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大家读到一部靠谱的《西游记》?

怎样让大家读到一部靠谱的《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的钥匙,任何名著,只要熟读了,都是一把钥匙。但关键是,熟读的前提是什么?

就是要有一个可靠的文本!这次专门讲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西游记》是明代的书,可是我们今天买到的书,都是现代的印刷品,明代的书肯定不长这样的。出版社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这部明代的书变成大家都能阅读的现代出版物。

有人说,这还不容易吗,把原书找来照着敲进电脑就行了,然后排版印刷啊。那好,第一个问题来了。

照哪本书录入?

对《西游记》了解一些的朋友会说,世德堂本啊,最早的版本啊。所有出版社也都标榜自己出版的《西游记》是“根据世德堂本整理出版的”。可是,这本实实在在的书又在哪里呢?

全世界的世德堂本,只有四部!

一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于日本村口书店,现存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部在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

一部在日本天理图书馆。

一部在日本浅野图书馆(这部只有后五十回)。

这四部,全是在日本找到的。再早的时候不敢说(比如道光或乾隆以前),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想在国内看所谓的“世德堂本”,是没处抓挠的!

好吧,诸位到日本看书去吧!人家都精得很哩,这都是他们的大宝贝,能随便给人看?慈眼堂的就根本不给人看。天理图书馆的光复印就得好几万!还得承诺:只能研究,不能出版。不服气呀,谁让我们当年自己不争气,好东西都跑到外国去了!话说回来,要不是日本还有这三部半书,《西游记》的原貌就没的看了!

况且,世德堂本的封面上也没有写“我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啊!光得出这个结论,版本学家们就做了大量工作。这个涉及版本学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这四部书虽然都叫“世德堂本”,但互相还是不大一样,因为明代《西游记》太畅销了,这部书的底版印了一次又一次,也经人补了一次又一次。这四部印次、底版都不相同,甚至很多字都不一样。把这四部书一个字一个字校一遍?这是专门研究《西游记》版本学的学者做的事,这件枯燥的事一做就得几年甚至十几年。

我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花几年时间跑到中国台湾或日本校这个玩,这个和媳妇两地分居就受不了。更何况人家也未必让看。缩微胶卷倒是有,但也很麻烦。好在这四部里,以台湾这部最完整,质量最好,所以台湾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它影印了出来,分别收在《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和《中国古代小说集成》里。如果不研究装帧、纸张,只看文字的话,看影印版相当于看照片,这也足够了。这才为我们整理这部“世德堂本”准备了所需的第一个步骤。

怎么录到电脑里?

有朋友想:有了底本之后,就可以录入啦,这事还不容易?花点钱找个录入公司都能干。一千字给个十块八块的,怎么叫你一说就这么难?

那好,我们随便翻一页,看看是不是那么简单:

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的朋友,请来告诉我:

首先,右上角虚线圈出来的那几个字是什么?敲进电脑的时候应该敲什么字?

其次,左数第三行第五个画出来的字念什么?敲进电脑里应该敲什么字?

第一个问题,可能是原来的版刻这里就印糊了,或者木版印多了之后就磨损了。有朋友说,那也没办法,这里打几个“□”就得了。

然而,整本书不是这一页的角上磨损了,是许多页的角上都磨损了。有时候还不是个别地方磨损了,是整篇整篇地缺。要是成百上千的全都打方框,就变马赛克了,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什么不宜呢!找谁说理去呢?没处说理!只能说,这个版本时间太久了,很多字都看不清了!但是出版的时候,不能满篇都是方框啊!

比磨损(一般叫剥泐)更麻烦的是缺页。比如原本狮驼岭小钻风那一回,就有几页整个缺了。哪儿去了?几百年过去了,谁知道哪去了?不知道上哪找?那就缺着呗。

缺的、看不清的只好补。假如给我几年时间什么事都不用干,当然,可以跑到日本去求爷爷告奶奶,借看这几部世本,一个字一个字地补,前提还得是这几部也不能磨损不能缺。这事谁提前也不知道,只能跑去现看。要是都缺了呢?那就只好找别的版本的《西游记》来补了!虽然是等而下之的办法,但也算个办法,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

备胎是谁?

