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新大陆
哥伦布直到临死前都坚信自己成功抵达了亚洲。结果到16世纪初,除了哥伦布自己,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他发现的其实是一片新大陆。1497年,热那亚航海家乔瓦尼·卡博托,以“约翰·卡博特”之名航海启程,他此行的目的是替英王亨利七世寻找一条从北方前往亚洲的航线。在绕过纽芬兰,沿着海岸线驶过拉布拉多、新斯科舍、缅因州之后,卡博特报告说他发现了一片绵延数百英里的茂密林地。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想要从非洲海岸远航至印度,却意外发现了巴西。综合分析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人们意识到,他们发现的绝不只是几个零星的小岛。
在1497—1504年的4次航行当中,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沿着海岸线一直从加勒比海航行到了巴西。1500年,他在第二次远航中发现了亚马孙河口。这条巨大河流中的淡水占地球全部河流淡水量的1/5,周边好几英里海域的含盐量都因它而降低。即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也能猜到这背后肯定有一片巨大的土地。在沿着海岸线航行的过程中,韦斯普奇越来越确信这些土地实际上是一片大陆。他以“Mundus Novis”(新世界)为题的信件随后在欧洲各地印刷、出版,新大陆的观点因此得以深入人心。不久,德国制图师马丁·瓦尔德塞米勒在1507年出版的地图集《瓦尔德塞米勒地图》中用韦斯普奇的拉丁姓氏标注了新大陆的位置。也正是在此时,“美洲”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当中,一个鲜为人知但却有勇气挑战未知世界的意大利人的名字就这样被载入史册。
搞清了美洲其实是一片大陆以后,紧随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绕过这片土地。人们坚信,大陆另一头肯定有一个未知的大洋,而且在环绕非洲海岸成功抵达东方以后,葡萄牙人也说他们曾在香料群岛以东发现了一片海域,看上去很像是一个大洋。1513年,终于传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人们预期中的大洋终于被发现了。当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刚刚穿过巴拿马丛林,突然就成为第一个亲眼看到太平洋的人。如果有一条穿越美洲的路径或是航道,那么继续西行是不是真的能够抵达亚洲?[1]
一个名为斐迪南·麦哲伦的野心勃勃的葡萄牙海军军官认为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设想,只要沿着南美海岸一直南行,就能寻找到新航道。在他看来,只要找到这条捷径,便能够穿越太平洋直达香料群岛。虽然不知道麦哲伦到底掌握了怎样的信息,但我们可以推测他是受了1516年西班牙探险队的影响。当时这支探险队曾远航至拉普拉塔河口,由于该河宽度达150英里,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条贯穿东西的航道。麦哲伦带着他的计划向葡萄牙国王寻求资助,可是由于葡萄牙人已经找到香料群岛,国王对向西航行并不感兴趣。于是麦哲伦又带着他的计划找到葡萄牙人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西班牙人,后者对麦哲伦的计划表现出强烈的赞赏,因为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打破葡萄牙人对香料的垄断。
麦哲伦把自己的乐观态度放错了地方,这让他成为哥伦布的翻版。就像那位热那亚航海家一样,尽管观点和所有专家相悖,但麦哲伦仍旧深信自己掌握了绝密的地理信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为自己的计划拉到赞助。和哥伦布一样,麦哲伦也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尺寸。在他的设想当中,地球上最大的大洋的尺寸严重缩水,他觉得自己短短几天之内就能坐着小船横穿过去。所以说,史上最伟大的两次探险都源于绝对的无知。地理和科学一样,最严重的错误有时候能带来最伟大的发现。
和哥伦布当年的情形一样,西班牙人批准了麦哲伦的这次远航,但并不想花太多钱。尽管麦哲伦得到了一个由5艘小船组成的船队,并乐观地将船队命名为“来自马鲁古群岛的海军舰队”,可是这些小船的状况实在是太糟了,以至于他怀疑它们是不是从海军墓地里挖出来的。配给他的船员也没好到哪儿去:整体来说,他们就是一群从世界各地淘换来的大杂烩,有几个人甚至是从西班牙地牢中给揪出来的。麦哲伦从来没向这些人透露过此行的目的地。如果船员们知道这位队长正在为史上最长的航程厉兵秣马,他们可能更愿意待在监狱里1519年8月10日,船队正式起航,一路沿着南美海岸进发。当停在里约热内卢修整船只时,一行人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款待。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的这次停留并不合法,因为当时这片地区已经被葡萄牙人据为己有,只不过还没来得及派人殖民而已。在里约热内卢待了一个月以后,他们开始朝着麦哲伦眼中的最后一站进发:冲过航道,迅速跨越太平洋。
随着一行人沿着海岸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麦哲伦设想中的那条航道根本不存在。为了寻找这条航道,船队仔细检查了每一个海湾,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于是麦哲伦迎来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他既不想放弃发现新航道的机会,也不想向船员们坦白他根本不知道这条航道到底在哪儿。最让人感到失望的是,其实只要尝几口河水,哪怕是几英里之外的海水,他们就能立刻意识到拉普拉塔并不是一条航道,只是一个巨大的河口。徒劳无功搜索了几个月后,船员们终于受不了了。1520年4月1日,当一行人在阿根廷过冬时,三名西班牙船长发动兵变,试图夺取船队的控制权。
麦哲伦立刻予以反击,并成功夺回一艘叛变船只扭转战局。现在麦哲伦一方有三艘船,叛军只有两艘船。短暂对峙之后,叛军向麦哲伦投降,麦哲伦迅速对两位船长展开报复。他下令处决其中一位船长,由其仆人施刑以换取自己被赦免。另一位船长则被他放逐到无人岛上,此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现在西班牙人的处境非常艰难:这些船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船队被一个鲁莽的外国人带进了绝境。他们到底是该继续服从命令,还是该予以反抗?
