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敦尼·庇护:不识甲兵的贤君

第十五章
安敦尼·庇护:不识甲兵的贤君

来自高卢的前朝功勋

公元138年,安敦尼继位称帝,这时的安敦尼,已是五十二岁。这也是为什么哈德良要让安敦尼在继位时,先收养两位继承人。这样即便安敦尼和其中一位因故去世,也不用担心帝国陷入没有继承人的困境。

安敦尼,全名为提图斯·奥勒留·弗乌斯·博伊恩努斯·阿瑞斯·安敦尼乌斯(Titus Aurelius Fulvus Boionius Arrius Antoninus),在被哈德良立为皇储之后,名字改为提图斯·埃利乌斯·恺撒·安敦尼乌斯。安敦尼的家族,“奥瑞利亚”(Aurelia),是一个罗马共和国时期便存在的平民家族。

奥瑞利亚家族在共和国时期曾出过许多高级官员,其中包括数名大法官与执政官。奥瑞利亚家族不是罗马最显赫的平民家族,但无疑是发展得最广、家族分支最多的家族之一。其家族分支在公元前2世纪到帝国初期,遍布了意大利、高卢、西班牙与撒丁岛等行省。[1]

安敦尼所出生的奥瑞利亚家族,就是“奥瑞利亚·弗乌斯亚”(Aurelii Fulvii)家族。这一奥瑞利亚的家族分支于共和国晚期时移民到了纳尔榜南西斯高卢行省(Narbonensis Gallia)。纳尔榜南西斯高卢位于高卢地区的南部地区,依靠西地中海,当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共和国的战略盟友马赛城邦(Massalia)就是位于纳尔榜南西斯高卢。

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安敦尼所在的家族本是意大利东南部的萨伦托(Salento)王室。在萨伦托地区被罗马共和国攻陷之后,举家迁徙到了高卢地区,并给自己家族过继了“奥瑞利亚”家族的姓名。

然而无论安敦尼的家族起源究竟是哪一个,久居高卢的奥瑞利亚·弗乌斯亚家族与身处罗马的奥瑞利亚家族比起来要逊色太多。这一家族在共和国时期一直默默无闻,并没有出现什么高官显贵。这样默默无名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安敦尼的祖父,弗拉维王朝时期。

安敦尼的祖父,弗乌斯(Titus Aurelius Fulvus)出生于高卢,不过青年时期参军后,立了不少军功,得以在军中步步高升。在尼禄时期,在名将科布洛(Corbulo)旗下担任第三高卢军团的军团长(Legio III Gallica)。他的军团随后又被调到了默西亚行省,成为多瑙河的守军之一。公元69年年初,他带领第三军团,于多瑙河畔击退了罗索拉尼部落(Rhoxolani)的入侵,并因此名声大噪,军中甚至为其立了雕塑。[2]

同年,韦帕芗在犹地亚宣布称帝,与维特里乌斯不宣而战。因为前任总督,韦帕芗的哥哥萨宾乌斯在多瑙河的影响力,多瑙河军团对于维特里乌斯的忠诚开始动摇。弗乌斯虽然只是一个军团长,不过带头响应了韦帕芗的造反。在弗乌斯的鼓舞下,许多摇摆不定的多瑙河军团也倒戈到韦帕芗一方。

弗乌斯的第三军团随后被编入了叙利亚总督穆奇阿乌斯与普利莫斯的指挥下,并参加了推翻维特里乌斯的第二次贝特利亚库姆之战。弗乌斯虽然功劳不是最大的,但是多少也算是个开国功臣。在韦帕芗称帝之后,曾任命其为执政官,并在与长子提图斯共同担任监察官时,正式将其所属的高卢奥瑞利亚家族提升为贵族,并让弗乌斯加入元老院。“奥瑞利亚·弗乌斯亚”这一家族名称,便是以家族中的第一个贵族,“弗乌斯”(Fulvus)的名字命名的。

弗乌斯在弗拉维王朝时期也深受重用,在韦帕芗时期,担任了近西班牙行省(Hispania Citerior)的总督。并于图密善时期,也就是公元85年,第二次就任执政官。