《西游记》是明代的书,当然明代的备胎最合适。清代以及后来的版本,都是从明代的这些版本翻印来的。这个道理,想一想就明白。但有些朋友还真不明白,我还见到过有人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一版去挑明代世德堂本的毛病的,理由是这一版更权威……这个逻辑就相当于说爷爷必须长得像孙子,不像就是爷爷错了。

明代留下来的通称为《西游记》的书,一共七种:世德堂本、李卓吾评本、杨闽斋本、闽斋堂本、朱本、杨本、唐僧本(其中有些版本又有不同的版次,如世本有中国台湾世本和日本浅野世本,李评本有甲乙丙本三个系统十一部,这个就不展开了)。

对《西游记》的整理出版来说,世德堂本通常作为底本,其他六个都是“备胎”。虽然通称“西游记”,但它们实际的名字也各不一样,例如杨本叫《西游记传》、朱本叫《西游释厄传》、唐僧本叫《唐僧西游记》……这是明代不同书坊(现在叫出版公司)出的《西游记》。

这里面,只有李卓吾评本和世德堂本基本一样,剩下的都有问题!

有问题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杨本写大蟒精和稀柿衕故事,世德堂本一万多字,杨本竟然只有这么几个字:

话表四众过了小雷音,来至一岭,有三百里无路。乃是一条污秽坑土,名稀屎洞。忽遇大蟒拦路,被行者掣棒打死。八戒变出猪形,把嘴掉开秽物,引师父三众过了稀屎洞。

这就完了?对,这不是内容提要,正文就是这样的!这个本子前半部都和世德堂本差不多,越到后来越简陋,把很多故事都删成了这样的内容提要!就是这样不厚道。

文笔上,这些“备胎”也不行。比如在平顶山装天那一回,杨本竟然有这样一首诗:

三藏八戒与沙僧,被妖捉获实堪怜。行者压在三山下,土神开山得脱生。小妖拿宝来收伏,换得行者毛一根。三藏果是金蝉子,感动哪吒闭了天。

简直了……又没辙又没韵,我经常说世德堂本《西游记》的诗烂,其实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而且连人物、地点都不一样!比如无底洞那一回,杨本是这样的:

不多日,投宿禅林寺。忽有一女怪,把三藏摄去。行者挺棒蹑赶,赶至一洞,名曰陷空洞。那女怪忽跌下一个腰牌,被行者拾起,见上写“李达天王幼女”。行者得了此牌,径上宝德关见李达天王,责他闺门不紧,纵放幼女为妖。

世德堂本《西游记》,肯定是和这些简略的本子有关系的。但是,这七个版本谁先谁后,到底是世德堂本把这些简单的故事扩写了呢?还是一些书商把世德堂本大删大改了呢?还是有更加复杂的原因呢?这些备胎之间又有什么先后关系呢?这些问题又有一大堆争议,各有各的证据,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

然而现在还管不到这些,现在急的是,底本缺了残了错了,怎么弥补、纠正啊?

刚才说了,李评本和世本最为接近。所以世本缺漏错误的时候,大多数是用李评本修订的。所以,第一个该翻的,应该是李评本的牌子。李评本如果缺、残、错误、有疑问,再挨个翻其他版本。

另外多扯一句,“《西游记》在明代是禁书”,这句话,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谣言。明代的出版机构,什么世德堂、荣寿堂、闽斋堂、大业堂、朱苍岭、蔡敬吾、杨闽斋(与闽斋堂不一样)……一抓一把,全都印过《西游记》。甚至鲁王府、周王府、荆王府都有可能印过,而且都号称“官版”。

不但明代不是禁书,《西游记》明清两代,就从来没有成为过禁书!即使清代搞文字狱,也没有牵连到《西游记》。这种禁书的谣言,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对古籍不了解的情况上的,实在是太欺负人了。皇上没那么敏感,看见个“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就受不了了?这也太玻璃心了。那《史记》里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也”呢,怎么不把《史记》也禁了?

这些字念什么?

我在前文留了一个问题,那个画出来的,上面竹字头、底下带三个爪子的字念什么?

也许有朋友说:这个字还不认识?我百度过了,这个字是“篾”,是竹篾的篾。因为所有电子版的《西游记》都是“篾”。然而,“篾”字什么时候能写成下面三道了?另外,篾是劈成一条一条的长竹条的意思,可以论“条”“根”而不能论“片”,猪八戒挑四条竹篾做什么用?况且也谈不上多累呀。

还有看过纸质书的朋友也说:我看过所有的纸质《西游记》也都是篾。那么再追问一句,这些纸质书的文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要这么一问,很多我们想当然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立即就成了问题。

恰好,隔两行就有一个“篾”字:“篾丝籐缠大斗篷”,这和刚才那个带三个爪子的不是一个字呀!

又有朋友说:“查字典啊!”但是您能说清这个字几笔是怎么写的吗?不是图片糊,是原本就印得这么糊。况且,就算不糊,字典也查不出来,因为它写得根本就不守规矩!

又有朋友说,管他念什么,随便敲一个就得了!那也不行啊。要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随便敲一个,整部书就没法看了!

