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机制的弊端
学习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内心需求去学的,而不是因外在的压力才去学的。为了获取奖励而学习是受外在动机驱动,而真心享受学习的过程则是受内在动机驱动。换句话说,内在动机意味着孩子学习是因想学、学得开心,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期待和需要。
从心理学上来说,奖励机制是一种外部刺激的动机和方法。由外界压力产生的学习行为是低效的,孩子很难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他们并不认为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外界压力一旦撤出,他们就会很容易回到原点。
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实施奖励,而金钱奖励更是父母们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常见手段。开始时,孩子会为了零花钱非常积极地去配合,在短时间内会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这种奖励机制却存在很大的弊端。
1.让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发生改变
金钱奖励会强化金钱的作用,让孩子更为看重金钱。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奖励,就不值得付出努力,而学习本身的价值反而被孩子忽略掉了,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2.会让孩子吝惜自己的良好表现
奖励机制根植在孩子的内心之后,孩子会认为只有在可以获得奖励的情况下才需好好表现。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奖励,孩子会吝惜自己的良好表现,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刘丫丫一样,在学会了讨价还价之后,当被父母要求学习的时候,讨价还价的心理非常明显,希望可以通过谈判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当孩子讨价还价成功后,孩子会更加青睐于这种方法。时间长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受到影响。当孩子把重点放在努力为自己争取“权益”上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会有所拖延,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3.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
用奖励的方法激励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责任心,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帮父母学习,而忘了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责任。这种误导会改变孩子的驱动力,是对孩子主动性的致命扼杀。
在没有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让自己拥有应对现实社会的必备技能,学习行为是积极主动的;而有了物质奖励后,孩子的学习行为就变成了获得报酬,学习行为变得被动。
可见,最初的学习动机带给孩子的教育引导作用更加长久,而物质奖励只能保持短暂的激励作用,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