安敦尼的父亲与祖父同名,因托父亲弗乌斯的福,安敦尼父亲也在弗拉维王朝当上了官,并于公元89年,即图密善时期,担任执政官。据《罗马皇帝传》(Historia Augusta)记载,安敦尼的父亲是一个性格坚韧,为人正直的议员。[3]

为了更好地巩固家族地位,安敦尼父亲迎娶了艾瑞亚家族(Arria)的法蒂拉(Fadilla)为妻子,奥瑞利亚·弗乌斯亚家族与艾瑞亚家族也正式结为政治盟友。公元86年9月19日,安敦尼父亲与法蒂拉于罗马郊区的庄园里诞下一子。为了让两个家族的政治同盟关系更加明显,二人将孩子取名为:提图斯·奥勒留·弗乌斯·博伊恩努斯·阿瑞斯·安敦尼乌斯(Titus Aurelius Fulvus Boionius Arrius Antoninus),名字中的“奥勒留·弗乌斯”与“阿瑞斯·安敦尼乌斯”皆为家族名,这位名字特别长的小孩,在后世被其他罗马人冠予了一个简单的称呼:安敦尼(Antoninus)。

理想的罗马孩子

安敦尼出生在罗马郊区,自幼在罗马长大,所以对家族的故土,南高卢地区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对于他来说,罗马城和意大利才是他的家。安敦尼这种“扎根”罗马的情节与他幼年丧父的经历以及教育背景也息息相关。

公元89年,安敦尼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在任执政官期间,因病去世。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安敦尼的母亲法蒂拉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不过可能也并不长寿,史料中在安敦尼父亲去世之后,法蒂拉的名字就没有再出现过了。幼小的安敦尼是由姥爷安敦尼乌斯(Gnaeus Arrius Antoninus)照顾长大的。[4]

安敦尼打小十分乖巧懂事,孝顺长辈,尊师敬长,是传统的好孩子。无论是家族内的长辈,还是安敦尼日后的老师,都对这个孩子赞不绝口。[5]他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并且对所有人都十分热情,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

据《罗马皇帝传》记载,安敦尼仪表堂堂,天资聪慧,并且为人体贴友善,他为人处世彬彬有礼,性格沉着安静。尽管如此,在需要的场合下,他依然可以口若悬河地演讲。[6]安敦尼勤奋好学,交友大方,而且十分热爱与朋友谈天论地,坐而论道,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

得益于爷爷与父亲在罗马赢得的名声,安敦尼也得以像贵族们一样,在罗马入仕当官,攀爬“荣誉之路”。史料并没有具体记载安敦尼担任各类官职的年份,但记载他所担任过的官职以及口碑。他是一个慷慨又通情达理的税务官(Quaestor),一位卓越的大法官。[7]

不问军事的能臣干吏

安敦尼二十几岁的时候,迎娶了贵族出身的妻子福斯缇娜(Faustina),安敦尼也是通过福斯缇娜,与哈德良和当时的皇帝图拉真搭上了关系。解释起来或许有点复杂,福斯缇娜的身份是哈德良的侄女,是哈德良妻子的母亲第三次改嫁后的外孙女。安敦尼虽然与哈德良没有任何家族关系,但是多少也算是远亲的晚辈,对哈德良自然要尊称“叔叔”,而哈德良也称其为“侄女婿”。

二人的婚姻十分美满,并且生有两男两女。然而可惜的是,两个儿子,以及一个女儿,或夭折,或意外去世,皆未能成年。这给安敦尼夫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更加疼爱活下来的小女儿,小福斯缇娜(Faustina)。

在婚姻美满但是家庭丧子的背景下,安敦尼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公元120年,安敦尼出任执政官,任期届满卸任之后,因其出色的才干以及办事能力,在官员与平民之间颇有声望,一度晋升成为哈德良身边的能臣干吏。

哈德良在公元127年,为了更好地治理意大利,也为了减轻地方官员的公务,将意大利一分为四,由四个总督负责各地事宜。安敦尼被哈德良相中,成为治理意大利的四位总督之一,并且就任数年。

