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上都有什么?

灵山上都有什么?

灵山在哪里

灵山这个地方,是印度真实存在的地名。玄奘法师也去参访过,当时叫“姞栗陀罗矩吒”,旧译耆阇崛山,一个是巴利语,一个是梵语。又称灵鹫山或灵山。《西游记》里也称“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山名“灵鹫”一个说法是山上多鹫鸟,另一个说法是山顶石头像鹫鸟。

这座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佛祖曾在这里讲过许多经,尤其是大乘经典,例如《法华经》《大般若经》,净土宗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禅宗故事,佛祖拈花和迦叶微笑,也是在这里发生的。

灵鹫山海拔不过几百米,其实就是个小山包。据参访过的人说,“步行十几分钟就下山了”。作为佛教圣地竟然如此不“高大上”?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佛祖当年也不可能跑到特别深、特别高的山上去说法。因为听法的人动辄“五百众”“千众”,甚至《法华经》里的“万二千众”,就算除去夸张成分,这么多人吃喝拉撒、交通住宿都是问题。就近有可依托的城市才是合理的。下图是印度王舍城、那烂陀寺和灵鹫山的实际地图。可以根据比例尺看一下,不过两三公里,佛祖讲完经,完全可以跑到王舍城溜达一圈再回去。

王舍城周边地图

玉真观

《西游记》里的灵山脚下,有一座玉真观。为什么要在灵山脚下放一座道观?原文其实也说了:

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檀上法门。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

如果说《西游记》有什么寓意的话,这段话的寓意就很深。从《西游记》出版之后,历代的评点家们,都围绕这一段大加赞赏:

例如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后,李卓吾批了一句:“禅玄原是一家。”清朝的黄周星也在这里说:“仙佛同源,到此不但明明说出,且明明画出矣。”不但如此,还有一大段总批:

由玉真观至灵山,不出山门,即从中堂而出后门,明乎仙佛同门,道为堂宇,而禅为阃奥也。且大仙所指者,不在平地而在高峰,又明乎仙佛同归,道为入门升堂,而禅为登峰造极也。两家会合之妙,明白显易,无过于此。不然,《西游》一成佛之书也,何以前有三星洞之神仙,后有玉真观之大仙耶?

清刘一明注此二句:

前面有为之道过去,即是后边无为之道,不必另寻门户,“只此一乘法,余二皆非真也”。

这几段话什么意思呢?其实灵山是佛教圣地,本来不应该有道观。“玉真观”正是道教人士改造《西游记》的明显痕迹。从道观后门上灵山,正是认为修得金丹大道与成佛本来无二。“道为堂宇,而禅(或佛)为阃奥”的意思,就是说道是厅堂,而佛禅是内室,修道是通向成佛的门径和必经之路。

我之前说过了,《西游记》本来就是一部找佛祖取经的书,不可能改成找太上老君取经。既然剧情改不了,那就给灵山大门口修一座玉真观,要进灵山,必须从我这里买票!这有点像今天的旅游局或开发公司,投资了一个庙宇,把和尚们圈在里面,门票收入都归了旅游开发公司了。“云来云去”的管不着,只要是“踏着此地,本路而行”的,一律要从玉真观通过。试问这哪里是崇佛贬道?到底是修改佛教还是致敬佛教,就看抱着什么心态去理解了。

凌云渡

凌云渡也是这样,首先从功能上来讲,它是一条大河,拦住了凡间到雷音寺的路。像这样的功能性的大河大水,历史上有很多,例如昆仑山周围,就是有弱水环绕的。蓬莱山周围,也是有大海环绕的,船开近了,就有神风把船吹跑。又如明洪楩辑《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说,张良辅佐汉高祖取得天下后,即出家修道,汉高祖思念不已,访至山中。

张良引驾,正行之间,前面一个仙童,指化一条大涧,横担独木高桥一根,请高祖先行。高祖恐怕木滚,不敢行过。张良拂抽而过此桥。

清代《镜花缘》里,唐敖成仙之后,女儿唐闺臣去小蓬莱寻访,快到山顶时,也是遇到一座宽数十丈的瀑布,无法通过。这样从逻辑上就避免了凡间人随随便便地到仙境溜达。所以玉真观还是凡间,代表了凡人“踏着此地”,依“本路”的修行。过了凌云渡,就脱胎换骨了。

至于那条“无底船”,也是禅宗经常提起的话头,比喻能使人解脱而不可思议、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佛法。宋《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九书信《答杨教授》:“欲来年春夏间,棹无底船,吹无孔笛,施无尽供,说无生话。”元普度禅师圆寂时作偈:“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看上去“无底”,只要勇于朝上一跳,就超登彼岸了。

唐僧过凌云渡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肉身顺水漂去:

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这也正是内丹家经常说的“出元神”,所谓“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性命圭旨》引刘海蟾语)。内丹术的最高成就是“出阳神”,就是将元神、元炁凝炼成脱离于躯壳、永恒存在的生命体,名为阳神。时机成熟即可移出体外,原来的躯壳就可以抛弃了。而佛教中也有视肉身为皮囊,舍弃肉身成佛的说法。这里明显把成仙成佛合二为一了。

《性命圭旨》中的“本体虚空超出三界图”(明万历刊本)

明代的三教合一

我们看《西游记》,如果抱着斗争的成见去看,肯定处处是斗争。但是如果抱着平等、合作的眼光去看,反倒更多能看出佛道的融合。因为这种仙佛同源、佛道合一的思想,正是明代人所特别崇尚的。

明代民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的佛道斗争,反倒是大家都认为:修仙和修佛其实是一回事。这种思想,凡是通达的人物都能意识到。全真教从创教之始,就是主张三教合一的,例子都不要太多。例如:

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王重阳)

道毁僧,僧毁道。奉劝僧道,各休返倒。出家儿、本合何如,了性命事早。好参同,搜秘奥。炼气精神,结为三宝。真如上、兜率天宫,灵明赴蓬岛。(马钰)

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丘处机)

《性命圭旨》中的“三圣图”(明万历刊本)

据山东友人说,全真七子之一的孙不二也在道教圣地昆嵛山上留下了“愿成正等正觉”的手迹。佛道儒三教本来都应该怀着包容去看待对方。

高僧们怎么样呢?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也一样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明代民间宗教,也都喜欢讲“三教合一”,例如福建的林朝恩创的“三一教”,至今还在福建、台湾、广东流行。它的教义,正是以儒为“立本”、以道为“入门”、以佛为“极则”的。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宗教,都是产生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上的,首先都是适合自己的民族特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叫上帝,我叫道炁,他叫佛祖,初衷并无什么本质区别,本来都是去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的。从这一点看,《西游记》所持的态度实在是非常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