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灵元圣的九个头是怎么安在脖子上的?

九灵元圣(李云中 绘)
唐僧师徒来到玉华州,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又收了三个小王子做徒弟。不想惹来了黄狮精以及它的祖爷爷九灵元圣。
九灵元圣是这个故事里最大的boss,是一只九头狮子。它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书上说得明明白白,它长着九个脑袋:
原来他九个头就有九张口。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六口噙着六人,还空了三张口。
但这里问题来了。
九头狮子的头是怎么长上去的?
蛇、龙这样的动物,九个头是很容易安排的,因为它们脖子都很细,大不了把脖子画长点就解决了。九头鸟就是这样。但是很少听说神话故事里有九头虎、九头熊、九头河马、九头大象的。因为这些动物,脖子都太短了!九个头怎么安上去呢?
《西游记》随便一写当然没事,可这个就给后世拍影视剧带来了大难题。因为很难表现一只狮子长九个头。像《山海经》里的开明兽,长得虎身九头而人面。就是这么一副样子。
虽然可以这么画,但最高处那几个头,到底长在脖子的哪里呢?还是交代得不清楚,就像下面用棍子戳着似的。事实上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拍不出九头狮子精的原形,只是让九头狮子精作了一通法,就把唐僧、国王等人摄来了。

《山海经》里的开明兽(明万历刊本)
有一个办法,就是保留一个大头,其他的八个头变小。这样就容易安上了。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九头狮子精的人形就是这样的。传世的太乙救苦天尊像的坐骑也是这样画的,狮身上一个大头,八个小头像项链似的,长在大头上。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基本上也是这么设计的。把八个头个个缩小,安在大头的周围。否则九个头一样大,那肯定是安不到狮子这样的短脖子上了!
九头狮子还是九只狮子?
在后世的影视家们蛮拼地去给九头狮子安头的时候,我们不妨翻翻早期的道教文献,看看这个九头狮子是怎么来的?一翻就出了问题。
唐末的杜光庭《道教灵验记》里是这样说的:
(救苦天尊)坐五色莲花之座,垂足二小莲花中,其下有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绕天尊之身。于火焰中别有九色神光周身及顶,光焰锋芒外射,如千万枪剑之形,覆七宝之盖。
这里明明说的是“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绕天尊之身”,那就是九只狮子了!
然而到了《太乙救苦护身妙经》里,这件事就变得不明不白起来。这部经说的是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在一起聊天,元始天尊说:我和你讲一位神,他叫救苦天尊,这时众神中走出一位童子,他就是天尊的化身。元始天尊说,你们诸位只要吟唱救苦天尊的名号,他就会变身。于是:
众仙观见童子化一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天尊化一帝君,足蹑莲花,手执如意,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真人化一女子,身着火锦衬衣,披发跣足,蹑于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乘空而去。
救苦天尊这些化身嗖嗖嗖地一个个都乘空而去了,每个化身都有“九头狮子”。然而毛病又出在头字上了,到底这里说的是九只狮子,还是说的是长着九个头的狮子?但从“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来看,似乎说的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因为“左右从随”“绕于身形”很明显是和《道教灵验记》一脉相承下来的。如果只是一只的话,如何能有“左右从随”“绕于身形”呢?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里有这么一段:
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批霞衣屡劫修。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盂中甘露时常洒,手中杨柳不计秋。千处寻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
这段是经常在道观里唱诵的,也是广为人知的。从这个名字看来,就很难分清是九只狮子还是一只九头狮子了。所以《西游记》里把“九头狮子”当作“长了九个头的狮子”,恐怕是被民间的一些误传影响了。
幸好,我的朋友李诚夏道长,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提供过一张照片,福州于山九仙观,仍然有一尊九个狮子环绕救苦天尊的塑像,约造于明代。可见即使是当时,九头狮子也未必是“长着九个头的狮子”。
九头狮子,在玉华州故事里,貌似厉害得不得了,随便一张嘴就把孙悟空这样的高手叼去了。他又叫“九灵元圣”,这当然只是《西游记》给它起的名字。其实这是盗用了他主人的标签。这也来自《太乙救苦护身妙经》,因为天尊“是九阳之精,甚灵甚灵”。“元元之祖气,妙化九阳精”,这说的是救苦天尊而不是狮子。