公元134年时,安敦尼被派遣到小亚细亚担任总督。从哈德良为安敦尼选择的行省来看,就不难看出安敦尼在哈德良心中的能力评估以及地位。往往对于有军事才能之人,会被派遣到常年驻军、抵御外敌的行省,譬如日耳曼、默西亚、潘达利亚、叙利亚等地。而对于那些有干吏之才的人,则会根据其皇帝心中的重用程度,或被派遣到富甲一方的北非、小亚细亚和希腊,成为帝国经济支柱的看管人,又或被派遣到穷乡僻壤的北高卢、西班牙、马拉喀什等行省。

小亚细亚行省总督一职可谓是帝国总督中,最好,也是最受重视的差事之一,还记得,当年韦帕芗皇帝的父亲便是在小亚细亚行省担任税务官,被当地的希腊人赞颂。小亚细亚经济富饶,是帝国最大的财政支柱。而安敦尼也没有让哈德良失望,在他担任总督期间,对希腊人民实施仁政。

据说,小亚细亚的城邦对安敦尼这位总督的热爱程度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有许多城邦已经开始暗示、鼓励,甚至怂恿他称帝。[8]不过小亚细亚毕竟没有驻军,而且也没有造反的先例,所以能做到的无非就是用各种预言、荣誉,以及吹捧来影响安敦尼。然而遵循传统的安敦尼只当这些事是耳旁风,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没有搭理这些捧他的人们,只是安分守己地做好分内的事。

择贤而立

公元138年初,哈德良找上了自己的侄女婿安敦尼,要收养他为皇储继承人。此时的安敦尼已经五十四岁了,无论是哈德良,还是安敦尼自己,或许都不认为他继位之后能统治很长的时间。于是哈德良安排安敦尼又收养了两个可继承皇位的皇储,安敦尼对此欣然答应,算是了却了哈德良的一桩心事。哈德良在立安敦尼为继承人之后,身体的状况也每况愈下,最终于三个月之后病逝,安敦尼也正式于公元138年7月11日继位称帝。

哈德良在收养安敦尼为皇储时,曾经在元老院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元老院本来就十分反感哈德良之前处死议员的行径,所以处处与哈德良作对。在哈德良立第一任皇储时,元老院并没有阻止,因为那位皇储毕竟是死去议员的后辈,与元老院的议员们关系密切。而哈德良的第二任皇储居然是一个一直给哈德良卖命的干吏,而且还是哈德良的亲戚,这无疑加大了元老院对于这一件事的阻力。

实际上,安敦尼虽然有着议员的身份,但是因为常年在外就职,而且在地方声望很高,这类人选往往很自然地会勾起元老院的戒心。而这也是为什么哈德良要让安敦尼收养前任皇储的儿子,卢修斯为继承人,尽管此时的卢修斯(与其父同名)年仅八岁,而另一位安敦尼收养的孩子,马克·奥勒留已经十七岁了。

这种不太合理的收养方式向元老院所发出的信号十分明确:虽然现在安敦尼继位称帝,但是下一任的人选里面,就有你们元老院的人。哈德良在元老院内发表的演讲中,向元老院阐述了安敦尼继任皇储的优点,并且怀着尊重向元老院抛出了生命中最后的橄榄枝。

哈德良在演讲中说道:“我的朋友们,我婚姻的天性致使我注定没有孩子,但是你们通过法律使之成为可能,[9]而现在对待皇储,有两个方案——一个年幼的小孩(指卢修斯)被我收养之后,听天由命地任其成长,希望诸神能让他变得出色;或者在深思熟虑,精细筛选下,择贤而立……(省略的段落夸赞了逝去的第一任皇储卢修斯)……,既然上天已经让我们失去了他,我为你们找到了一个代替我的人。他高贵,温和,顺从,谨慎,既不年少轻狂,也不故步自封,[10]一个按照罗马传统行使权力的人,无论任何职位,他都能从容胜任,有效地处理好一切政务。我向你们带来,安敦尼。尽管我知道他很厌恶卷入权力之争,也并不渴望皇权,但是我也不认为他会无视我和你们。这或许违背了他的意愿,但他依然会接受皇位。”[11]