此时的麦哲伦已经有些癫狂,决意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完成任务。叛变事件后没多久他又遭遇了悲剧——船队中最小的船只圣地亚哥号在风暴中沉没了,不过船员们却奇迹般地死里逃生,甚至有两位水手挣扎着来到陆上的冬季营地试图寻求帮助。他们并不是唯一进入营地的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些原住民也来到这里,并和那些访客做起了生意。在西班牙人眼中,这些身材高大的原住民无异于巨人[2],便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Patagón”,意为“大脚汉”,并将这片土地命名为“Patagonia”(巴塔哥尼亚)。
离开西班牙一年多后,船队于8月24日恢复航行。之后又过了一个半月,船队终于在偶然之中发现了一条海峡,而这看上去正是他们苦苦寻求的新航道。不过由于补给已经所剩无几,其他几位船长极力要求麦哲伦终结任务,立即返航,至于之后前往亚洲的任务,可以交给下一支远征队。可是麦哲伦态度很坚决,表示船队必须继续前进。将南美洲最南端和火地群岛[3]一分为二的这条海峡是一条极其狭长的水道,海浪汹涌,地势曲折。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船队于环环险象之中如履薄冰,缓缓前行。就在麦哲伦继续前行寻找最佳路径时,圣安东尼奥号的船长埃斯特旺·戈麦斯突然表示自己已经忍无可忍,扭头返航。[4]11月底,麦哲伦仅剩的三艘船终于进入太平洋。尽管补给几近见底,但麦哲伦仍然决定继续前行,期待着能够率队迅速跨过太平洋抵达香料群岛。
这次航程简直可以说是人间炼狱,其“视野中看不到陆地”的天数甚至创下当时的纪录。虽然顺风,航速喜人,但想要跨越1/3地表仍旧需要大量的时间。船队在太平洋中航行了4个多月,沿途愣是没看见一个岛屿。船上的淡水已经发臭,让人难以下咽,剩下的几块饼干也发了霉,一堆象鼻虫在上面飞来飞去,就连肉干都已经腐烂,在磷光发光杆菌的影响下发出暗暗荧光。实在没办法,船员们只能把皮革煮沸来吃,偶尔抓到的老鼠都算是珍馐美味。1521年3月6日,船队终于看到了陆地,此时船员数量已经因为饥饿和坏血病减少了一半。虽然他们登上了关岛,可当地居民的态度并不友好。根据意大利探险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对这段旅程的记载,面对麦哲伦的几艘船只,当地人蜂拥而上,劫掠了这些虚弱不堪的船员,将所有能抢到的货物洗劫一空。
之后麦哲伦一行继续前进,几个星期之后来到另一个岛屿。态度友好的岛民划着桨,带了满满一船的异域水果前来迎接,船员们终于得以饱餐一顿。之后麦哲伦会见了当地首领,令他惊讶的是,尽管有些磕磕绊绊,他的仆人恩里克居然能在初次见面的情况下和当地人顺利交流。于是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岛肯定离恩里克在马来西亚的故乡非常近,麦哲伦一开始也以为他们终于抵达了香料群岛。[5]可是麦哲伦错了,由于他们的航程过于偏北,这些岛屿实际上属于菲律宾(以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名字命名)。为了能够得到当地人的持续款待,麦哲伦同意插手当地政治,与麦克坦岛上的一个敌对部落开战。之后麦哲伦率领49名身披铠甲的欧洲人于麦克坦岛登陆,迎战500名原住民勇士。尽管这群美洲大陆征服者曾拿下过实力更为悬殊的战斗,但这次奇迹并未上演。原住民以摧枯拉朽之势,用长矛、弓箭、飞镖击溃了麦哲伦部队。在辨认出谁是这支队伍的首领以后,原住民冲上前去,杀死了全副武装、仍在激战的麦哲伦。
由于领导暴毙,人员锐减,水手们烧掉了其中一艘船只,把仅存的船员分散到剩下的两艘船中。之后船队继续在未知水域中漫无目的地流窜,在又经历了一段让人绝望的航行之后,他们终于来到文莱的加里曼丹岛。根据日记作者皮加费塔的记载,这里有一个富有的王国,国内有很多大炮和训练有素的大象,军事力量相当现代化。其实葡萄牙人之前绕着非洲海岸东行的时候就来过这里,现在这些人属于故地重游。令他们欣慰的是,可能是觉得这些西班牙人可以成为一起对抗葡萄牙人的有力盟友,文莱的苏丹友好地接待了他们,还向船队提供了大量补给。之后麦哲伦船队仅剩的两艘船再次起航,终于在离开西班牙两年多之后抵达附属于香料群岛的蒂多雷岛。此时船员的人数已经不足最初的一半,不过这些幸存者可算是能够在这个热带天堂好好休息休息了。[6]
