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段子?揭秘黄眉老佛的“三件套”
小西天里的这位妖怪叫黄眉老佛。法宝是人种袋,手里一根短软狼牙棒,还有一件法宝金钹。他为啥要用这“三件套”呢?山东大学杜贵晨先生有一篇《从“钹”之意象看〈西游记〉作者为泰安或久寓泰安之人》,研究结论说《西游记》作者有可能是山东人。虽然我持保留意见,但这个脑洞开得太妙,不妨说一说。
先说收了孙悟空的那个金铙。
只听得半空中叮当一声,撇下一副金铙,把行者连头带足,合在金铙之内。……却说行者合在金铙里,黑洞洞的,燥得满身流汗……行者道:“我那师父,不听我劝解,就弄死他也不亏!但只你等怎么快作法将这铙钹掀开,放我出来,再作处治。这里面不通光亮,满身暴燥,却不闷杀我也?”众神真个掀铙,就如长就的一般,莫想揭得分毫。金头揭谛道:“大圣,这铙钹不知是件甚么宝贝,连上带下,合成一块。小神力薄,不能掀动。”……那钹口倒也不象金铸的,好似皮肉长成的……四下里更无一丝拔缝。
铙和钹,都是打击乐器,分两片,唯一的区别就是铙中间隆起的部分小一点,都是一类东西,一般连着说。
黄眉老佛这口铙钹,一是能将人“化为脓血”,二是黑暗燥热,三是“就如长就的一般”“好似皮肉长成的”。
铙钹到底是什么?
我们翻翻《水浒传》,就能发现书里也有钹,但这个钹,肯定不是敲的钹。裴如海和潘巧云通奸,找了一个头陀通风报信。拼命三郎石秀想杀裴如海,就在杨雄家附近巡查,抓住了头陀,一逼问,头陀说:
海阇黎和潘公女儿有染,每夜来往。教我只看后门头有香桌儿为号,唤他入钹;五更里却教我来敲木鱼叫佛,唤他出钹。
原来钹是可进可出的!晚上裴如海找潘巧云去了,就叫“入钹”;早晨起来,就叫“出钹”……
一个例子不行还有其他例子,比如《金瓶梅》第五十七回:
尼姑生来头皮光,拖了和尚夜夜忙。三个光头好像师父、师兄并师弟,只是铙钹原何在里床?
铙钹是两个薄片,能合在一起,又是“皮肉长成的”,结合起来想一想,就知道是人体的什么东西了!
另外两件法宝
如果说这个金铙是牵强附会的话,黄眉老佛还有两样法宝,一个是短软狼牙棒,一个是人种袋。这又短又软的狼牙棒和人种袋,他不离身地带着,因为这两件东西……都是属于男人的。
人种袋,《西游记》里据弥勒佛说,又叫后天袋。而且,只要被装了,“骨软筋麻,皮肤窊皱”,这也怪了,孙悟空被装进瓶子好几回,并不窊皱,就连被那个金铙装了,也不窊皱,怎么着这些神仙被人种袋装了,就窊皱起来?骨软筋麻,也容易起联想啊……人种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男女媾精,始有人种”(《夜雨秋灯录》),按内丹术的说法,精,分先天精和后天精。而后天精平时装在哪里呢?
其实,这种对性器官的神化,《西游记》还真不是独一份,而且是国际性的。例如日本高畑勋导演的《平成狸合战》,鹤龟和尚就传授给公狸子们一项变化自己肾囊的法术。鹤龟和尚说这个红色毯子(肾囊),“变大后有八张榻榻米大”,能放下许多狸子,其实和人种袋有异曲同工之妙。狸子们后来学会了变化也是这样:当当当……狸子的睾丸啊,乘着风,随处飘扬……
《西游记》里的荤段子,并不止这一个。北师大的李小龙先生还指出:红孩儿有两个小妖,叫“兴烘掀”和“掀烘兴”。但这是什么意思呢?《蜃楼志》第十七回俗曲:
和尚尼姑睡一床,掀烘六十四干他娘。一个小沙弥走来,揭起帐子忙问道:“男师父、女师父,搭故个小师父,你三家头来哩做啥法事?”和尚说:“我们是水陆兼行做道场。”
《蜃楼志》的作者是广东人,粤语中“掀烘”的意思,其实这也是干那个事儿的意思。“掀烘兴”就是掀烘的兴致。
为什么《西游记》里有这么多荤段子?这也好理解,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部通俗小说,说书人加点荤段子进去吸引听众,大伙儿就这么一听一乐。不过黄眉怪这三件法宝,设计得可真够巧妙!