元老院也在哈德良的劝说之下,接纳了安敦尼。毕竟他们虽然讨厌哈德良,但是对安敦尼没有偏见,而且哈德良也不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所以对于哈德良说的话,他们本质上还是认同的。

为哈德良正名

安敦尼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元老院将他的“养父”,哈德良神化。毕竟涅尔瓦与图拉真都接受了被神化的殊荣,安敦尼认为哈德良的功绩完全担得上被神化的待遇。但是安敦尼没有想到的是,元老院在这一事上表达了极大的抗拒。

在哈德良统治期间,元老院一直和他不对付。这里面有很大成分是因为哈德良的手沾了议员的鲜血,而也有一部分成分源于哈德良对于元老院的“回避”。哈德良统治期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不在罗马,但是他的权威却在行省各地不断升高,遍布帝国的每个角落。这难免会让元老院觉得自己正在被逐渐孤立。元老院本应是皇帝掌管行省的伙伴,是皇帝依赖的耳目之一,然而现在哈德良直接从行省开始积累威信,这自然剥夺了元老院这个精英管理团体的威望。对此,自然是不希望把哈德良神化,尽管此时,哈德良已被许多行省当作“被神化的皇帝”来对待。

而安敦尼在这件事情上却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尽了自己最大能力劝说元老院。据说在安敦尼的劝说下,元老院也有所动摇,安敦尼也下达了最后通牒,称如果哈德良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宁愿自己辞去皇帝一职,让元老院另请高就。至于这一件事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元老院最后的确同意了安敦尼的请求,把哈德良投票成了神。

而对于元老院的动机,或许真的是安敦尼的威胁起到了作用。毕竟有涅尔瓦的先例在前,元老院也没有信心自己如果再投票选一个皇帝出来能镇得住场子,要知道,此时叙利亚军团、莱茵河军团与多瑙河军团都对哈德良忠心耿耿,而唯有哈德良正统的继承人才能压得住这些军队。

而对于把哈德良神化一事是否出于安敦尼的私心,好让自己有一个“神之子”的头衔,倒是见仁见智。一方面,“神之子”的概念确实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能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但是另一方面,哈德良在被神话之后,安敦尼自己并没有刻意宣传自己“神之子”的头衔,在硬币上也几乎找不到“DF”或“D(ivi)Filius”的字样。

在哈德良一事上,既然元老院做出了让步,安敦尼当然也要做出一些妥协。他取消了将意大利一分为四的统治制度,将意大利重新组回一个行省。他也赦免了许多哈德良生前定罪但尚未处罚的官员、贵族与议员,并称如果先帝哈德良在世,也会选择宽恕。[12]而由于安敦尼的让步,元老院确实对安敦尼这个新皇帝的抵触情绪小了很多,也愿意继续与安敦尼合作治理天下。

备受爱戴的“能吏皇帝”

安敦尼在对待哈德良所留下的制度决策、体制,以及人事上采取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虽然仍在许多地方加了一些改善,但是无疑,他对哈德良所构建的帝国体制十分尊重。在安敦尼在位期间,没有移除过任何一个哈德良任命的官员与总督。[13]

对于罗马财政,安敦尼选择了尽最大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把所有财政用于军事与建设。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建设。据说,安敦尼的妻子福斯缇娜曾经跟安敦尼抱怨,认为安敦尼在家庭上的开销太少了,生活得太过拮据。对此,安敦尼或生气,或无奈,或苦口婆心地回复道:“傻女人,现在我们得到了整个帝国,我们将会失去之前所拥有的全部。”[14]

据《罗马皇帝传》记载,安敦尼从财产中拿出一笔钱救助穷人,同时也赠礼物给那些支持过哈德良,以及哈德良死前尚未还人情的官员。[15]不过大部分的钱,安敦尼捐在了哈德良所下令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上。[16]哈德良所下令建设的设施很多,其中包括罗马以及行省的边防、公路、港口、下水道、引水渠等。

