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西北
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著名的驰道有九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从《汉书·贾山传》中得知,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
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行进中,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修驿道,设郡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第一次巡视是公元前220年,统一的次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是秦始皇旅游的开始,目的在巩固后方。旅行到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凤翔,归咸阳。这条秦人东进线路,历经三十四代帝王,历时六百多年。
那么,秦始皇巡视西北,目的为何呢?
主要是为了宣德扬威、安宇天下的政治目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一统天下后,就急不可待地频繁出巡,以图通过宣德扬威,使六国旧民从精神上对其臣服,以达到安定天下,成就万世之业的政治目的。
当然,也有祭祖拜神的目的。秦始皇每次出巡,队伍都是浩浩荡荡,有着庞大的仪仗车队,以前的诸侯国国军也出行,但最多是9辆车,而秦始皇则扩充到了81辆,秦始皇坐着的那辆车叫“金根车”,车队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是因为秦始皇相信“阴阳五行”的说法。车队两旁,都是身披铠甲的卫士,车队最前方是一辆蒙着虎皮的虎头车,后面紧随的是手持兵器的虎贲军,压阵的则是一辆插着豹尾的豹尾车。
秦始皇频繁出巡除其政治目的外,也与秦人的文化传统及秦始皇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关。秦人好慕远行,有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秦国国君多有不辞辛劳,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频繁远行的历史记录,而以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为甚。及至始皇,有所谓“勤本事”“夙兴夜寐”“朝夕不懈”“视听不怠”,以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的勤政风格,使得秦始皇事必躬亲,到实地去体察民风民情,做政治巡游。故而秦始皇为帝期间频繁出巡,既有其政治目的,也有秦人文化传统和秦始皇本人性格特征的驱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即位初年),就前往东方巡行,从其与赵高的对话和东巡中所表现出的行政节奏,即可以看出这位新帝对秦始皇勤政风格的继承,也可反映出秦人好慕远行的文化传统。
秦始皇第一次西北巡视,与后来的几次巡视相比,时间较短,也并没有遇到什么危险。而第三次巡游中,则差点丧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南下云梦(在今湖北),沿长江东至会稽,又沿海北上返山东莱州,在西返咸阳途中于沙丘(今河北邢台附近)病逝。