关运动,为的是把公众的注意力从苏联身上移开。[5]肯尼迪被暗杀以后,该计划成为他的遗愿,而且对于是否要实现这位领导人的遗愿,政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以至于也没人知道相关资金是否会持续充足地供给。
世界有可能会出现另一个“阿波罗时刻”。中国目前已经牢牢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在太空领域也取得了稳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已经成功将十几位宇航员送进太空,还建立了一个空间站,甚至还在月球上布置了两辆探测车(其中一辆在月球背面),并且计划在未来的20年内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月球基地。此外,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也都各自拥有非常强力的太空计划。就连印度也加入了太空竞赛,目前正计划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其成本甚至比拍摄一部相同主题的好莱坞电影还要低。[6]此外,印度还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首次把自己的宇航员送进太空。从历史上来看,美国不仅表现出了卓越创新的趋势,还表现出了无论何事都要做到首屈一指的野心。如果现在出现了一个足以和美国匹敌、正在凭借其第一次登陆其他星球的计划压制美国登月成就,并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国家,那么美国人会做何反应?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太空投资需要自负盈亏,但政府在交通新技术上进行大量投资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并非例外。轮船、铁路、飞机虽然都是由个人发明的,但它们都靠政府支持才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正如我们所见,哥伦布的伟大冒险是由政府资助的。达·伽马、麦哲伦、哈得孙、库克以及历史上几乎每一位探险家,他们的航行也都是由政府资助的。大多数海外定居点也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大发现时代遍布全球各地的前哨站,其背后也都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的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即便是像弗吉尼亚公司、东印度公司、哈得孙湾公司这样表面上像是个人投资的企业,背后如果没有王室的保护和支持,也根本不可能幸存下来。
政府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在私营部门的投资视野之外,采取措施促进社会的长期繁荣。不过,政府相对而言不受财政问责制度的约束,而这也正是政府部门往往效率低下的原因。私营企业能够以更加灵活快速的方式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在成本最小化的同时让收益最大化。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政府会负责建设铁路,私营企业则会想出从中营利的办法。就航天领域而言,政府的支持能够促进科技快速进步,从而带动相关私营领域的稳健发展。
除了将卫星送入轨道之外(这是总价值2500亿美元的产业的一部分),私营公司还可以从太空旅游项目中获取收入。2001—2009年,有7位富豪分别支付了2000万至4000万美元的费用搭乘俄罗斯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毕格罗宇航公司已经造出几个充气式居住舱模块的原型,其中的毕格罗可扩展活动模块(BEAM)已于2016年被送进空间站。至少在2020年之前,毕格罗可扩展活动模块将一直保持连接状态。在此期间,该模块的漏气速率、温度、辐射曝光等数据都将受到监控。由此可见,为了迎合超级富豪们的需求,未来豪华太空酒店一定会被建造出来。对于这种昂贵的太空旅游,多数地球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过目前亚太空轨道快速旅行的价格是几十万美元,比前者便宜多了。[7](你只需成为百万富翁,而不是亿万富翁!)
目前最成功的私营太空公司是由PayPal(贝宝)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于2002年建立的SpaceX。这家公司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全力发展前往火星的交通系统。SpaceX是史上第一家成功将液体燃料火箭送入太空轨道的私营公司(2008年发射的猎鹰1号),也是第一家成功发射、入轨并回收航天器的公司(2010年发射的龙飞船),还是第一家将载货航天器运送到空间站的公司(2012年)。凭借着定期往返空间站和运输补给的能力,SpaceX的龙飞船成为将太空中的科研物品运回地球的唯一途径。[8]截至2019年1月,SpaceX已经成功完成了60多次发射任务,并且打算和NASA签下商业合同,承担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任务。2018年2月,SpaceX发射了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重型猎鹰),成功将埃隆·马斯克的樱桃色特斯拉跑车和一个被称为Starman的假人送进飞往火星的轨道。同时被送往太空的还有一块写有SpaceX所有员工名字的牌子,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9](重型猎鹰并不像猎鹰9号一样使用了配有9个发动机的单体助推器,而是使用了3个共计配有27个发动机的强大助推器。)
SpaceX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是,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火箭回收。大多数火箭在耗尽燃料以后,都会以近乎自由落体的方式落向地球,最终要么是在与大气层摩擦的过程中四分五裂,要么是在与地面猛烈撞击的过程中粉身碎骨。[10]乍一看这似乎是很合理的行为,毕竟火箭发射的最终目的是将目标物体送进太空,而且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燃料。那么到底需要多少燃料呢?由于燃料的重量占火箭总重量的90%以上,所以本质上火箭就是一个飞行的燃料箱,而一个内部放空的火箭其实非常轻。此外,由于目前的火箭大多数都是多级火箭,一旦上级火箭和所载物品与底层火箭分离而进入太空轨道,那么帮助它们脱离地面的底层“助推器”就失去了全部载重,只剩下它自己。这意味着,这个空空如也的助推器安全返回地球所需的燃料其实微乎其微,远少于爬升至太空边缘所耗掉的数目。将助推器回收至海上舰艇或岸边着陆点,只需使用火箭整体性能的一小部分而已。