由于不想再完成一次跨越太平洋的壮举,剩下两艘船的船员决定向西航行返回西班牙。这相当于间接承认葡萄牙人穿越印度洋的路线要更为优越,不过,这条航道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其实充满了风险,因为路上全是敌军领土。1522年1月,在装满了昂贵的香料之后,这两艘船终于起航,可是没多久特立尼达号就漏水了。由于尺寸较小,维多利亚号不足以承载全部船员,一行人不得不就此分开。维多利亚号继续前行,其余人留在后面修理特立尼达号。几个月之后,葡萄牙人俘虏了特立尼达号及其船员,把他们关了好几年,其中只有寥寥数人逃回家乡。不过,被囚禁的这些人其实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维多利亚号的返乡之旅比之前的太平洋马拉松还要糟糕。由于担心船只被葡萄牙人劫掠,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船长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一直没让船只靠过岸。维多利亚号于5月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时,船队已经弹尽粮绝,虚弱不堪的船员甚至开始苦苦恳求,希望船队能在最近的葡萄牙据点上把他们放下船。7月9日,在大海上漂泊了187天之后,维多利亚号终于得以在佛得角(位于距非洲西部隆起350英里的海中)稍事停留。当初维多利亚号从蒂多雷岛起航时,船上有50多位船员。如今,这支一开始有270名船员的远征队只剩下18名饥肠辘辘、病入膏肓的幸存者,坐着此船回到了家。[7]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并且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毫无疑问,这次旅程是史上成就最高的探险之一,也是人类耐力所面临过的最大挑战之一。[8]可惜这次旅程新发现的麦哲伦海峡位置实在太远,非常不实用,而且就算是成功穿过,香料群岛仍远在千里之外。最终,麦哲伦船队此次探险得到了一个和最初目的截然相反的结论:没有任何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可以让人们穿过美洲直抵亚洲。
麦哲伦探险队给世界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解开了束缚在人们身上的锁链,补全了全球连接的最后一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西班牙舰队将横跨太平洋殖民菲律宾。位于马尼拉的据点不仅吸引了欧洲人,还引来了大量的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越南人。之后的250年中,大量盖伦船不断穿梭于马尼拉和阿卡普尔科之间,用美洲的白银换来了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数不清的中国货物经陆路运送至墨西哥城,之后又被送往欧洲。当然,这些路线不仅运载了大批货物,还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1613年,一位武士成为第一位抵达墨西哥的日本人,之后他又穿越大西洋到达罗马。中国移民抵达新大陆,和欧洲人以及美洲原住民混住在一起。种种迹象表明,一场遍及世界的全球大交融即将来临,现代世界正在向人类招手。
【注释】
[1]由于巴拿马地形足够狭窄,人们考虑是不是可以从中开凿一条运河。不过西班牙王室禁止人们抱着这种想法,因为它有违上帝旨意——如果造物主想要设立一条通道,他会自己创造的。于是在整个殖民时期,西班牙人只能通过巴拿马陆路运输各种物资商货。
[2]现代学者估计他们的身高大约为6.5英尺,并不是真正的巨人,但在当时的标准下仍然很高。
[3]根据麦哲伦的船员所述,麦哲伦看到岛上原住民不断地燃起各种烟柱,于是将其命名为“火地群岛”。
[4]1521年5月回到西班牙时,戈麦斯和他的船员被囚禁起来。不过在一年多以后,当麦哲伦船队最后一艘幸存船只进港时,这些人又被释放了。之后戈麦斯亲自率队,试图带领船员们从西北方向的航道抵达香料群岛,但没有成功,只发现了缅因州和哈得孙河的存在。
[5]恩里克来自东南亚地区(1511年在马六甲被麦哲伦俘虏),是世界上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6]尽管香料群岛仍由原住民首领管理,但已经有一些欧洲人以监管人的身份移居至此,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弗朗西斯科·施兰。弗朗西斯科·施兰是麦哲伦在政府当差时交的一个朋友,也是麦哲伦船队最为忠心的船长若奥·施兰的兄弟。兄弟二人原本期盼着当麦哲伦船队抵达香料群岛时大家能够重聚,结果在1521年,再过几个月船员们就能抵达香料群岛的时候,二人双双撒手人寰。
[7]除此之外,还有4名特立尼达号的船员最终设法回到西班牙,当时在圣安东尼奥掉头返航的50多名船员也成功回到家乡。
[8]返程时,船员们发现自己的时间莫名其妙少了一天。后来大家发现,只要是环球旅行,日期必定会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