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难竟是这样凑出来的?
荆棘岭的故事很简单:唐僧被松树精摄到木仙庵,与一群妖精讲了一晚上诗词歌赋,谈禅论道。其中杏树精杏仙要向唐僧求婚,唐僧不答应。然后三个徒弟出现,发现这些妖精都是些树精。荆棘岭虽然是个小故事,却涉及整部书的一个大问题,什么问题呢?
《西游记》原来是九十九回?
明朝有个人叫盛于斯,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休庵影语》)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盛于斯小时候,就觉得吟诗的这一段是后添进去的,就拿毛笔把这一回涂掉了。后来他遇到一个叫周如山的朋友,一讨论才知道,原来《西游记》这部书,是从开封的周王府传出来的。原来只有九十九回,最后一回叫“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出版的时候因为不是整数,所以又加了一回。
这里就有几个好玩的问题了。要知道,盛于斯生于1598年,他说他幼时看《西游记》,给他算十二岁,怎么也得到1610年之后了。这个时候,今天我们看到的世德堂本《西游记》早就印出来了。但他看到的版本,明显和我们今天的不一样,比如清风岭这个莫名其妙的地名。这说明即便世德堂本《西游记》流行后,市面上的《西游记》还有好多个版本,里面的故事居然还没有统一。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为什么这个早期版本是九十九回?盛于斯说,因为《西游记》天天讲“九九归真”。八十一回又太短,所以就干脆写到九十九回。原版的第九十九回,也就是最后一回,叫“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
第二,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是一百回。但这后加的一回在哪里?盛于斯说“木仙庵三藏谈诗”这一回是后加的。很有可能,因为这一回太特殊了。但也未必,因为今天的第九十九回叫“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按原来的版本,全书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又多出个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这一回,很可能是从原来的第九十九回拆出来的,一回拆作了两回。这一切,只有找到当时《西游记》的另外一些版本才能确定。
第三,盛于斯看到的《西游记》,就连荆棘岭这一回,都和我们今天的不一样。因为他看到的那一回叫“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是木仙庵,不是木棉庵,这还是小事,关键这个清风岭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唐僧遇到的怪是什么怪?就是指这几个树精,还是指另外一个故事?现在都不好说了。
八十一难有问题
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都被护法神记录在案,最后拿出来给菩萨看,这里也有很大的问题。
如果大家拿着绝大多数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看,保证看不出什么问题。因为这些《西游记》虽然号称是根据世德堂本印的,但它们的八十一难难簿,为了和前面的故事统一,已经修改过了。
今天百回世德堂本《西游记》原来八十一难的样子,其实是这样:
出城逢虎第五难。折从落坑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
救女怪卧僧房六十七难。无底洞遭困六十八难。稀柿拜秽六十九难。花豹迷人七十难。棘林吟咏七十一难。黑河沉没七十二难。灭法国难行七十三难。元夜观灯七十四难。
有问题吗?当然有!这个清单和前面的故事根本对不上!出城逢虎、折从落坑、双叉岭上,难道都指遇到寅将军那次吗?后面刘伯钦又打死一个老虎怎么又不算了?稀柿衕故事、荆棘岭故事,甚至黑水河故事,怎么都跑到无底洞故事后面来了?这些都和今天正文的顺序完全不一样。
为了凑难数也蛮拼的
取经全程其实只有四十几个故事,难数名额却有八十一个。为了把这八十一个空填满,作者把一个故事拆成几难——也是蛮拼的。
例如狮驼国故事,就拆成了四难,“路阻狮驼六十难”“怪分三色六十一难”“城里遇灾六十二难”“请佛收魔六十三难”。好玩的是“怪分三色”,就好比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三个妖精,好了,小朋友们,一难讲完了!
金角银角故事,竟然也拆成了四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山压大圣二十五难”“洞中高悬二十六难”“盗宝更名二十七难”。洞中高悬居然也算一难?那唐僧每次被妖怪抓去,不是捆就是吊,如果每次都算一难,凑得岂不更快?
车迟国故事,也拆成了三难,“搬运车迟三十四难”“大赌输赢三十五难”“祛道兴僧三十六难”。大赌输赢里三个国师死后,孙悟空劝了国王两句,就上路了呀,哪里有祛道兴僧?所以,这里要么是硬拆的,要么就是删了一些原有的故事,只是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然而有的地方凑得牵强,有的地方又太浪费了!例如打大蟒精,明明是个很好的故事,为什么八十一难里没有?猪八戒开辟荆棘岭,明明也是好故事,开了八百里,不折不扣的一难,和三藏谈诗完全可以算作两难,为什么只列了棘林吟咏一难?在故事少、难数名额多的情况下,这岂不都是浪费的举动?另外那个“稀柿拜秽”,和正文里的开通稀柿衕,好像也不是一回事,不知道这个拜字指什么。
人都不是傻子,在故事少、难数多的情况下,凑难数名目的这位作者,不可能对明明很好的故事视而不见。所以这恐怕是这么回事:《西游记》是历代积累成书的,本来并没有八十一难这个设定。原来的取经故事,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杂剧》就知道,不过二十来个故事。越发展,插进的故事越多,发展到四十几个故事的时候,就有人突发奇想:哎,能不能凑出八十一难来呢?前后数了数,嗯,貌似可行。就东凑西拼,连挪带拆,搞出了八十一难的清单。
肯定是先有正文故事,然后照着它编八十一难清单;绝不可能是先写一个清单,然后照着编正文故事。八十一难清单虽然写定了,《西游记》却没有就此定型,它还在继续积累新的故事。经过一位作者的手,就增加一些故事或减一些故事。古代没有Office、Word,故事正文动了,清单不会自动跟着动。只能是正文改过后,八十一难清单跟着重编一遍。这活其实不轻松。今天我们在Word里对八十多个条目逐一修改,尚且嫌烦,更何况古人只能靠手抄,还要先打草稿,捋顺了再誊清。用毛笔写的底稿字大,纸又多,全书将近一百万字,这是多大一堆稿子!通查起来并不轻松。假如作者忘记了,或根本懒得重新编一遍,那就会出现八十一难簿和正文对不上以及好故事白白浪费掉的局面了。大蟒精、荆棘岭两个故事,很可能是这个清单编定之后才插入的,或者是从别的系统的西游故事里挪来的。
世德堂本这个八十一难清单,和正文很多情节对不上,只能证明一点:这个清单是从某个老版本抄过来的!这个八十一难,体现的是老版本的正文故事。所以我经常说,世德堂本《西游记》,在西游故事的发展历程中,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只不过恰巧保存下来了而已。如果那个带清风岭妖怪故事的《西游记》保存了下来,四大名著的名头兴许就归它了!所以别说从元到清,这几百年中,不知产生了多少《西游记》;就是所谓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这几十年中,市面上也流传着不知多少版本的《西游记》;这些《西游记》之间,也不知存在着多少差异。所以,我们不妨把《西游记》看成是许多内容相似的书的称呼,这些书,也许有百分之九十相似,也许只有百分之五十相似,但总不必看成是一本书的称呼。
有人说,《西游记》是伟大的著作啊,吴承恩是伟大的文学家啊,怎么连统一前后都懒得做?这种想法,是太高看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文学意义了。《西游记》本来就是通俗小说,用来卖钱的,什么伟大啊、价值啊都是慢慢体现出来的。这种书在当时就像起点中文网的网文一样,随编随卖,做这事的编辑,谁有那么多工夫理顺前后?他就是搬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