考虑到火箭的一级助推器占了火箭全部成本的80%,对助推器回收再利用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节省。不过从技术角度来说,回收其他部件其实也是可行的,比如其他层级的助推器和空气动力学火箭头部保护装置(所谓的“整流罩”),相关技术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实现。目前,SpaceX的整流罩已经装备上降落伞,以便能够落入由一艘被称为“史蒂文先生”的船所撒下的巨网当中。正如埃隆·马斯克所说:“如果有一个装满600万美元的托盘从天而降,你难道不会努力接住它吗?”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SpaceX的火箭的可重复利用性正变得越来越高。火箭的绝大部分成本都来自建造过程(燃料成本连0.5%都不到),所以重复利用成为节省太空任务成本的有效方法。[11]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让火箭像飞机一样,降落机场,乘客离机,例行检查,补充燃料,新客登机,再次起航。其实飞机造价和火箭造价差不多。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次坐完飞机都要扔掉一架,那将是多么昂贵的旅程!
可重复利用的过程应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使航天飞行在变得更普遍的同时,也更加便宜可靠,就像航空从早期的草率鲁莽逐渐进化为现代商业飞行一样。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设想,未来人类不仅可以飞越地球,还可以乘坐商业火箭在世界各地旅行。利用亚轨道飞行,火箭应该可以在一小时之内把乘客送到地球任意一个角落。以前从纽约到上海需要经历15个小时的痛苦航程,现在有了火箭,乘客只需39分钟便可完成相同距离的旅程。以前从欧洲坐船去大洋洲要花上好几个月,不久之后,这段旅程可能会被缩短至十几分钟。届时,前往太空港将变成地球上最长的旅程。通过各种方式,可重复利用的火箭不仅可以直接改善那些前往太空的人的生活,还可以改善那些选择留在地球上的人的生活。
其他公司也正致力于火箭的可重复利用。2015年,由杰夫·贝佐斯创立的蓝色起源航天公司成功把新雪帕德火箭通过亚轨道送入太空边缘(100千米的高空),并成功实现火箭回收。新雪帕德火箭的设计初衷是把旅客快速送至太空边缘,不过蓝色起源公司目前正在设计一种轨道范围更广的、可重复利用的新型运载火箭。所以世界上的确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太空竞赛。与此同时,NASA自己的载人航天器(猎户座飞船)已经进入最终开发阶段,对新式超大型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的设计也即将完成(太空发射系统能够承受高达720万磅的推力,仅比土星5号稍低一点)。在猎户座飞船和太空发射系统的帮助下,NASA终于在1972年以后第一次获得了载人航天的能力。目前来看,人类已经准备好再一次探索茫茫宇宙了。不过这片海洋是如此之大,我们该去哪儿呢?
在我们生活的太阳系中有很多潜在的目的地,不过只有一小部分处于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让宇航员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前往冥王星(只是单程)显然超出了我们的容忍度,更别提耗费8万年的时间去另一颗恒星了。因此,尽管把我们的涉足范围提升至太阳系以外的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目标,但我们还是得从更近的地方开始太空之旅。随着各个太空基地在地球之外被建立起来,我们有充足的动力改善技术、减少成本。设立太空定居点等商业举措将会一步一步地使航天工程变得更便宜、更简单。终有一天,航天飞行会变得和今天的空中旅程一样,不再让人望而生畏。
那么,地球周边最佳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呢?名单上最靠前的两个候选项便是月球和火星。其中月球虽然离地球更近,但它的长期潜力要逊色很多。虽然到月球只需几天的时间,到火星也不过几个月,但是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月球相对而言则显得死气沉沉。月球基地的主要优势是供给方便,出了突发事件也更容易营救。月球上还可以进行一些比较实用的科学实验——阿波罗工程探索的面积只占月球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全部6个任务加在一起,在月表停留的时间也只有24小时。我们还可以在月球背面建造高灵敏度的射电望远镜,以便躲开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射电干扰。人们之所以想要去月球,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利用月球冰层沉淀物合成出火箭推进剂,从而让月球变成一个巨型加油站。虽然这个想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月球不会凭空变成一个燃料仓库。人类发现的大多数冰层都处于难以接近的位置(比如月球极点),而且相关的加油和发射工作即便是在地球上操作,也难如登天,想要在缺乏基础设备的月球上做到这些更是天方夜谭。[12]
在考虑目的地时,我们必须自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想要实现什么目标?太空工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到达太空边界,更是要穿越太空。除非是搞旅游业,否则仅仅为了在太空中飘浮就把人类送进轨道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建造船只,是为了穿越大海并传输人员、货物和思想。太空飞船也理应如此。既然月亮被当成了一个加油站,就说明我们只是把它看成一块垫脚石。不过,踩上这块石头之后,我们要去哪儿呢?
