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木禽星打得过三只犀牛,孙悟空反倒不行?

为什么四木禽星打得过三只犀牛,孙悟空反倒不行?

金平府玄英洞,有三只犀牛精,第一没有像金刚琢那样的厉害法宝,第二没有像红孩儿那样的超强技能,可是,孙悟空居然打不过:

孙行者一条棒与那三个妖魔斗经百五十合,天色将晚,胜负未分。只见那辟尘大王把扢挞藤闪一闪,跳过阵前,将旗摇了一摇,那伙牛头怪簇拥上前,把行者围在垓心,各轮兵器,乱打将来。行者见事不谐,唿喇的纵起筋斗云,败阵而走。

这败得也太没品了!孙悟空和三个大王打到晚上都胜负未分,加上些小妖就败了?

此后孙悟空又把两个师弟叫来,按说两个师弟对付小妖,孙悟空对付三个boss,总可以取胜了吧,可还是不行:

三僧三怪赌斗多时,不见输赢。那辟寒大王喊一声,叫:“小的们上来!”众精各执兵刃齐来,早把个八戒绊倒在地,被几个水牛精,揪揪扯扯,拖入洞里捆了。沙僧见没了八戒,又见那群牛发喊声。即掣宝杖,望辟尘大王虚丢了架子要走。又被群精一拥而来,拉了个踵,急挣不起,也被捉去捆了。行者觉道难为,纵筋斗云脱身而去。

这就更奇怪了:孙悟空战三个大王尚且能打平,何以加上猪八戒、沙和尚仍然是打平?加上小妖还是打不过?等于猪、沙二人没起任何作用!虽然说古代小说不大像今天的小说那么注意战斗力的平衡,但像玄英洞这一回双方战斗力设定得不合理还真少见。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作者就没把精力放在写打戏上,所以连基本的平衡也没有注意维护。

然而更怪的是孙悟空上天去搬救兵,见到太白金星。金星说:“若要拿他,只是四木禽星见面就伏。”四木禽星是二十八宿里的井木犴、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这二十八宿曾是孙悟空的手下败将,奎木狼还和孙悟空单独交过手,还是被虐。为什么孙、猪、沙三兄弟都打不过的犀牛精,这四木禽星一来,忽然就完爆了?

四木禽星的逻辑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应该从原文中找答案,原来,这个故事逻辑是根据古代的一种术数“演禽术”而设计的(今天看当然是一种迷信)。

演禽术,是用阴阳五行及二十八种动物,与天上的二十八宿配生出二十八个名字。动物可以统称“禽”。天上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方,每一方七个,这七个和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曜以及七种动物相配。例如:

井木犴:井是南方朱鸟七宿的第一个,木是七曜之一,犴是一种动物。

昴日鸡:昴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个,日是七曜之一,鸡是一种动物。

亢金龙:亢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二个,金是七曜之一,龙是一种动物。

室火猪:室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六个,火是七曜之一,猪是一种动物。

将这二十八宿通过一定的规则来配年月日时,又可以预示着不同的吉凶。出生于不同的年月日时,可以配不同的星宿。而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不同的星宿当值,通过分析它们的生克关系,就可以推断出吉凶。

这里还要介绍两本书,一本叫《演禽通纂》,不知作者,相传出于黄帝,其实是宋代以后的算命书,收在《道藏》里,里面讲二十八宿算命,还有十二星座,可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的。另一本叫《禽星易见》,是明代的池本理写的,喜欢讲各种禽星的性情、“吞啖”(相当于相克)。

二十八宿里有牛宿,是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的第二位。《西游记》就是用三个犀牛比作牛宿(这里当然不是二十八宿里的牛金牛)。而井宿、角宿、奎宿、斗宿也有演禽术给配的名字——井木犴、角木蛟、奎木狼和斗木獬。其中,奎木狼与牛宿不合。《演禽通纂》载:“牛角合宫,宗亲丧魄”“牛见狼惊”。牛、角两宿是不合的。牛见了狼是害怕的。明人池本理的《禽星易见·禽星吞啖》也称:“角亢吞危并食牛。”换句话说,角、亢二宿克制危、牛二宿。《禽星易见·高禽》又说:“井木犴伏一切山水禽”“角木蛟、亢金龙伏一切水禽并飞禽”“奎木狼伏一切山禽”。犀牛属山禽,又能行水。所以受四木禽星降伏。

孙悟空和四木禽星对话的时候,有这么一段:

斗木獬、奎木狼、角木蛟道:“若果是犀牛成精,不须我们,只消井宿去罢。他能上山吃虎,下海擒犀。”

这句话的句式,就直接化用的《禽星易见》:“井禽在天号天威星,其状如虎,二十八宿之主,禽星之王也。上山吞虎豹,下水食蛟龙。”也就是说,井木犴是最厉害的。

今天,我们对这些理论已经不熟悉了,但明代人是熟悉的。作者根据这一套理论,设计出三个犀牛和四木禽星来,一方面是对演禽术知识的一种普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这种把各路知识化到小说里的做法,和荆棘岭作诗、隐雾山豹子精、套用典故的狮子精,其实都是一个路数。但是说实话,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虽然有了些质感,但却忽视了故事本身精不精彩,缺少了一个“高手点化”的环节。玄英洞故事一直是不著名的,就说明这个故事出现得比较晚,虽然在反映明代社会现实上做得不错,但是就故事本身而言,还没有提升到非常精彩的程度。

三个大王

至于这三只犀牛的名字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这也是非常有文化的。这和之前讲到的狮子精一样,都是根据各种类书、笔记关于犀牛的典故编出来的。

辟寒大王,原型是唐玄宗时交趾国进贡的辟寒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开元二年冬至,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温然有暖气袭人。上问其故,使者对曰:“此辟寒犀也。顷自隋文帝时,本国曾进一株,直至今日。”上甚悦,厚赐之。

也就是说,这支犀牛角有自动加热功能,冬天放在殿里,暖气袭人。今天看来已经不新鲜了,这不就是个暖宝宝嘛。

辟暑大王,原型是唐文宗赐臣子李训的辟暑犀。根据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唐文宗召李训讲《周易》,“时方盛夏,遂命取水玉腰带及辟暑犀如意以赐训”。这和暖宝宝的功能正好相反,是降温用的。

辟尘大王,原型是岭南出产辟尘犀的传说。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又有骇鸡犀、辟尘犀、辟水犀、光明犀。此数犀,但闻其说,不可得而见之。”“辟尘犀”下原注:“为妇人簪梳,尘不著也。”也就是说,这种犀牛角做成的梳子,是不会沾灰尘的。

犀牛生态学

太白金星还说了一段普及犀牛知识的话,这段也很有意思:金星道:“那是三个犀牛之精。他因有天文之象,累年修悟成真,亦能飞云步雾。其怪极爱干净,常嫌自己影身,每欲下水洗浴。他的名色也多:有兕犀,有雄犀,有牯犀,有斑犀,又有胡冒犀、堕罗犀、通天花文犀。都是一孔三毛二角,行于江海之中,能开水道。似那辟寒、辟暑、辟尘都是角有贵气,故以此为名而称大王也。

这些犀牛的名目,见于《岭表录异》卷中:

岭表所产犀牛,大约似牛而猪头,脚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点少,多有奇文。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又有堕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

为什么说犀牛有“天文之象”?这个天文之象,其实就是星象。传闻犀牛角中有白星,是天上的星星进入角里。《埤雅》卷三:“世云犀望星而入角,即此也,可以破水。”也就是说,如果一只犀牛每天仰头看星星,时间长了,一颗星星就会从天上下来,进入它的角里(好浪漫),于是它的角就可以破水。

另外,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引唐人李询的《海药本草》是另一种说法:

通天犀乃胎时见天上物过,形于角上,故曰通天。但于月下以水盆映之则知。

假如一只犀牛妈妈怀了宝宝,天上飞过一颗流星,被犀牛妈妈看见了。肚子里的犀牛宝宝的角上,就可以留下这颗流星的印记(如果是看见流星雨呢?那就是麻子了?)。

如果成了通天犀牛,就有了洁癖,喜欢干净,甚至讨厌自己的影子,经常下水洗澡。据说一般的犀牛没有这种习惯。

至于犀牛角能开水道,是怎么个开法?《西游记》里有说:

原来这怪头上角极能分水,只闻得花花花,冲开明路。这后边二星官并孙大圣并力追之。

活的犀牛如此,割下来的犀牛角也同样有效,根据《白氏六帖》卷二十九:

得通天(犀角)一尺,刻作鱼,衔入水,水开三尺。

只要用一尺长的通天犀角(看过星星许过愿的),刻成一条鱼的形状,衔着它跳进水里,水就能开出三尺宽的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