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庄子》是一座哲学智慧的宝库。同时,它又是一部最晦涩难懂的著作。其中,没有明显的线性发展的哲学论辩。另外,它内部很多段落相互之间似乎是不依据前提的推理(意指没有逻辑联系——译者)。更糟糕的是,它内部充满了这样的段落:它们是如此地晦涩难懂以至于它们抗拒任何一种理性分析。并且,整本《庄子》是铸造在这样一个文学模型里的,以至于它可以阻止读者从中搜索出任何一个哲学主题。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至少要达到两个目标。首先,我尽力陈述《庄子》全书关注的一个主要哲学任务:心灵转化。其次,我还尽力表明,《庄子》文本中的不连贯和十分难解的文学方式跟达到自我转化的目的技术手段有一种系统的关联。

为了达到我所确立的这两个目标,我全力用相当多的篇幅说明《庄子》文本不是相对主义的。在我看来,那种以为它是一部相对主义之著的观点阻碍了努力看透存在于该书中的核心哲学目的,与此同时,这种观点还阻碍了对可以在书中发现的系统的方法论的分析。

总而言之,人们可以说,我努力使《庄子》文本中隐藏的逻辑显示出来。对此,我可能会被指责为把该文本逻辑化了。为了反驳这种指责,我会让我的论辩自己站出来说话。这并不是说,我认为该文本只不过是达到自我转化目的的一种系统的策略。不过,我想,在《庄子》文本的狂乱的外表下总有一种条理。

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有人也许会选中间的路线,并争辩说,自我转化的主题和相对主义的主题并存;有人可能又会争辩说,其中的一个主题被强调为主要的;其他人可能又会争辩说,另外的一个主题是更为重要的。这样处理的问题是,这两个主题——如果我们要争辩说《庄子》文本包含了此二者——并不是完全相互一致的。事实上,除非我们具体说明这二者具有什么关系,它们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勾销的。这样的话,我们就什么都没有,而不是有两个主题。

其他的主要选择是拒绝考虑文本的中心焦点,并把《庄子》文本看作不同观点的历史集合,最可能是由不同的作者所写的,因而解除我们的这种责任:断定或者有一个主题,或者能够发现相互一致的多个主题。在这种情况下,该文本就会变成在以下方面更有价值:它是一部文学短文和哲学幽默故事的集合,人们欣赏它是因为其措辞的变换和它能体现在其写作时已经存在的现存的多种哲学观点,这正如人们欣赏一种文物古玩一样。

在我看来,无论《庄子》的作品如何多种多样,无论它的文学创造力多么才华横溢地奔放,它都存在着一个可以被发现的核心意义结构,这一结构展现表面的相对主义命题和始终如一地向着自我转化奋争的一种直接关联。不管这一点是否被该书的不同作者弄得模糊不清或者被他们歪曲,它看起来不可否定地尤其在真实的内篇的框架中存在。因此,我将《庄子》作为一哲学著作,它可以凭其自身的资格和凭其自身的是非曲直去审察,而撇开其不同作者的问题和其中被阐述的观点是否属于那时历史上的不同哲学流派的问题。通过这样做,我们事实上能够发现这样一部《庄子》:它一步又一步地展示由精致的技巧组成的首尾一致的论辩结构,以引起读者觉悟的转化。本书的目的在于表明,《庄子》内篇的统一和一贯达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它值得仔细考虑为哲学著作和一流的艺术杰作,其形式和内容围绕着主题密切结合在一起,正如人们在柏拉图的《会饮》中发现的一样。希望本书能对中国哲学文本的系统研究作出贡献,使这种研究达到人们习惯于见到的对西方哲学文本所作的研究一样的水平。

另外,这里首次引入的文本解释技巧还同样适用于解释和评论西方的和中国的哲学文本。总的来说,这里引入的对神话、传说、原型、悖论等等的定义和比较定义,与文学评论和世界文学研究也是有关联的。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跨文化的哲学和文学解释学之作,它除了会对哲学家和那些对中国哲学以及庄子有兴趣的人有价值,还会对一般读者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