当元老院把象征着罗马皇帝的金色皇冠授予安敦尼时,他秉承一心为国、绝无私心的理念做出了表态,他把皇冠一分为二,一半捐给了意大利,一半捐给了行省。[17]

与哈德良不同的是,一生为吏的安敦尼与元老院的关系很好。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对元老院说,他身为皇帝,将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元老院,绝不会仗势欺人。[18]假以时日,议员们也由衷地认可了安敦尼的真诚与大公无私,并授予他“共和国之父”(Pater Patriae)的称号。[19]

在面对行省问题时,安敦尼也尊重了哈德良的政策,给予了行省极大的关照,而不再一味地依仗当地总督。每每有行省来信遇到行政、财政,或司法困难时,安敦尼都会询问自己的内阁,在征求了许多意见之后,才敢放心地回复行省,从不怠慢。

安敦尼的内阁有着各种职业官职的干吏,尽管有着十足的经验,但是没有人敢刚愎自用。安敦尼从不反感他人的意见,无论是来自元老院,还是来自行省官员。他对行省的财政、经济、管理制度了如指掌,任何一个行省的财政报表和负责人,他都能倒背如流。所以安敦尼可以对每个行省实施非常符合地方实情的政策。

在安敦尼统治期间,罗马帝国各个角落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规模空前的建设。安敦尼几乎在所有的行省都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引水渠,让所有居住在城市、村庄,以及军营里的人都能享受免费的饮用水。他大兴桥梁、公路、宗教建筑,让各地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帝国政府的福利。然而尽管如此大兴土木,安敦尼却并没有让帝国的财政吃紧。这都要得益于他专业的内阁以及娴熟的理政能力。他继位之后,几乎没有离开过罗马城,但是却能对千里之外的各个行省了如指掌,调度四方资源,运筹帷幄之中,为帝国整体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不过安敦尼统治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帝国的疆域又这么广阔,自然也会遇上天灾人祸。公元140年前后,小亚细亚以及其沿海岸发生了两场规模巨大的地震,罗兰岛以及小亚细亚沿海的城邦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建筑崩塌,人民流离失所,饥荒遍地。[20]

安敦尼对救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他从帝国财库中拨出巨款援助各个灾区的希腊城市,并且花了大量的时间调动各地的资源和财富,来帮助这些希腊城市更快地重建。他减免了这些灾区的税收,并且严厉监督税务官,防止徇私枉法。小亚细亚的各个城邦在安敦尼的援助下,很快便从灾难中缓解过来,并且在各地都立起了赞颂安敦尼的石碑、雕塑,以及建筑。

哈德良与安敦尼统治时期,对于帝国内的读书人来说,就更是莫大的福音。在小亚细亚地区能经常看到一些安敦尼时期税收政策的碑文,哲学家、教师、学者、医生等职业的人可以减免税收,并且可以免于参加地方号召的劳作。

在安敦尼的统治下,所有意大利,以及各行省的人民都把安敦尼当成了自己最负责任的庇护人,甚至于家长,有些甚至会像小辈一样称呼安敦尼为自己的“父亲”。不同于图密善时期的“主人”,安敦尼的“父亲”是人们发自心底,对他由衷的尊敬。《罗马皇帝传》记载,安敦尼赢得了帝国内所有民族的尊重,安敦尼虽然久居罗马,但是会收到来自帝国每一个角落、不同民族的信件,而得益于发达的公路系统,这些信件寄送的速度都完全一样。[21]

罗马无战事

安敦尼统治的时期不仅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军事上,安敦尼的时代,也是自帝国建立以来,最和平的时代。

如果把罗马帝国比作一片荆棘地,皇帝与人民便是站在荆棘地中的人,战争是荆棘上的刺,而和平与安定便是荆棘中柔软的内部。历代皇帝都尝试着去掌控、把握这根荆棘,但是无一不被弄得一手刺,有时候甚至还会被刺扎得浑身是血。鲜有任何一个皇帝能独立且长久地获得和平。

