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征服北极
探索激发了更多探索,来自未知的呼唤如同给我们的灵魂鸣响的警笛。即便前途艰险,我们也会走上先驱开辟的道路,力求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再没有比北极探险更能体现这一点的了,在那里,一次次的灾难造就了英雄历险的传奇。在商业目的之外,征服北方已经变成一场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个自信心十足的欧洲社会已经下定决心,要通过对最新的工业技术的掌控最终统治世界。而英国战胜了拿破仑,皇家海军的精力也终于可以转向和平时期的探索。有了精心的准备,再加上最新的发明成果,这些努力又怎么会失败呢?
1845年,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受命远征,他的任务是率领探险队彻底打通西北航道。北极对富兰克林来说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他已经三次带队前往。1819年的那次探险最为惨烈,有一半船员饿死在途中,而富兰克林也因此得了个“吃靴子的人”的绰号。当被问及60岁年龄是否构成探险的障碍时,他做出了一次经典反驳:“没搞错吧?我才59岁。”为了1845年的探险,英国人改装了幽冥号与惊恐号两艘战舰。这两艘战舰都是有着厚重外壳的迫击炮战舰,除了用金属铁板加固,还配有蒸汽加热器、除盐水机,以及驱动着7英尺推进器的蒸汽引擎。这两艘战舰此前在北极和南极海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在1814年的英美战争中,这两艘战舰被美国巴尔的摩麦克亨利堡放出的“空中炸弹”(其实是迫击炮和舰用火箭)击中。麦克亨利堡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诞生地,从此名垂青史。此外,这还是第一次装配了照相机的远航探险,船上装载的罐头,足够他们吃上三年。[1]
1845年5月,幽冥号和惊恐号载着129名船员从英国启航。[2]7月,它们曾经在格陵兰岛附近从一艘捕鲸船旁驶过,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2014年和2016年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发现的残骸,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重现这两艘船的遭遇。船员们在第一年进展顺利,并在比奇岛过了冬。1846年,他们继续前进,然而到了第二年冬天,舰船被冰封住,从此便再也没能脱险。据后来找到的一张笔记显示,富兰克林于1847年6月去世,随后整个船队迎来了第三个冬天。到1848年春天,由于舰船被困,食物减少,幸存的船员决定上岸,徒步前往安全地带。从后来在北极冻土带上发现的散落尸体来看,这些船员也没能走太远。
两年杳无音信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搜救拉开了序幕。为了能找到船队,英国政府给出了相当于200万美元的悬赏。包括法美等敌对国船只在内的数十艘船参与了搜救行动,其中至少有5艘船在搜寻过程中失踪。[3]人们将一些刻有补给站位置信息的金属纽扣分发给当地的因纽特人,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找到幸存者。1854年,一个因纽特人告诉调查员,几年前曾经有40名白人饿死在这里,并且给他看了失事船上的餐具、硬币、书籍和其他遗物。营救行动于是被叫停,但富兰克林的夫人却没有放弃,并且在后续搜索中发现了两条信息。第一条信息的记录时间为1847年5月,它描述了探险的进展,并且充满信心地写道:“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指挥舰船,一切顺利。”第二条信息写于将近一年之后,其语调大相径庭。记录者在同一张纸的边缘以颤抖的笔迹记录道,幽冥号和惊恐号已经被困了两个冬天,许多人已经死去;幸存者明日将启程,寄望于通过陆路脱离险境。
这次探索航行中有几个奇怪的地方。例如,最后一条信息存在几处错误,包括拼写和日期错误。此外,人们还发现,船员废弃的雪橇上竟然堆放着厚厚的书、银器和其他一些在灾难中几乎用不上的东西,这说明当时的船员可能已经失去清醒的意识。探险队出发前的记录显示,食物罐头是用像蜡烛油一样的铅焊料匆忙封装起来的,因此有可能是铅中毒导致了他们的认知障碍。另外,由于当时巴氏杀菌法还没被发明出来,许多罐头可能已经被污染,无法安全食用。这件事让人们见识了大自然的威力,也将维多利亚时代人类的骄傲自大暴露无遗。现代技术在征服北方的过程中遭遇惨败,而处在相同恶劣环境中的因纽特人却兴旺蓬勃。