答案显而易见:既要符合距离地球较近的要求,又要储存有各种资源以便人类能够永久生存下去,这样来看就只能是火星。从长远来看,我们当然更想前往其他星球,不过火星是检验人类是否能够成功实现地外生存的一个绝佳实验场所。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不过仍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远上约50%,处于宜居带的外边缘。火星赤道温度介于68华氏度至零下94华氏度,虽然看上去很冷,但也没有冷到夸张,人们仍然可想办法住在可加热的建筑中,并穿上增压服进行探险工作。在赤道地区,火星受到的太阳辐射大约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或阿拉斯加州受到的太阳辐射一样多。不过火星上大气极其稀薄,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温度下,火星上流失的辐射量要远远小于地球。这种效应和冰与水对温度的影响很像:假如泰坦尼克号的乘客们掉入的是冷空气而不是冰水当中,他们的生存时间将会从几分钟变成几小时或几天。你可以穿着太空服在火星上惬意地走来走去,或许有一天——当火星被彻底“地球化”以后——太空服可以换成日常便服。与火星相比,月球没有大气层,引力也只有火星的一半(引力对人类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13],拥有的资源数量也少得多。
火星的陆地面积几乎和地球一样大。[14]像地球一样,火星也会经历不同的季节,而一个火星年的长度大约是一个地球年的两倍。此外,火星的季节也比地球显著一些,因为火星的轴向倾斜度为25度,而地球的轴向倾斜度只有23.5度。一个火星日的长度只比一个地球日长一点点,约为24小时零39分钟,而这一点格外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火星温室中利用自然光种植植物。相比之下,月球上的植物会在长达14天的夜晚中死去(月球的昼夜循环长度为28个地球日)。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很重要,而且这些二氧化碳也可以被转换成氧气和甲烷成为火箭燃料。在火星丰富的资源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拥有丰富的水源。尽管在火星低温和低压的条件下,液态水很难长时间存于地表,但我们的探测器已经探测到,在火星地下也存在一定的水源。在未来的某一天,火星可能会变得和当年一样,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海洋。凭借着丰富的水源和种类繁多的自然元素,火星可以支撑起整个人类文明。
前往火星的技术工程手段至少有三种。第一,我们可以发射多枚火箭,在地球轨道上组装一个或多个航天器,这些航天器将为往返火星任务提供全部补给。不过轨道组装技术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所有硬件设备都是在地球上历经多年才被设计建造出来的,一旦某一次发射失败,那么整个任务的时间表将被彻底打乱。此外,硬件设备在太空中停留过久也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零件的可靠性会受到影响,火箭推进剂会因为沸腾或凝冻而白白损失。当年NASA的登月计划一开始也打算采用在地球轨道上组装大型飞行器的方式,不过这个方案很快就被“月球轨道交会”(凭借单枚土星5号火箭把所有硬件设备直接一起送上月球)取代了。考虑到阿波罗计划已经遭遇时间逾期和成本超支的影响,如果NASA在20世纪60年代还醉心于超大规模的轨道建设项目,那么肯尼迪总统绝不会把1970年设为前途难料的阿波罗计划的最后期限。尽管在轨道上组装巨型飞船前往火星的计划的确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这种方法或许并不是最有效的。
前往火星的第二种方案是一种极简主义法。一开始,我们需要向这颗火红的星球发射一系列尽可能小的火箭,并在火星上合成以供返程所需的甲烷-氧气燃料。[15]在极简主义法中,我们希望能够在火星上生产尽可能多的物资,其中包括水、氧气、燃料等很多数目庞大的消耗品。火星上的“风化层”(火星土壤)既可以用作房屋表面的防辐射涂料,也可以制成砖块。基础模块将会预先在地球上建造完成,随后可以利用火星上的各种材料或者像熔岩管洞穴等现成的地质结构进行扩展。极简主义法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一次或多次发射,在宇航员前往火星之前就预先放置好各种模块和补给品(无论对于哪种前往火星的方案来说,这都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一旦储备充足的火星基地建设完毕,定居者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前往火星。因为他们知道,那些生活必需品已经在火星表面上等着他们了。
