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丫丫的故事
刘丫丫是个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姑娘,每天辅导她做作业是妈妈感到最煎熬的事。每当这个时候,家里的其他成员总是躲得远远的,因为妈妈和刘丫丫之间没有哪一天不会为了写作业的问题而爆发“战争”,刘丫丫的不自觉让妈妈气闷不已。
每天吃过晚饭,到了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和刘丫丫之间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
妈妈:“刘丫丫,该写作业了。”
刘丫丫:“妈妈,我想上厕所。”这是刘丫丫写作业之前必不可少的“仪式”。
妈妈:“赶紧去,别拖拖拉拉。”
于是,刘丫丫慢悠悠地进了厕所,在厕所磨蹭了快半个小时才出来。妈妈又开始催促道:“厕所上完了,现在该写作业了吧!”
刘丫丫懒洋洋地坐在书桌前,刚把书和作业本摆好,又对妈妈说道:“妈妈,我想喝水。”
妈妈耐着性子把水递给刘丫丫,她喝了一口,然后从文具袋里掏出笔、橡皮擦、削笔刀等,先把铅笔削好,再把橡皮擦弄干净,各种折腾,就是不开始写作业。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又开始催道:“快开始写啊,都浪费半个小时了。”
“妈妈,我刚才削铅笔把手弄脏了,我可以先去洗洗手吗?”刘丫丫又找了一个借口。
“快去快回。”妈妈无可奈何,只得同意女儿去
洗手。
等刘丫丫洗完手回来,终于坐下来开始写作业了,但是没写两个字,又开始提要求:“妈妈,我想喝个牛奶。”
最终,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吼道:“上厕所、洗手、喝牛奶,有这磨蹭的工夫,作业早就写好了。让你写个作业就这么难?你爱写不写,又不是帮我写。明天上学交不出作业,老师又不会批评我。”
见妈妈吼她,刘丫丫眼圈儿一红,抹着眼泪说道:“又不是我想上学的,是你们非要我去的,不写就不写。”
妈妈生气地说:“我们让你学习还不是为你好,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能有什么出息。”
……
本来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就这样拖拖拉拉,连吼带骂,最终两三个小时还不一定完成。因为作业的事,妈妈被女儿气哭好多次。
为了调动刘丫丫的主动性,妈妈试过很多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妈妈甚至给刘丫丫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比如说背一篇课文、做一张卷子奖励多少钱。
开始的时候,刘丫丫的确因为金钱的诱惑而变得积极起来,但是,当这套机制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刘丫丫竟然对妈妈说:“妈妈,学习真的辛苦,您却只给我这么一点儿钱,您必须给我加钱,我才能完成今天的作业!”
妈妈很惊讶,孩子居然会讨价还价了。为了鼓励女儿,妈妈答应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刘丫丫故态复萌,更加倍地讨价还价了,每次做作业前都会和妈妈软磨硬泡一番,甚至罢工不学,这让妈妈头疼不已。
刘丫丫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缺乏学习主动性,即内驱力不足。
如果孩子的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即使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不得不每天努力学习,一旦脱离父母的监督与逼迫,就会立即松懈下来。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学习并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