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犹豫了很久,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本书,还是想写一个后记,与大家分享一下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想衷心地感谢那些在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过帮助的朋友们与老师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鼓励,我想我应该写不完这本书。

最初萌生写罗马皇帝这个想法的时候是2018年,那个时候在学习之余,偶尔会给澎湃新闻的私家历史栏目投稿。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看读者们会不会对西方古典历史这个题材感兴趣,后来被私家历史的编辑熊丰老师告知反响还不错,于是从2018年中旬开始,便长期给私家历史投稿。最开始只是投一些单一主题的文章,比如屋大维的制度改革,罗马共和国早期的领土扩张,布匿战争时期共和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之类的。真正开始认真为这本书做准备差不多要到2019年年末了。

记得2019年10月初的时候,私家历史负责与我对接的责编熊老师来芝加哥玩,我刚好也在芝加哥附近,于是就一起在唐人街吃了个晚饭。吃饭时,我们聊起了现在人们对罗马帝国以及罗马皇帝的认识,以及现在国内主流的罗马历史大众读物。我还记得当我说,罗马人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进入了帝制,拉丁语中“皇帝”一词也并不统一,并且也有很多种解释的时候,他兴趣盎然。我们那天聊了很久,最后他提议让我在私家历史开一个“罗马皇帝”栏目,用罗马人的立场来讲述他们皇帝的故事,我们一拍即合,随后我便开始着手整理稿子,年底时我在私家历史上连载了此书中屋大维的稿件。

“罗马皇帝”这一系列在私家历史上一直刊载到卡利古拉。2020年年底,熊老师离职了,我一度陷入了短暂的迷惘。熊丰老师在我写作的初期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作为责编,他不仅仅会帮我修改稿件,每次也都耐心地听我表达写作的想法,当文中有表达不清晰的情况时,他也会第一时间以读者的身份给我反馈。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熊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便不会有这本书。这也是为什么他离职之后,我写作的热情曾一度降到冰点。

在我短暂的迷惘期中,行距文化的武新华老师通过熊丰老师联系到了我,她对我在私家历史刊载的稿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询问我有没有写书的计划。经过几次交流之后,她对这一系列很感兴趣,我也重燃了自己写作的热情。但由于是第一次写书,经常把握不好叙事的节奏,我会时不时地陷入十分具体的历史讨论中,回过头来时发现反而影响了阅读的体验。

武老师为人十分友善,但对待写作却有着严格的高标准,其他在她“麾下”的作者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武王”。作为此书的“内测”读者,武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写作经验,引导我深入浅出,避免写出晦涩难懂的稿件。在反复被武老师“退稿”和改稿的过程中,我痛并快乐着。当看到完整的初稿时,我对武老师只剩由衷的感激。这本书有两个贵人,第一个是澎湃新闻的熊丰老师,第二个是行距文化的武新华老师。

除了武新华老师和熊丰老师之外,我还想感谢文化发展出版社的冯语嫣老师,在审稿过程中给我反馈了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我不胜感激。我还要感谢我的发小周嘉阳,好友吴中琪,以及我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学长何彦霄。他们三位是本书最初的“内测”读者,在我整理稿件的时候给我提供了大量的读者反馈,大大地帮助了我将稿件修改得更通俗易懂,我在此向他们致谢。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胡玉娟老师,感谢她在百忙之中审读此书,并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修改意见,让我十分感动。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亲王学军与母亲董瑞姝,由于这本书的大部分稿件都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我的父母在生活上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好让我能专心学习,专心写稿,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很难用只言片语表达,此生铭感不忘!

最后,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能给各位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两千年前的西方文明。从罗马人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制度,以及价值观。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人,也谢谢正在阅读此书的你,祝你们早安,午安,晚安。

王卓珲
2022年5月19日
于芝加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