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勇敢或屈尊方面的比较

第十章 在勇敢或屈尊方面的比较

从一神信仰和偶像崇拜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形成某些其他的观察,这些观察亦将确证这个凡俗的观察:最好的东西的腐败产生最坏的东西。

在把神描绘为无限高于人类的地方,这个信念虽然是完全正当的,但是当与迷信的恐怖相结合时,很容易使人的心灵沉沦于最低下的顺服和屈尊,把斋戒、忏罚、谦卑和被动受苦这些僧侣德性描绘为神可接受的惟一品质。但是在把神设想为仅仅略高于人类、他们中许多都是从这个较低等级提升上来的地方,我们在谈论他们时就感到舒适自在得多,甚至可以毫无亵渎地渴望有时与他们竞争和竞赛。因此就有能动性、精神、勇气、恢宏大度、对自由的热爱以及一切可以扩大人民的德性。

异教中的英雄准确地相当于教皇制[1]中的圣徒和伊斯兰教中的圣僧。赫尔库勒斯、忒西乌斯、赫克托尔[2]、罗慕卢斯[3]的地位现在由多米尼克[4]、法兰西斯[5]、安东尼[6]和本尼狄克特[7]所取代。代替斩除魔怪、制服暴君、保卫我们的祖国,鞭笞和禁食、懦弱和谦卑、卑贱的顺服和奴性的服从[8],变成人类中获得天国荣誉的手段[9]。

虔敬的亚历山大在其战争探险中的一个重大激励是他与赫尔库勒斯和巴库斯的竞争,他有理由自称已经超过他们[10]。布拉西达斯[11]这位慷慨而高贵的斯巴达人在战场上倒下之后,拥有他曾经保护的安菲波利斯城的居民给予他的英雄荣誉[12]。而且一般来说,希腊人中的各个城邦和殖民地的建立者全都被那些获得他们的劳动的利益的人们提升到这个较低的神的等级。

这就产生马基雅维利[13]的这个观察[14]:基督宗教(意指天主教,因为他不知道任何其他宗教)的那些只推崇被动的勇敢和受苦的教义制服人类的精神,使他们适合于奴役和屈从。这个观察当然会是正确的,倘若人类社会中没有许多其他控制宗教的特征和特性的因素。

布拉西达斯捉到一只老鼠,被它一咬,就将它放走。他说,“最令人轻蔑的事物是只要它有勇气保卫自己就可以获得安全[而却没有勇气]的东西。”[15]贝拉尔米纳[16]耐心而谦卑地让跳蚤和其他可恶的害虫叮咬他。他说,“我们将有天堂来回报我们的受苦;但是这些可怜的创造物除了今生的享受一无所有。”[17]希腊英雄和天主教圣徒的准则之间存在如此差异!

[1]教皇制(popery),对罗马天主教的贬称。

[2]赫克托尔(Hector),希腊神话学和传说中的英雄,特洛亚战争中特洛亚军队的统帅。

[3]罗慕卢斯(Romulus,约公元前771-前717年),亦译作罗慕洛,罗马神话学和传说中的英雄,罗马城的创建者和罗马的第一位国王。普鲁塔克曾为他作传,并把他与忒西乌斯相比较,参见《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主编,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9—85页。

[4]多米尼克(Dominic,1170—1221年),亦译作多明我,西班牙人,天主教托钵修会多米尼克会或多明我会创始人,死后被尊为圣徒。

[5]法兰西斯(Francis,1181—1226年),亦译作方济各,意大利人,天主教托钵修会法兰西斯会或方济各会创始人,死后被尊为圣徒。

[6]安东尼(Anthony,约251—356年),埃及人,20岁时离家苦行,先在家乡附近和利比亚旷野、后在尼罗河岸山间隐修;组织其追随者创立多所隐修院,形成早期基督教中的隐修制度;死后被尊为圣徒和隐修制奠基人。

[7]本尼狄克特(Benedict,480—550年),亦译作本笃,意大利人,515年制定新的隐修制度,529年创建新的隐修院,建立本尼狄克特会或本笃会,确立主教修会制度的基本模式,提出“祈祷和劳动”的口号,使隐修院成为中世纪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被教皇保罗六世尊为欧洲的保护圣人。

[8]“服从”,原文是disobedience,AWC版和TLB版为obedience,这里系根据上下文和后面两个版本校正。

[9]“鞭笞和禁食、懦弱和谦卑、卑贱的顺服和奴性的服从,变成人类中获得天国荣誉的手段”,AWC版为“天国荣誉是通过鞭笞和禁食、通过懦弱和谦卑、通过卑贱的顺服和奴性的服从而获得的”,TLB版为“鞭笞和禁食、懦弱和谦卑、卑贱的顺服和奴性的服从,变成人类中获得天国荣誉的手段”。

[10]Arrian passim.[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散见于各处;尤见于卷Ⅳ,第10章;卷Ⅴ,第26章;卷Ⅷ,第5章;参见汉译本,李活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9、211、299页。]

[11]布拉西达斯(Brasidas,?—公元前422年),亦译作伯拉西达,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斯巴达指挥官。

[12]Thucyd.lib.ⅴ.[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前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和雅典将军,其著作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卷Ⅴ,第1章;参见汉译本,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2—363页。]

[13]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其主要著作有《君主论》、《论李维(罗马史)的最初十年》和《佛罗伦萨史》等。

[14]Discorsi,lib.ⅵ.[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卷Ⅵ,第2章,第6—7节。]

[15]Plut.Apoph.[普鲁塔克:《道德论集》“国王和司令官语录”,布拉西达斯,Ⅰ,190B。]

[16]贝拉尔米纳(Bellarmine,1542—1621年),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和天主教红衣主教,1930年被尊为圣徒和教会博士。

[17]Bayle,Article BELLARMINE.[培尔(Pierre Bayle,1647—1706年,法国哲学家和作家):《历史批判词典》“贝拉尔米纳”词条,1:734—745,包括注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