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或荒谬方面的比较
这里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的另一种观察,是对最好的东西的腐败产生最坏的东西的一个新的证明。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考察诗人们的作品中包含的古代异教徒的神话学,我们从其中将发现不出任何诸如我们最初可能易于领悟的那样令人震惊的荒谬。设想那形成这个可见的世界、人和动物的同一些力量或原则,无论它们是什么,也产生一个比其余物种有着更精致实体和更重大权威的理智性创造物的物种,困难何在?这些创造物可能是任性的、复仇的、情欲的和淫逸的,这是容易设想的;在我们自己中也最易于招来这样的恶行的因素莫过于绝对权威的放纵。简而言之,整个这个神话学体系是如此自然,以致在这个宇宙中包含的无限多样的行星和世界中看起来大于概然性的是,它在某个或其他地方真正得到执行。
就这个行星而言对这个神话学体系的主要反驳是,它不是由任何正当理性或权威确断的。异教的祭司和神学家们坚持的古代传说只是一个微弱的基础,而且还传递如此大量的全部得到同等权威支持的矛盾报告,以致要在它们中做出优先选择都变成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异教的祭司的全部辩论作品必定只有几卷篇幅;他们的整个神学必定更多地是由传说故事和迷信做法、而非哲学论证和争论组成的。
但是在一神信仰构成任何通俗宗教的根本原则的地方,这个信条是如此一致于健全理性,以致哲学易于将它自己与这样一个神学体系结合起来。如果这个体系的其他教义包含在诸如《古兰经》这样的圣书中或者是由像罗马教皇的权威那样的任何可见权威规定的,思辨的推理者[1]就自然坚持他们的同意,并接受他们的最早期教育灌输给他们的、其自身亦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齐一性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现象一定[2]全部被证明是欺骗性的,哲学就将很快发现她自己与她的这个新伙伴非常不平等地结合在一起;当她们一起前进时,不是她们各自调节自己的原则,而是她每次被歪曲来为迷信的意图服务。因为除了必须得到调解和调节的不可避免的不一贯性之外,人们还可以有把握地断言,整个通俗神学,尤其经院神学有一种对荒谬和矛盾的嗜欲。如果这种神学没有超出理性和共同感官,她的学说就会看起来太容易和太熟悉。必然的是,惊讶必须被激发出来,奥秘必须被假装出来;黑暗和晦暗必须被寻找出来;善功的基础必须通过对最不可理解的诡辩的信念而被提供给希望有机会制服其反叛理性的虔诚信徒们。
教会的历史充分确证这些反思。当一场争论开始时,有些人总是确定无疑地自命预料到争论的问题。他们说,哪种意见是最违反平常意义的,它就一定获得胜利,甚至在这个体系的总体利益并不要求裁定胜负的地方。尽管异端的指摘有时可能在争论者中散播,然而它总是最终基于理性这一边。他们自命,任何人只要足够了解这类知识,知道阿里乌派[3]、贝拉基派[4]、埃拉斯都派[5]、苏西尼派[6]、撒伯里乌派[7]、优迪克派[8]、聂斯托利派[9]、一志论派[10]等等的定义,更不必说其命运尚不确定的新教徒的定义,他就会深信这个观察的真理性。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一个体系就从其在开端时仅仅是合理的和哲学的而变成在终结时更加荒谬的。
要以诸如同一个事物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二加三等于五之类的微弱的准则来反对经院宗教的洪流,就是自命以一棵苇草来阻挡汪洋。你们想要竖立亵渎的理性来反对神圣的奥秘吗?对你们的不虔敬,任何最严厉的惩罚都不过分。过去为异端点燃的烈火同样也将用于消灭哲学家。
[1]在休谟这里,思辨的推理者和能动的行动者相对,前者是通过理性或知性进行思想的人,后者是通过情感和趣味激发行动的人。
[2]“一定”,AWC版为“经常”,TLB版为“一定”。
[3]阿里乌派,以亚历山大里亚牧师阿里乌(Arius,约260—336年,利比亚人)的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318年,阿里乌与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发生关于三位一体教义的争论;他主张,圣父、圣子和圣灵不是同性同体,而是有产生和等级的差别,圣父先于圣子并产生圣子,圣父高于圣子和圣灵。320年他被革除教籍,325年和381年两次被定为异端。
[4]贝拉基派,以奥古斯丁同时代的僧侣贝拉基(Pelagius,约360—430年,爱尔兰人)的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贝拉基反对奥古斯丁的原罪学说和恩典学说,主张人没有原罪,人的自由意志既能使人作恶、亦能使人行善,人的得救不必依靠神的恩典。417年他被革除教籍,次年被流放。
[5]埃拉斯都派,以医学家和新教神学家埃拉斯都(Thomas Erastus,1524—1583年,瑞士人)的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在宗教改革中,埃拉斯都反对加尔文教派利用教会权力以异端罪名判处人死刑,认为定罪和判刑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限,即使在宗教事务方面,国家权威也高于教会。
[6]苏西尼派,以神学家莱利乌斯·苏西尼(Laelius Socinus,1525—1562年,意大利人)和弗斯图斯·苏西尼(Faustus Socinus,1539—1604年,意大利人)的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莱利乌斯坚持自由主义的神学立场。弗斯图斯反对三位一体的教义,主张耶稣基督不是在本性上具有神性,而是在职务上具有神性;他坚持用理智解释超自然的启示,主张凡是理智不能理解的东西都应当抛弃。
[7]撒伯里乌派,以神学家撒伯里乌(Sabellius,2—3世纪,意大利人)的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撒伯里乌出生于利比亚,约于215年到罗马传教,是一位论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对三位一体的教义,主张上帝只有一位,圣父,圣子和圣灵是同一位格的不同变化的显现形式。大约217年他被革除教籍。
[8]优迪克派,以拜占庭僧侣优迪克(Eutyches,约380—456年)的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优迪克反对聂斯托利的基督二性二位论,主张基督一性论,即基督的人的本性和神的本性融合为一个道成肉身的本性。448年他被宣判为异端,449年得到平反,451年重新被宣判为异端,后来遭到处罚和流放。
[9]聂斯托利派,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利(Nestorius,约386—450年,叙利亚人)的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聂斯托利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论,主张基督中存在两种本性,即神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它们有着不同的原质或实体;他认为玛利亚是基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反对将玛利亚神化,因此被斥为“上帝之母的敌人”。431年他被谴责为异端,435年被革职流放。
[10]一志论派,7世纪拜占庭帝国出现的基督教异端派别。他们主张,耶稣基督具有神的本性和人的本性,但这两种本性显示为一个意志,即神的意志,因此,耶稣基督不具有人的意志,不能做出人的行为。这个学说最初在624年由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公开传播,640至649年期间多次受到教皇通告谴责,681年被谴责为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