尽管有危险,或者也许正是因为危险的存在,人们始终无法放弃征服北方的梦想。北极探险事业演变成一场为了名誉而战的竞赛。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于1903年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远行,最终他成为第一个穿越冰层从格陵兰岛到达阿拉斯加的探险家。与富兰克林相反,他的通关秘诀是轻装上阵,靠陆地获取补给。阿蒙森的船员从因纽特人那里学到了必要的生存技能,他们猎杀海豹和其他动物,通过摄取含有维生素的鲜肉避免营养不良。他们用雪橇进行陆路运输,还用暖和又防水的动物皮取代了笨重的防风衣。
征服北极只是近来才实现的壮举。1888年,一支由6名挪威人和芬兰人组成的队伍滑着雪橇横跨了格陵兰岛。他们原打算让芬兰人驾驶驯鹿雪橇托运补给品,不幸的是,与驯养的驯鹿不同,固执的野生驯鹿拒绝帮人类干活,因此队员们不得不自己拉起雪橇。幸好这些人都是滑雪高手,最终他们还是成功地穿越了格陵兰岛。这次探险队的领队是弗里乔夫·南森,后来他又打算再次向北极进发。驾驶着经特别设计的前进号,南森打算故意让船困在冰里,然后一路漂移到北极。他于1893年6月出发,初段航程也异常顺利,但前进号在冰中漂流数月之后速度开始减慢,南森也因此变得不耐烦。到1895年3月,他终于等不及了。南森和另一个人结伴出发,打算乘雪橇滑完剩下的400英里冰路。
这个计划本来进行得不错,但很快南森就发现冰层正在向南漂移,这抵消了他们的前进速度。食物越来越少,然而他们离北极仍有250英里。在遭遇了“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一大片难搞的冰块”后,他们被迫返程。随着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南森决定在法兰士约瑟夫地扎营过冬。[4]他们搭建了一个小避难所,靠储备的北极熊、海象以及海豹的肉度过了寒冬。1896年5月,他们打算继续南行。一天早晨,南森被狗吠声吵醒。真是无巧不成书,他竟然和当时正在北上的英国探险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在此偶遇。南森和同伴获救后返回挪威。几个月后,前进号从冰层中脱险,船员们在奥斯陆重聚,挪威举国欢庆。[5]
此时北极仍然没有被征服,所有人还在跃跃欲试。1909年,罗伯特·皮尔率领23人的队伍从加拿大的埃勒斯米尔岛出发,一路拉着雪橇奔向北极。当到达距目标还有150英里的地方时,皮尔和同伴换乘滑雪板进行最后的冲刺。[6]1909年4月6日,皮尔测量到他们与极点的距离仅剩下最后5英里,然而由于没有人会用六分仪,这一距离从未得到确认。此外,他返程后还发现存在一些计算错误,所以实际上他的队伍与北极的距离起码还有30英里。更糟糕的是,另一位探险家弗雷德里克·库克也声称自己是和皮尔差不多时间从北极回来的。皮尔的支持者们迅速发起了一场抹黑行动,他们诽谤库克的名声,污蔑他的探险数据。接着他们打起了官司,1911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众议院的海军事务小组委员会裁定皮尔胜诉,但这一裁定可能有失偏颇,因为这两个组织都是皮尔探险队的资助者。皮尔赢得了人气,但他们两人到底是否到达过北极极点,却始终没有定论。
如果不是皮尔或者库克,那么到底谁是第一个到达北极极点的人?1926年,海军上将理查德·伯德从斯匹次卑尔根岛出发,经15小时的长途飞行后,完成了穿越北极上空的壮举。但随后由于飞行时间问题(时间太短,不可能覆盖所述距离),加上他和副驾驶对这次航行的说法相互冲突,人们对这次航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仅仅三天后,一个乘坐挪威号飞艇的16人团队成为世界首支确定到达北极极点的队伍。这次远行由挪威人诺尔韦根·罗尔德·阿蒙森发起,由美国人林肯·埃尔斯沃思资助,意大利飞行员翁贝托·诺比尔担任领航员。因此,当飞越北极上空时,挪威号同时抛下了挪威、美国和意大利三国的旗帜。后来大家发现意大利的国旗比别国国旗更大,诺比尔和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因此沾沾自喜,并吹捧这次行动证明了意大利法西斯的英勇崛起,争议也由此爆发。