《西游记》里救苦天尊还说:
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孙大圣,你去他门首索战,引他出来,我好收之。
这句话把九头狮子说得这么厉害,其实“上通三圣,下彻九泉”这也是救苦天尊自己的神通,出于《太乙救苦护身妙经》:“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所以,如果非得问九头狮子为什么这么厉害,那么只能说它的很多功能,是从救苦天尊那里“盗”来的。另外,《西游记》里狮奴喝了“轮回琼液”才昏迷不醒,狮子精住在“万灵竹节山”,应该也是来自《太乙救苦护身妙经》里的“恭敬生琼液,奉之免渴饥。万灵当信礼,八苦不能随”。
九头狮子的孙子们
这个九头狮子还有几个孙子,《西游记》写道:
当时老妖点猱狮、雪狮、狻猊、白泽、伏狸、抟象诸孙,各执锋利器械,黄狮引领,各纵狂风,径至豹头山界。
这里基本上就是古代笔记、类书里记载的各类狮子开大会。除了黄狮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名字外,另外六个,我一个个地聊。
猱狮,元陶宗仪《辍耕录》记宫廷朝会:“虎豹熊象之属一一列置讫,然后狮子至,身材短小,绝类人家所畜金毛猱狗,诸兽见之,畏惧俯伏,不敢仰视。”这大概是一种体形小的狮子。查了一下,历史上体形较小的狮子是分布在中亚的昆仑狮,也是经常进贡给中国皇帝的狮种。但是是否有动物学上的证据,需要请教专业人士。
“雪狮”,古人确实喜欢用雪堆狮子,比如明冯梦龙《金声巧联·雪消月满》:“时大雪缤纷,路积尺许。里中好事者,戏作雪狮子,伏于道左。”但这似乎不是本意,因为用雪堆的狮子也太不堪一击了。如果我们视野放宽一点,就可以在藏传佛教里找到它的踪影:雪狮(Seng-ge-dkar-mo),是藏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出没于雪山间的狮子,鬃毛是绿松石色,身体白色,常绘于佛教唐卡或徽章上(参见[英]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那么在这里,我们又看到藏传佛教对《西游记》的影响了!
狻猊,一种神兽,据《尔雅》注,就是狮子的别称。

《三才图会》中的狻猊
白泽,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像狮子,能作人言。《云笈七签》卷一百黄帝:“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这神兽其实相当于活的百科词典。黄帝碰上不认识的东西就问它。
伏狸,这个名字,是根据《博物志》卷三所记神兽造出来的,说是魏武帝曹操伐冒顿,经过白狼山,遇到一只狮子。就叫人去抓,结果狮子咬死了好几个人。曹操大怒,带着亲兵去打狮子。狮子大吼一声,朝曹操扑了上来。这时候,“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起上王车轭,师子将至,此兽便跳起在师子头上,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师子一。还,来至洛阳,三十里鸡犬皆伏,无鸣吠”。也就是说,“伏狸”的意思,并不是说狮子“降伏了狸”,反倒是狮子“降服于狸”。