在这个比喻下,图拉真就是亲自前往荆棘地中,浴血奋战,把每一根荆棘的刺都挑得一干二净,保证没有荆棘能再生出扎人的刺。而哈德良要做的就是一方面治愈好拔刺时所受到的伤,而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地守护荆棘的枝干,同时在发现荆棘的刺后第一时间拿掉。

最后交到安敦尼手上的,便是一个健康的帝国,以及被削得无法再伤人的荆棘地。安敦尼要做的,就是维持住来之不易的和平。而图拉真、哈德良与安敦尼三个皇帝的配合,达到了之前几乎历代罗马皇帝都难以达到的长治久安。

在安敦尼的统治下,帝国没有行省再爆发大规模叛乱,也没有任何一个总督造反。虽然仍有小规模的外敌入侵,但是在经历了图拉真与哈德良的军事打击之后,到安敦尼时期已经兴不起什么大浪。而安敦尼的萧规曹随,也在边防与御敌上面起到了效果。

安敦尼时期,大部分被安排在边防的总督与军团长都是哈德良亲自筛选的、基本上都是有着军事经验的、跟随哈德良多年的年轻一代将官。他们有着充足的战斗经验,并且在哈德良的培养下,对边防有着极高的重视。可以说,哈德良留给安敦尼的边防以及军队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保证帝国无虞。

硬要说有哪个帝国外的民族是图拉真和哈德良都没有正面击败过的,便是不列颠尼亚行省北部的布莱顿人。果不其然,公元140年至公元141年,布莱顿人再次入侵不列颠尼亚行省,不过因为有哈德良长城的存在,布莱顿人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被边防的守将,厄尔比克斯(Lollius Urbicus)反攻到了苏格兰腹地。

厄尔比克斯最终带领军队将帝国的疆域延伸到了苏格兰中部地带,西至莱克德湾,东至福斯湾。这一防线的东西长度要远远短于当年哈德良所建立的防线,如果能保持这一防线的话,帝国的军队也能在防线上集中兵力,更加利于防守。于是安敦尼便命令不列颠尼亚的军队,在新的防线上再建立一面石墙,成为新的帝国边界。这一新的边防与哈德良长城一样,贯穿整个大陆,东西两边各抵大海,长六十三公里。城墙本身高三米,厚五米,被后世称为“安敦尼长城”(Vallum Antonini)。

说起安敦尼时期的和平,就不得不提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在安敦尼统治期间,曾有一位叫泰提安努斯(Titus Atilius Rufus Titianus)的议员,为了一己私欲,想要谋划篡位。然而就在他刚刚开始计划,并且准备联系共谋时,元老院内的其他议员就把他给举报了。还未等安敦尼自己反应过来,元老院率先发难,开始同仇敌忾地要惩戒泰提安努斯。从举报,到庭审,再到最后处刑,全部由元老院自己执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安敦尼甚至要站出来为泰提安努斯的其他共谋求情,并下令停止调查这件事,让一切止于泰提安努斯。[22]

安敦尼“庇护”

公元161年3月7日,七十四岁高龄的安敦尼逝世,把皇位传给了当初哈德良指认的两位继承人,卢修斯·可欧尼乌斯·康茂德(Lucius Ceionius Commodus),后世称其为路奇乌斯·维鲁斯(Lucius Verus),与马可·安尼乌斯·维鲁斯(Marcus Annius Verus),后世称其为马克·奥勒留。

安敦尼统治的时代,是罗马帝国最和平,也是最繁华的时代之一。从公元138年到161年,安敦尼在位二十三年,亦是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最开始,几乎没有人认为安敦尼能统治这么久,无论是哈德良还是元老院,甚至安敦尼自己,可能都认为也许统治个几年,生命就差不多该到尽头了。然而谁也不知道,安敦尼居然统治了二十余年之久。

