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过错,犯错是学习的好机会
第一类学生比较羞涩,不愿意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总是担心会被老师提问,害怕自己回答不上来,于是将头埋得很低。当被老师点名的时候,他们极不情愿地站起来,即使知道答案,依然结结巴巴。因为表现不佳,所以他们羞得面红耳赤,如果有一个地缝,他们恨不得立马钻进去。
第二类学生则比较自信,上课总是踊跃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声音大而洪亮,即使说出的答案不正确,脸上也毫无愧色。他们不会害怕自己犯错,他们害怕的是失去表现的机会。
这两类孩子之所以呈现两极分化,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第一类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犯错误是一个不好的行为,我们应当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但是,为什么这个世界更加青睐勇敢自信、不怕犯错的人呢?因为不怕犯错的人真的无往而不利,自带光芒: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好,招老师喜欢。而害怕犯错的人,往往因为不敢尝试而错失很多机会。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由此可以衍生出无数推论:无论如何小心翼翼地走路,都有被绊倒的可能;交通规则记得再牢,也会发生一些意外;再仔细做作业,也有可能出现错误……
总之,虽然我们努力地阻止错误发生,但是总有些事情会出现差错。人人都会犯错,而犯错是学习的好机会。
有很多父母比较强势,不允许孩子犯错,这会导致孩子错过学习的好机会。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犯了错误,不遵守课堂纪律,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愤怒覆盖我们的一切感受,做出让自己懊悔不已的决定。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坏孩子”“笨蛋”等,这样做除了会给孩子传递一些负面信息之外,对孩子并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引导。
孩子犯了错,父母如果一味地责备和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行为,甚至会推卸责任。例如孩子考试考砸了,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因此而大发雷霆,为了减轻自己的过错,他会把原因归结为试卷太难,或者别人对他的影响,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父母对孩子犯错误的事情持包容态度,孩子可能会内疚,会从自己身上找失败的原因,他会想要默默努力,尽力去改正,争取下一次取得优异的成绩,给父母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样的孩子,责任感极强,而且更加独立和坚强。
简而言之,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想法、敢尝试、有创造力的人,一定要包容孩子的过错。从小让孩子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错误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与错误共生。犯错虽然不是一件好事,但犯错本身并不是一个错误。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犯过一次错之后就再也不敢去尝试,去冒险。如果你害怕犯错,那你也会因此而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犯错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