两年后,诺比尔驾驶着一艘与挪威号一模一样的飞艇意大利号,打算再续辉煌。但当他们到达北极极点时,一场风暴袭来并摧毁了飞艇,这次行动因此遭遇了惨败。意大利号上的6名成员被狂风卷走,音讯全无。另有10人虽在灾难中幸存,却被困在了北极的冰面上。一场国际救援随即展开,一个月后,人们终于找到幸存者的下落。一架瑞典的滑雪飞机降落下来和他们接头,但飞机只能够搭载一个人飞抵安全地带。诺比尔本想和他的船员们坚守,但在被劝说下还是上了飞机。这一举动带来了糟糕后果,因为在媒体舆论眼中,这就是一种怯懦行为。诺比尔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名誉。他在一次采访中尽陈对墨索里尼的不满,但法西斯分子反而把责任甩给了诺比尔。随后诺比尔从空军辞职,逃出了意大利。最终苏联的破冰船又救出了7名船员,但整个事件已经成了一场公共关系的灾难,到处都是关于意大利人残杀瑞典气象学家的骇人传闻。最严重的一波舆论危机出现在阿蒙森失踪后,因为他的飞机恰巧是在搜寻意大利号成员过程中失踪的。
1948年,一支苏联科学探索队在北极附近登陆,之后步行到达北极极点。至此,世界的北方被彻底征服。10年后,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核潜艇在浮冰下面穿越了整个北极。第二年,另一艘核潜艇鳐鱼号成功撞破北极冰面,在世界的最北端浮出水面。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海洋变暖,北极也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海冰的融化每年都在破纪录,西北航道也于2007年首次开通。从欧洲通过世界最北端到达亚洲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至少一年的几个月内如此。2013年,中国的集装箱货轮穿越北极,从中国到欧洲的行程从此缩短了一半。北极不仅被人类征服,而且成为旅游胜地。2016年,水晶邮轮推出了从温哥华经西北航道至纽约的28天邮轮度假路线。想要享受这趟旅行需交纳5万美元的撤离保险,但很明显,至少部分人认为,这一路叹为观止的美景值得他们掏这笔钱。
对南极的探索几乎与北极探索同期展开,探险家基本也是同一批人。但与北方不同的是,这片地球上最后一块陆地没有明显的商业价值,对它的征服纯粹是一场人类精神之战。詹姆斯·库克从冰山下的岩石推断出了南极洲的存在,但他认定不会有人踏上南极洲的预言,却是一次罕见的误判。人类从来不会让一片土地长期保持未被征服的状态。到19世纪中期,包括富兰克林的幽冥号和惊恐号(它们的名字后来被拿来命名了南极的山脉)在内的数艘船都成功抵达南极。当然,几乎是美国国土面积两倍的南极内陆地区,此时仍然遥不可及。
在对北极的征服达到高潮之际,南极探险也成为一场国际竞赛。俄国人、德国人、瑞典人、挪威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和其他国家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抵达这个地球上的最偏僻之地。1898年,一支比利时探险队在南极大陆过冬。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乘雪橇到达南极内陆深处。1909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率领一支探险队乘坐机动雪橇前往南极极点(皮尔在同一年“到达”北极)。虽然恶劣的天气迫使他们最终返程,但在返程之前他们已经到达距离南极极点不到100英里的极地高原。最后的冲刺一触即发:1911年,两支互相竞争的队伍踏上了征途,其中一支是罗阿尔德·阿蒙森带领的挪威队,另一支则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带领的英国队。比赛正式打响。
斯科特的团队装备豪华,他们有机动雪橇、小马和拼装营地。然而,雪橇很快就坏了,所以他们只得用人力拖着所有设备在冻土上行进。团队在距离南极极点175英里的地方建立了营地,随后斯科特带领4名队员开始了最后的冲刺。人力拖运补给极度耗费体力,但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跋涉之后,斯科特的团队最终到达南极极点,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蒙森的团队已经提前34天到达此处。挪威队伍轻装上阵,他们用狗拉雪橇,并且在途中以狗为食。在南极极点,阿蒙森留下了一面挪威国旗、帐篷和一些物资,还有一封写给挪威国王的信,并礼貌地请斯科特把信转交。斯科特的队伍意志消沉,悄悄返回了他们的营地,恶劣的天气很快使情况变得更糟。