《三才图会》中的白泽
抟象,这是一种能攻击大象的狮子,见于《初学记》卷二十九引宗炳《狮子击象图序》:有一个和尚,在天竺(印度)到大秦(古代中国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去的路上,忽然听到几十里外有野兽大声吼叫,震天动地,接着就看到许多动物拼命逃走。最后跑来四头大象,用鼻子卷泥,涂在身上,一边涂,一边喷鼻子(是伪装还是给皮增加厚度?)。过了一会儿,“有师(狮)子三头搏象,血若滥(这里的“滥”读jiàn,不读làn。泉水涌出的样子)泉,巨树草偃”。
三头狮子制服了四头大象,大象皮都被抓破了,流的血像泉水一样,大树草木都倒了。这件事发生在印度去罗马的路上,这种狮子难道是分布在印度、中亚的“波斯狮”?抟的繁体字是摶,和“搏”很像,这里很可能是《西游记》写错了。但“狮子搏象”已经成了一个常用的典故。
好为人师和钉耙宴
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搞出一窝狮子精来。其实原著早有交代,孙悟空去请救苦天尊,遇到广目天王:
天王道:“西天路不走,却又东天来做甚?”行者道:“西天路到玉华州,蒙州王相款,遣三子拜我等弟兄为师,习学武艺,不期被怪。今访得妙岩宫太乙救苦天尊乃怪之主人公也,欲请他为我降怪救师。”天王道:“那厢因你欲为人师,所以惹出这一窝狮子来也。”行者笑道:“正为此!正为此!”
这里其实已经把这一回的目的写明了。这一窝狮子精,也是概念性的妖怪。作者的出发点,就是要批判一下“好为人师”的这种毛病,才捏出一窝狮子精来与唐僧师徒为敌。师和狮,本来是同音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字,因为狮子原本就写作“师子”,后来才加了“犭”旁。雕塑绘画里,画大狮子、小狮子,也是借古代的官名“太师”“少师”,取个吉利的意思。例如清冯询《子良诗存》:
戏题狮图(画大小狮各一,俗好悬挂此图,取太师少师吉语也)。
孟子就批评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一想为人师,就会傲慢自大,止步不前了。所以黄周星评这一回说:
以为师而召狮,又以召狮而兴师,师与师相寻而不已……向使弢锋敛彩,善刀而藏,安得有此?
这是很能点出这一回的用意的。
另外,玉华州的三个王子,就算是喜欢武艺,使刀枪剑戟才符合他们的身份。老大使齐眉棍,老三使乌油杆棒,或许还说得过去,哪里见过谁家金枝玉叶的王子喜欢使钉耙的!只是因为猪八戒使了一路钉耙,这里为了让猪八戒收个徒弟,也就不好让这位徒弟使别的了。因为如果他使了别的,猪八戒就没法教了,但也不能因为这里要照顾二王子的身份,就把猪八戒整部书的兵器都换掉,这也得不偿失。只好照顾剧情,不免违和一下了。
至于黄狮精弄去了三件兵器,金箍棒、降妖杖和九齿钉耙,为什么不设金箍棒宴,反而设钉耙宴?其实想想也知道:首先,这三件兵器,神异程度也差不了多少,都有“老君亲手炉中锻”这样的高大上的来历,也都能大能小。其次,金箍棒和降妖杖,本来长得也是相似的。今天沙和尚的武器,是个月牙铲或者叫方便铲(类似黄狮精使的“四明铲”),其实是后代戏曲的改良。他原本使的叫“降妖宝杖”,就是一根棍子!从外表上看和金箍棒没什么区别。玉华州大王子的齐眉棍和三王子的乌油杆棒,其实也是差不多的东西。钉耙在两根棍子里当然显得突出。所以原著说:
只见正中间桌上,高高的供养着一柄九齿钉钯,真个是光彩映目;东山头靠着一条金箍棒,西山头靠着一条降妖杖。
各位读者知道降妖杖就是一根棍子之后,就会发现,也只有这样摆,三件兵器才显得对称好看。
最后,钉耙宴本身就带有一种喜感,这种喜感是《西游记》时时具有的。黄狮精又不是什么高贵人物,所以黄周星批了一句:
钉耙会名色甚丑,不及黑熊怪之佛衣会多矣!
使钉耙的猪八戒本来就是一个喜剧角色,“钉耙嘉会”就具有了好玩逗乐的感觉。其实《西游记》本来就是一部通俗小说,不用从“钉耙会”里探究什么特别的含意。至于据此又生出一套阴谋论来,那就更是一种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