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患此病者血吸虫在人体内产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为毛坳,侵入钉螺,发育繁殖为尾坳,逸至水中,一般人接触有尾蝴的水即侵入体内导致发病。此病在我国流行,由来已久,晋隋以来的祖国医学文献中都有类似血吸虫病的记载。本世纪七十年代先后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一男一女两具古尸,均在尸体中查出血吸虫卵,说明至少在2100年前此病就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流行。解放前,有的专家学者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曾作过一些调查,而国民党政府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1949年解放军在渡江作战和水上练兵中大批感染血吸虫病,引起注意,开始了防治工作。初步调查发现,长江中下游各省血吸虫病流行极为严重。儿童得病影响发育,甚至成为侏儒。妇女得病多不生育。青壮年感染此病影响劳动,到了晚期,腹大如鼓,丧失劳动力以至死亡,造成许多农村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还出现了不少“寡妇村”,无人村。血吸虫病实在是危害人民生产、生活、生育、生长、生命的一种严重疾病。1953年沈钧儒先生在太湖疗养,发现血吸虫病流行猖撅,9月16日写信向毛主席反映。毛主席极为关注,9月27日即复信指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并将来信转给当时的政务院文教委员会负责同志处理。卫生部门也加强了调查研究和防治措施,作了许多工作,但和任务的要求差距还很大。随着广大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消灭血吸虫病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发展生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