斯科特的团队顶着骤降的气温撤退,队员们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其中一名叫奥兹的队员不仅手上有伤,而且脚上也有了严重的冻伤。为了避免拖累队伍,奥兹在某天晚上对大家说了句“我要到外面去,可能要待一会儿”,之后便毅然出走。奥兹的牺牲让队伍加快了进度,但在离下一个补给站还有11英里时,探险队又遭遇了一场暴风雪。6个月后,一支搜救队在斯科特的帐篷里发现了整支队伍被冻住的尸体。他们最后一篇探险日记里写道:“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目的地不会太远。这听起来很遗憾,但我想我再也写不下去了。斯科特。最后之记录。求上帝保佑我们。”斯科特在当时被誉为悲剧英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他的态度逐渐转为批判,因为正是他不计代价地想要到达南极极点的这种鲁莽,才导致他的手下全部丧命。
这并不是人类的最后一次南极探险。1914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重返南极,打算进行首次南极大陆穿越,但他的船舰坚忍号还没到达南极洲,就已经被困在冰里。坚忍号扛了一年才彻底毁坏。由于补给不足又无路返程,沙克尔顿率领一支队伍开始从冰上行进,他们把小船拖到冰川上,慢慢向北移动。当冰川破裂时,船员们把船放下水,驶入大海。他们设法到达了大象岛,但那儿只是一块不适合居住的岩石,离过往的船只还有好几英里的距离。[7]他们已经熬过一年半的时间,现在他们唯一活下去的机会是划船抵达850英里外的南乔治亚岛捕鲸站。
沙克尔顿和5个同伴先行出发寻求帮助,他们冒着随时倾覆的危险,在风浪汹涌的海上航行了数个星期。当抵达岛屿时,他们拼尽全力才经受住飓风的冲击,避开了险峻的礁石。[8]即便已经爬上岸,沙克尔顿和一个同伴还得继续沿着颠簸的石路跋涉32英里,方才抵达位于南乔治亚岛另一侧的捕鲸站。尽管没能达成踏上探险之旅时定下的目标,但沙克尔顿战胜重重障碍保住了船员的性命,完成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救援。多亏了他钢铁的意志和坚韧的领导力,整个团队无一伤亡。当他于1921年再次组织南极远行时,许多人仍踊跃报名,由此一项便足见船员们对他的忠诚度。尽管有危险,又或许正是因为危险的存在,他们才无法克制对探险的冲动。
南极洲最终被科学技术征服。1929年,海军上将理查德·伯德重演了三年前的北极故技,驾驶飞机飞越了南极。探索很快演变成为对所有权的争夺战,各种互相矛盾的声索层出不穷,其中最为罪恶的当属1939年的那一次。当时德国南极探险队跨越南极大陆,把小小的纳粹标识扔得到处都是。为了防止冲突,世界各国于1959年签订了《南极洲条约》。该条约规定在南极大陆禁止使用武器,并声明南极大陆对任何因科学目的而来的国家应保持开放。唯一没有人类的大陆现在成为唯一没有战争的大陆。这项国际性的管理模式很可能给地球以外世界的主权宣示开创范例,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南极洲与火星的冻土带或木星的卫星欧罗巴并没有太大区别。最近的调查显示,南极洲巨大的冰层下埋藏着大量液态水。即便在这些与世隔绝、不适宜居住的环境中,我们也发现了生命。这也许是我们从地球偏远地带所获得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命总是在竭力克服困难,且经常蓬勃发展。
【注释】
[1]罐头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发明的,目的是为远在战场上的部队提供补给,但开罐器直到1855年才发明出来。也就是说最初的50年里,罐头是用锤子和凿子打开的。
[2]两艘船都有帆,以及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
[3]为了感谢美国的帮助,维多利亚女王向时任美国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赠送了一张由皇家海军其中一艘搜救船坚决号木材制成的桌子。现在它就放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成为总统的办公桌。
[4]西伯利亚附近的一个岛屿,被1872年奥匈北极探险队以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名字命名。
[5]1922年,南森因挽救了战争难民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发行了全球认可的“南森护照”。
[6]他的同伴包括第一位非洲裔美国北极探险家马修·汉森和三位因纽特猎人。
[7]谢天谢地,那里有海豹作为食物。虽然缺乏碳水化合物,但船员们的肚子里塞满了肉和脂肪。他们每晚都要看食谱,以重新唤起对家乡味道的回忆。
[8]同一场风暴击沉了一艘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起航的100吨重的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