第三种方案是建造一个超大型火箭,该火箭可以在单次发射任务中携带一个大型星际航天器。为了把航天器的质量限制到切实可行的水平,我们可能有必要在航天器前往火星之前,先在地球轨道安排一次燃料补给。这样一来,我们就拥有了在地球和火星之间运载大量人员与物资的能力。此外,本方案也会在理想情况下采用极简主义方案的某些要素,比如在火星上生产甲烷-氧气燃料。2016年9月,埃隆·马斯克凭借星际运输系统揭示了该方法的基本架构。该系统由各种星际运输设备和依托于超大型火箭运载的加油机组成,每个部分都具备了可重复利用性(2018年11月,该系统中的航天器被命名为“星际飞船”,运载火箭则被命名为“超级重型”)。该系统计划于2019年进行小规模实验,而且从一开始就能实现大规模的火星定居。在这些科技发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人类为了实现殖民火星的目标会付出不懈的努力。
【注释】
[1]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大约为250英里,轨道倾角为51.6度。这意味着它会从居住在南北纬51.6度之内的所有人的头顶上飞过,大约90%的地球人都住在这个区域。
[2]2012年,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一个飞至离地24英里的氦气球上一跃而下。凭借这一壮举,他成为第一个不借助引擎就突破音障的人。
[3]当然,木星是一颗气态巨行星,它没有地表。最大的岩质行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0倍,但只有木星质量的1/30。
[4]虽然土星5号只是一个发射器,而航天飞机既可以修理卫星又可以回收卫星,但是航天飞机的这项功能几乎很少被使用,主要是因为制造一个全新的卫星更便宜。
[5]肯尼迪演讲中与本文相关的内容为:“最后,如果我们要赢得目前正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自由与专制之间的斗争,那么最近几周在太空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应该会让我们所有人明白……这次探险对全球所有正在决定到底该走哪条道路的人都产生了巨大冲击。”
[6]印度是第一个在首次星际探测任务中就尝试进入火星轨道的国家。此任务包括发射在内的总成本只有7300万美元,这着实令人震惊。
[7]设想发射一颗沿着连续弧线运动的炮弹。亚轨道飞行就像这颗炮弹一样飞进太空,然后再回落到地球上。作为美国的第一位航天员,艾伦·谢泼德于1961年成功实现了亚轨道飞行。
[8]俄罗斯的联盟号宇宙飞船只运回了宇航员,没能运回大型货物。其他大多数补给飞船都在大气层中烧毁了,里面的东西通常也没什么价值。
[9]上面还有很多其他彩蛋,比如电动车仪表盘的控制面板上显示着“不要惊慌!”的标语(致敬《银河系漫游指南》),上面还摆了这辆车和Starman的微型模型;火箭上还放了一份电子版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小说,音响中不断播放着戴维·鲍威的经典歌曲《火星生活》。
[10]火箭发射地点位于海边,因为火箭需要在海洋上空发射(对于俄罗斯和中国来说,发射地点通常位于荒野之中)。
[11]航天飞机的某些部分可以重复利用,但需要大量的维护工作。此外,可重复使用的轨道飞行器非常重,削减了该系统的有效负载。
[12]在我看来,月球相对火星的主要优势,仅仅源于它在地球人的视野当中更为清晰这个事实。不可否认,抬起头来感慨“人们就住在那儿”,可以极大地鼓舞人心(当然,我们也可以移民火星,但是火星和大量恒星混在一起,很难被人发现,晚上凝望夜空时也就更难发出类似的感慨。不过,只要让宣传团队给火星营造一种和月球一样,甚至超越月球的惊奇感,我们就可以大踏步地在火星上建立一个类地生存环境)。
[13]月球引力约为地球的17%,火星引力约为地球的38%。
[14]刨去海洋不算,地球的陆地面积仅比火星的陆地面积多11%。
[15]如果想要更详细地了解“火星直航”计划,可以参阅罗伯特·祖布林所著的《赶往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