对校一下另外的几个本子,就会发现,李卓吾评本在这里,写的是“”。这又是个啥字呢?大熊猫吃的竹鼠?

其实,这个字是“”(liè)。《说文》有此字,意思是“编竹也”,就是竹条编成的席子。后来不管是不是竹子编的都可以称“”,又叫“笭”。可以做棚顶,可以做隔席,可以做垫片。明方以智《通雅》卷四九:“《类篇》曰:舟车篷也,粗箔也。……今韵书无此字,而江湖船上时时称之。或单称船仓中踏足隔货者曰,或作笭。”

所以,“黄藤”是师徒四人睡觉的席子,所以才有四片。天天挑着四片藤席走路,猪八戒当然嫌沉了。

这在明代是人人知道的东西,就像今天人说“屁屁踢”一样,再过几百年,后人看到我们的文字,可能会以为“屁屁踢”是一种武功招式了。就是明代,一般的书里还没这个字,只有民间口语里有。

《西游记》里这个“”左下方之所以可以撇出去,不是向右的一钩,是因为带偏旁“巤”的字,俗写都可以写作“鼡”,如“獵”(猎)可以写成“猟”或“”。

而世德堂本《西游记》,凡是遇到这个偏旁都会写成类似“鼡”的样子,例如:

世德堂本《西游记》第十九回

这样,通过底本书的本证,别的版本书的旁证,文理上的吻合,当时社会的情景,四个角度一综合,就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字而不是“篾”字了。

又比如下面这个字:

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这又是个啥字呢?翻翻各大出版社的《西游记》,这里写成“想必是国土不宁”。然而这个字长得也不像“国”字啊!

看多了明代小说的朋友可能会认识,这个字其实是“边”字,繁体字是“邊”,民间写草了就成了这模样了。其实我们今天的简体字“边”,上面那个莫名其妙的“力”,就是这么变过来的。谁知后来一些《西游记》的整理者反倒不认得这位老祖宗了,就改成了“国”字。

其余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但限于篇幅,不多讲了。

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西游记》的底本,不是那么好敲到电脑里的。第一,它有很多字丢了、模糊了,甚至整篇缺了、错乱了。第二,它有很多字,虽然是汉字,却是当时的俗体、当时人熟悉的事物,甚至只在口语里才有。它认得你,你不认得它。第三,《西游记》是一部通俗读物,所以有很多错字和不统一的地方,例如“孙悟空”转眼就写成“孙悮空”。假如都给它“改对”了吧,却又容易误伤那些本来没错而今天不熟悉的俗体、口语用字。这个工作叫“校勘”。有朋友说,校勘不就是校对嘛,有什么新鲜?其实听我这么一念叨,恐怕就觉得差别大了。

我第一次读《西游记》原著,是岳麓书社的一个本子,那年只有八岁,当时只觉得好玩。整理这部《西游记》,从2008年到2014年,前后做了六年。光“把字敲对”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就做了至少两年。很多字都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出来的,有时候简直就是猜谜语!虽然还没有条件把所有的版本都校一遍,但起码能保证:每一个字敲到电脑里的时候,一定是有根据的。不论谁问我: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为什么要补这一段?为什么要改?我都能说出道理来。这样,才使一部破破烂烂、缺须短尾、错字难字连篇的古书,变成一部文从字顺、完整准确、可以供普通人阅读的现代书。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得、不认识,就不负责任地乱改乱说一气。这是既骗读者,又骗自己的行为。

然而,这才完成了不到一半的工作!

有了可靠的底本之后,还得注释啊。每一条难懂的词,每一个有深层意义的点,都需要一条条扒出来。这个工作比起校勘来,一点都不轻松。因为作者就是那么一写,我们得反复查书、验证。这个工作,又做了将近四年。

我做的这种工作,叫作“古籍整理”,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和专门的职业。因为古书太复杂了,不是我们拿一本书,就能照着敲进电脑,拿到印刷厂就印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把古代的书变成现代的书,不能电脑处理,不能批量生产,不能流水作业,只能靠一个人凭自己的学识和精力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抠,真真是既费力又不讨好。这工作,没法上电视演,没法编歌曲唱,甚至和行外人讲都是一头雾水。

然而,如果没有专门从事古籍整理的人,今人如何看到《论语》、《史记》、唐诗宋词以及四大名著?难道要跑到博物馆去看竹简,或者跑到收藏单位看人脸色?没有这个工作,所有对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解、分析、演讲、翻拍甚至阴谋论都无从谈起。所以,我要向所有从事古籍整理的朋友们致敬!成如容易却艰辛,没有他们幕后默默地做这些最基础的工作,传统文化的地基就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