客观上来说,如果没有图拉真与哈德良,安敦尼是不可能拥有这么巨大的成就的。不过历史不存在假设,如果没有图拉真与哈德良,也注定不会有安敦尼。这三位皇帝一个开疆拓土,扫除外敌,一个巡查四方,坚守疆域,最后一个政治修明,节俭爱民。三位皇帝缺一不可,共同创造出了涅尔瓦·安敦尼王朝,乃至整个罗马帝国都鲜有的数十载太平盛世。

安敦尼是一个传统的罗马人,无论是对自己的家庭、长辈,还是对元老院、人民与军队,他都尽心尽责,事事以庇护人的身份自居,事事站在被庇护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是难得一见的仁厚之君。

为此,元老院授予了安敦尼一个绰号:“庇护”(Pius)。[23]“Pius”这一词其实无论翻译成中文还是英文都很难表达出罗马人的语境。这一词的字面意思是“虔诚”,指对待神明时的真挚与诚实,与拉丁语中的另一个词“Pietas”为一个意思。在罗马人的语境中,“Pius”也可以代指“有责任心”的意思。上一个拥有这一个称呼的罗马人,是埃涅阿斯。

埃涅阿斯是一个理想的罗马人,他对待父亲孝顺,对待妻子和孩子有很强的责任心,并且带领着自己的人民四处寻找家园,身先士卒,事必躬亲,照顾着家族与人民。因为埃涅阿斯的责任心,罗马人称呼他为“有责任心的埃涅阿斯”(Pius Aeneas)。而埃涅阿斯的这一尊称,与安敦尼的“Antoninus Pius”一模一样。所以“安敦尼·庇护”,也可以翻译为“有责任心的安敦尼”。这是一个能与埃涅阿斯齐名的荣耀,安敦尼也成为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罗马人。

[1] 其中比较著名的奥瑞利亚家族分支包括Aurelii Galli,Aurelii Symmachi,Aurelii Orestides, Aurelii Fulvi.。

[2]Tacitus. Historiae 1.79.1 拉丁语原文为“postquam id Romae compertum, M. Aponius Moesiam obtinens triumphali statua, Fulvus Aurelius et Iulianus Tettius ac Numisius Lupus, legati legionum, consularibus ornamentis donantur”。

[3]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1.3-4 拉丁语原文为“pater Aurelius Fulvus, qui et ipse fuit consul, homo tristis et integer”。

[4]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1.10 拉丁语原文为“pueritiam egit cum avo paterno”。

[5]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1.9 拉丁语原文为“omnes suos religiose colens, atque adeo et consobrinorum et vitrici et multorum adfinium hereditate ditatus est”。

[6] Ibid. 2.1 拉丁语原文为“Fuit vir forma conspicuus, ingenio clarus, moribus clemens, nobilis vultu, placidus ingenio,singularis eloquentiae”。

[7] Ibid. 2.9 拉丁语原文为“Fuit quaestor liberalis, praetor splendidus”。

[8] 《罗马皇帝传》中给出了十分详细的描写,其中包括都有哪些城邦怂恿安敦尼称帝。Ibid. 3.2-4。

[9] 这里一方面指的是继承人法,以及日后元老院必须投票将所有权力授予新皇帝的规矩。

[10] 这个地方如果尊重原文的话,即“μήθ᾿ ὑπὸ νεότητος προπετὲς μήθ᾿ ὑπὸ γήρως ἀμελὲς ποιῆσαί τι δυνάμενον”应该翻译为“他既没有年轻到鲁莽,也没有老到迟钝”。