小西天在哪里
书里师徒四人走近小西天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述:
正行之间,忽见一座高山,远望着与天相接。三藏扬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冲碧汉。”行者道:“古诗不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岂有接天之理!”八戒道:“若不接天,如何把昆仑山号为‘天柱’?”
《西游记》虽然多处写山很高,多数是虚写,但师徒这样具体地谈论这山如此之高,却少见。还提到了“天柱”,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段话。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实际的地理中,是有小西天这个称呼的!
小西天,这个地方在西藏附近。和小西天相对的就是大西天,大西天指印度。小西天是哪里呢?
据清代的《时务通考》,小西天是这么一个地方:“白木戎……其地,称为小西天,东与朱巴连界,南至大西天盆乌子,西至白布,北至后藏日盖子。”东边的朱巴实际就是竺巴(帕木竹巴),今天的不丹。白布就是廓尔喀国(尼泊尔)。北邻的这个日盖子,当然就是日喀则的另一种译法。南边的盆乌子,又叫乌德,“西藏称为盆乌子,在东印度北境,与尼泊尔为邻,力不敌英,降为属国,都城曰卢各脑,所属通商之地曰非萨巴尔,曰几拉巴,曰巴来支,曰丹达”(《瀛寰志略》),这个卢各脑,其实就是今天印度的勒克瑙。当然勒克瑙更靠西。大体来说,盆乌子指的就是印度东北部和尼泊尔临界的这片地方。这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这片地方是哪里呢?似乎就是今天的锡金,古代叫哲孟雄。《西藏图考》也说:“哲孟雄……北境有白木戎。”在明清时期,人们如果从西藏到印度,必须先到小西天,再到孟加拉,再到大西天。这正是喜马拉雅山脉,西边不远,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师徒三人遇到黄眉怪前,面对高山讨论的昆仑、天柱,似乎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李薖菴的一篇游记,也提到了小西天:
小西天佛国,屋宇以竹为之,所居面雪山,山长一千六百里,皆雪。四时不消,惟摩尼佛打坐石广数丈,无雪,以石旁草生为春、枯为冬记年。老幼男妇皆名佛,衣皮食肉饮血,晨起诵《心经》毕,向南跪拜,愿生南方极乐世界,予康熙壬寅度此。(明末清初来集之《倘湖樵书》卷八“求生西方”引)
网上有篇文章说锡金附近的大吉岭,“扇形的稻米梯田延伸到了朦胧的天边,竹楼和鲜花密布的森林,令我惊叹”。哪位去过的朋友,求验证。
为什么锡金一带有小西天这个名字?我不是研究地理的,不是很清楚,但推测原因会不会是这样,小西天是中土人的说法,本地人只叫白木戎或拜木戎(当然还有别的称呼,这里只取一个)。经西藏到印度朝圣的人,经过艰苦跋涉,翻过雪山之后,眼前忽然现出一片宽敞沃土,一定觉得离目的地不远了,印度叫大西天,所以就管这个地方叫小西天,但实际上还远得很!这和唐僧他们翻过荆棘岭,眼前忽然出现一片宝阁珍楼,就以为到了西天,心态正好是一样的。
另外多扯一句,国内还有一个著名的小西天,名叫石经山,就在我住的北京房山区,离我家开车不过半小时,我没事就去玩玩。更有趣的是,据明代高僧、文人的记录,石经山上还有一座雷音寺(又称云居上寺)。为什么叫小西天?《大明一统志》说此地“峰峦秀拔,若天竺山,故称曰小西天”,意思是石经山的山势像天竺的山。从隋朝高僧静琬开始,就在这里开山刻经,久而久之,也成了一座庄严的藏经道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