[11]Cassius Dio. Historia Romana 69.20.2-5. 古希腊语原文为“ἐμοί, ὦ ἄνδρες φίλοι, γόνον μὲν οὐκ ἔδωκεν ἡ φύσις ποιήσασθαι,νόμῳ δὲ ὑμεῖς ἐδώκατε. διαφέρει δὲ τοῦτο ἐκείνου, ὅτι τὸ μὲν γεννώμενον, ὁποῖον ἂν δόξῃ τῷ δαιμονίῳ, γίγνεται, τὸ δὲ δὴποιούμενον αὐθαίρετόν τις αὐτὸς ἑαυτῷ προστίθεται…… ἐπεὶ δὲ ἐκεῖνον τὸ δαιμόνιον ἡμῶν ἀφείλετο, εὗρον ἀντ᾿ ἐκείνουαὐτοκράτορα ὑμῖν, ὃν δίδωμι, εὐγενῆ πρᾷον εὔεικτον φρόνιμον, μήθ᾿ ὑπὸ νεότητος προπετὲς μήθ᾿ ὑπὸ γήρως ἀμελὲς ποιῆσαί τιδυνάμενον, ἠγμένον κατὰ τοὺς νόμους, ἡγεμονευκότα κατὰ τὰ πάτρια, ὥστε μήτε τι ἀγνοεῖν τῶν ἐς τὴν ἀρχὴν φερόντων καὶ πᾶσιναὐτοῖς καλῶς δύνασθαι χρήσασθαι. λέγω δὲ Αὐρήλιον Ἀντωνῖνον τουτονί ὃν εἰ καὶ τὰ μάλιστα οἶδα ἀπραγμονέστατόν τε ἀνδρῶνὄντα καὶ πόρρω τοιαύτης ἐπιθυμίας καθεστηκότα, ἀλλ᾿ οὔτι γε καὶ ἀφροντιστήσειν οἴομαι οὔτε ἐμοῦ οὔτε ὑμῶν, ἀλλὰ καὶ ἄκοντατὴν ἀρχὴν ὑποδέξεσθαι”。

[12]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6.3 拉丁语原文为“lis quas Hadrianus damnaverat in senatu indulgentias petiit,dicens etiam ipsum Hadrianum hoc fuisse facturum”。

[13]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5.3拉丁语原文为“Factus imperator nulli eorum quos Hadrianus provexerat successorem dedit fuitque ea constantia ut septenis et novenis annis in provinciis bonos praesides detineret”。

[14] Ibid. 4.8 拉丁语原文为“Stulta, posteaquam ad imperium transivimus, et illud quod habuimus ante perdidimus”。

[15]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4.9 拉丁语原文为“congiarium populo de proprio dedit et ea quae pater promiserat”。

[16] Ibid. 4.10 拉丁语原文为“et ad opera Hadriani plurimum contulit et aurum coronarium”。

[17] Ibid. 拉丁语原文为“quod adoptionis suae causa oblatum fuerat, Italicis totum, medium provincialibus reddidit”。

[18] Ibid.6.5 拉丁语原文为“senatui tantum detulit imperator quantum, cum privatus esset, deferri sibi ab alio principe optavit.”这句话,直译过来便是,他将用自己仍是平民时,期望皇帝如何对待平民的态度一样对待元老院。

[19] Ibid. 6.6 拉丁语原文为“patris patriae nomen delatum a senatu, quod primo distulerat, cum ingenti gratiarum actione suscepit”。

[20]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9.1拉丁语原文为“Adversa eius temporibus haec provenerunt: fames, de qua diximus, Circi ruina, terrae motus, quo Rhodiorum et Asiae oppida conciderunt”。

[21]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7.12 拉丁语原文为“…dicens gravem esse provincialibus comitatum principis,etiam nimis parci. et tamen ingenti auctoritate apud omnes gentes fuit, cum in urbe propterea sederet, ut undique nuntios, medius utpote, citius posset accipere”。

[22] Historia Augusta. Antoninus Pius 7.2拉丁语原文为“ita ut unus tantum proscriberetur adfectatae tyrannidis reus,hoc est Atilius Titianus, senatu puniente, a quo conscios requiri vetuit, filio eius ad omnia semper adiuto”。

[23] 对于安敦尼被授予绰号“庇护”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为哈德良争取了神化,所以体现了他对哈德良的孝顺,所以元老院为了称赞他,授予他这一头衔。一种说法是因为他自幼与外公长大,对待外公如同亲生父亲一样,所以获得这一头衔。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心系天下,大公无私,无论平民、骑士,还是贵族,无论拉丁人、希腊人还是蛮人,都视他为庇护人。他这种广阔的责任心,让元老院授予了他“庇护”这一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